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阳
(西安工商学院, 西安 710062)
爱国主义主要指人们对人民、国家以及山川河流的热爱之情,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爱国情感、爱国思想、爱国理念不仅是公民对国家安全、主权及尊严负责的现实表征,同时也是一种行为准则。《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时俱进,具备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阶段的社会发展中拥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广大教师要将热爱社会主义、爱党、爱国以及热爱人民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指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资源,对人们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影响,提升人们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怀,使其将爱国信念转变为爱国行为的教育活动。古代中国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国民命运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提倡国民要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而后再为天下人着想。其核心理念是在“报国行”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理想抱负”。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更加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等,规范着人们的人际交往、社会生产及日常生活。其中,爱国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敬业是公民的职业操守,是爱国理念的现实表征;诚信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友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每个公民只有辛勤工作、爱岗敬业、提升道德修养,才能践行自身的爱国理念、思想及意识。所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民族精神培育与爱国教育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由于当前的世界是多元、开放的,所以要以包容与开放的姿态看待各国文明,进而从其他文明中获取养分,创新出面向现代化的先进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着各族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取得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内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所以,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讲清爱祖国就要爱中华文化、爱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文化自信体现了社会个体对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与认同感,能够对民族文化持有高度的赞许与肯定态度,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发展的前提保障,同时也是公民维护民族尊严,推进国家发展的“心理基础”。然而在网络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英语信息占了80 %,而中文信息仅占1 %。西方文化正借助科技手段快速抢占全球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容易削弱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根据实践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网络浏览、言论发表的过程中,容易轻信网络言论,传播错误思想,进而做出错误的行为。而在网络交际中,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打着爱国的幌子,参与违法的活动,例如在过去的一些游行活动中,少数学生在游行示威中打砸商店、烧毁汽车,这就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筛选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的方式,能够保障教育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或者通过监控各种媒体内容,控制与引导社会舆论,减少爱国主义教育的干扰因素。然而在网络视域下,任何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严重削弱了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权威性,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以往的教育手段或方法,将难以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价值。
在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信息传递具有自由性和流动性,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藏性。因此,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通过讲解“文化与政治”领域的“同一性”与“多元性”,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时代的特征,使学生以“开放”“积极”“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与政治,而在正确看待世界各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多元性”前提下,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我国文化的独有魅力,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在“网络发展”中的价值,突出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魅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
网络虽然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但绝不代表着“无国界”与“大同世界”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较量依旧在继续,恐怖主义与战争仍然存在。在网络时代,维护国家安全,不仅要保障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还包括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唯有如此,国家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构建起一道安全屏障,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强化国家地域观念与主权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而在错误思潮层面,网络场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领域,不加强网络监管,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便会让错误思想充斥其中,进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的生存空间。所以要主动出击,积极占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学生抵御错误思想。教师应从维护国家信息、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出发,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看待、抵御错误思想言论,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互联网虽然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影响着学生的信仰,使学生产生“行为”与“思想”上的盲从。所以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做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人文精神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用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使其以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做到不盲从、不盲信,理性爱国。例如教师可以将几种爱国行为以网络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分析、甄别其中的错误行为。随后教师再帮助学生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利益等层面,阐释“非理性爱国行为”的错误之处。这样学生可以结合社会、国家、民族等因素,精准研判网络信息,做到理性爱国、科学爱国。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方式,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网络浏览成果,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存在不理智的行为,让科学理性渗透到爱国教育的过程中,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 由于网络促进了各国在文化、 经济、 政治上的合作与交流,世界各国都拥有强烈的全球意识。与此同时,当前威胁人类发展的问题,如人口、疾病、能源、环境等,也需要其他国家的配合。所以教师要立足本国,用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用世界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在爱国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国家的价值与文化,使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与价值。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世界各国在网络领域的“争夺”与“抢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背景,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在网络时代,要将校园网络、教育网站及爱国主义网站衔接起来,让优秀的教育资源汇集到网络平台中,从而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在系统预设与架构中,学校应构建一个涵盖资源管理、数据捕捉、学习管理、在线交流、虚拟教室、课件录播、问题反馈、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系统,帮助教师在资源整合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动态以及西方思潮的影响程度,从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在实践中,学校首先应构建教育数据库,上传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资料”“著作”“事例”“社论”等资源。其次制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专题网页,提升内容的趣味性、艺术性、时代性、知识性、思想性,要融入学校的特色,要能吸引学生访问、查阅网页资料。再次是开展网络讨论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了解学生的建议和要求,或者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爱国主义教育成果进行评价,如分析学生的信息检索记录,言论发表倾向等。最后是通过网络平台,优化教法与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转变理论灌输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解决、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小组互动中,践行爱国主义理念。而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应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素材,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质量。
在网络时代,国家的“发展条件”与“生存土壤”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即网络技术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让国家联系与交往日渐加强,甚至出现彼此交融的依赖状态。在此背景下,应从“互联网时代”“安全意识教育”“全球意识教育”“科学理性教育”以及“网络教育系统”等层面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