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2023-06-05 15:35严田田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内容

严田田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的改变,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应基于协同育人教育机制建设,完善现阶段的课程思政育人培养体系,加强协同育人研究,保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优秀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载体

(一) 内在逻辑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使大学生具备肩负历史责任及社会责任的能力,进一步强化高校育人成效,从思想教育渗透的视角,帮助学生更好提升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心态,使新时期高校育人培养工作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结构来说,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及思维逻辑水平,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及良好判断力。其中,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方面,高校应运用案例分析、情景创设、环境模拟、数据分析及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等多种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多位一体协同推进,有效运用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的保障体系,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 教育载体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课程教学、课程实践、线上线下教育互动等多种方式。其中,课程思政教育对于不同教学载体的运用,必须突出内容的新颖性及要素的多元性,保证学生能充分融入当前的学习环境,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开展。譬如,通过读经典名著的方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课程思政教育养分,丰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高校也可以将红色艺术作品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及正确审美价值,深化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进一步为后续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打开新的突破口,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渗透能力,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统化及科学化。除此之外,高校可运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文艺比赛等活动,作为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补充,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作用

(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方案,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目标,是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也是完善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敬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材的重要内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必须基于以上内容,合理地开展阶段性的教育布局,通过强化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渗透、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更好将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加强民族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要素,使大学生具备更强的政治敏感性。以此,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的维度,实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的基础目标。另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作为普遍内容,并基于以上两项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教育拓展,充分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作为完善协同育人体系的教育桥梁,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对接,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水平推进。

(二)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与法治观念,也是思政课教学教材的核心内容之一。依法治国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及公平的社会发展机制有着推进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必须要在深化社会融合发展、强化法治观念内容传播及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等层面做好教育渗透,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问题,有效基于辩证思维及认识论,探究法制观念的基础逻辑,使大学生能围绕法治建设发展视角,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及思想认识,进一步帮助大学生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所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应将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及法治观念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教学影响,改变大学生对于法治建设发展的错误认识,并将道德情操的培养作为平衡发展的教育逻辑加以运用,保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守恒性,为高校保持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优势夯实基础。

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视角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缺乏趣味性找准教育定位、明确教育需求及完善教育体系,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内容。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则为高校定位教育方向及明确教育需求等提供内容参考,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然而,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设计,却存在课程教学缺乏教育趣味性的问题,额外增加的教育内容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转变,消极怠工及思想抵制成为部分高校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实践的一种常态。其中,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前期阶段的课程思政教育设计方面,未能深化与大学生的教育沟通,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环境及思想认识缺乏了解,难以基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优势,科学地制定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育规划。从而,使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流于形式,难以满足高校多方面的育人培养教育需求。

(二)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不强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互动,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使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能形成有效互补,则是提升协同育人教育质量的基础。然而,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未能将加强思政课教学互动作为一种科学策略,而是单方面将思政课教学作为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拓展的一种工具,使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服务属性发生转变,专业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无法充分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而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也难以在部分专业学科教育中得以体现。长此以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必然产生教学分化问题,课程思政教育的教育服务功能也将进一步受限。另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思政课教学互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增加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风险,使课程思政教育无法根据思政教育工作需求,科学地进行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及教学策略的优化,降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不利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推进。

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策略

(一) 优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加强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设计优化,主要目的是解决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缺乏趣味性问题,进一步强化高校对学生心理环境、思想认识等相关内容的关注度,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环境波动、思想认识变化及学习需求的改变,探究未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案,并将大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能与专业学科课程内容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有效培养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探索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能在现有条件下持续增加对于思政知识内容的接触频次,充分帮助学生固定基础的课程思政知识学习概念。使学生能将课程思政知识养分的获取,作为实现自我提升与自我强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此,高校应从优化课程教学规划设计及课程教学教育决策两个方面进行布局。优化课程教学的规划设计,要求高校在制定课程思政教育规划之前,积极与相关大学生开展教育沟通,并让学生党员参与课程思政教育计划的制定,有效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决策,则要求高校不应盲目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而是要在充分做好多方面教育分析及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性的教育内容设计,使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能结合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教育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二) 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学的双向互动教育机制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学的双向互动教学机制,能有效解决高校课程教学互动能力不足问题,使高校能按照思政课教学规划,系统化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设计。譬如,基于思政课教育的教学路线,搭建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互动平台,帮助教师更好整合当前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并提升教师在线上课程教学中的互动能力,充分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关系,使学生能在学习表达方面,更好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沟通,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程思政知识学习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基于对学生学习优势的分析,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潜力,使学生能更为积极地参与课程思政学习实践。另外,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学的双向互动教育机制,能帮助教师更好运用思政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对接,使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嵌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专业课程的教育资源应用,亦可对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形成反哺。以此,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提升高校多方面的课程思政教育质量,使高校协同育人教育机制的构建,能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三) 构建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数据平台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的数据分析中心,主要是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评估、教学评价、教育研究及教育分析提供支持,促使高校能基于数据化信息内容,探究当前课程思政教育规划的应用可行性,并提升高校对于各类不同教学策略、教学方案及教育模式的教育试点能力,帮助高校教师积累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经验,使教师具备更强的教育探索能力。其中,协同育人数据分析中心的构建,将为教师提供信息反馈、教育沟通、教育评价三个方面内容的支持。首先,教育信息反馈主要是面向高校反馈当前阶段课程思政教育问题,帮助高校改进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方案,并从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视角,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保证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及教学有效性。其次,教育沟通主要面向教师教育团队建设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对接,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团队、政府公职人员开展线上教育指导的方式,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提供意见和建议,使高校能根据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式、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要求,科学地优化课程思政教育路线。最后,教育评价主要采取数据化分析,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数据模型分析的支持,使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掌控能力,为教师科学调整教学规划及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保证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是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有效对策。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教育创新,则是提升高校教育工作前瞻性的科学方式。其中,高校应从制度创新、教师教育创新、内容创新及学生学习创新四个层面进行布局。制度创新是指基于对教学机制及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将部分具有前瞻性特点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如人文精神、人本理念等相关内容。教师的教育创新,则是要求加强对教师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使教师能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充分修正部分教育错误,帮助教师养成积极开展教育创新研究的良好习惯,提升教师多方面的教学创新能力。内容创新,则是根据社会环境、教育环境、行业发展等形式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筛选,将部分贴近现实环境的教育内容,作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主体,保障课程思政教育能与现实教育发展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接轨。学生学习创新,是指培养创新型高等人才,提升学生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知识学习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自行开展学习问题分析与问题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的学习思维。以此,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高水平开展。

五、结语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必须将提升教育适应能力及教学工作有效性作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通过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多元互动等策略,作为深化协同育人教育实践的基础。从而保证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提升高校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能力。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内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