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2023-06-05 15:35张艳明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精神大学生建设

张艳明

(河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需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接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力棒”,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终生奋斗。由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未完全形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也受到不良价值观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少数学生出现“躺平”“伪奋斗”的思想,在“为什么奋斗”“怎样奋斗”等问题上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奋斗精神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在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理念下,高校应建立完整的奋斗精神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使学生自觉养成艰苦奋斗的优秀品德。。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 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要求

人的自身价值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得来的,个人的成功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但也需要以奋斗精神作为支撑,才能收获幸福,实现个人价值。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与物欲和享乐不同,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奋斗也是自觉承担使命和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价值实现与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这也是个人价值在更高维度的体现。

(二) 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经历过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加上受到部分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奋斗精神缺失,思想怠惰,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这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隐患。因此,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青年群体的建设动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建设中去。

(三) 实现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

纵观社会发展史,奋斗精神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动力源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经历数次生死考验,遇到不计其数的艰难困苦,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锤炼出敢于开拓,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最终让人民脱离苦海,建立了新中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是国家的发展仍然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依然需要奋斗精神作为信念支撑。我国的历史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就是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因此,新时代青年仍然需要继承这份优良传统,在生活条件日益丰足的情况下,依然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新时代大学生对奋斗精神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认为要想获得美好的生活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就要不懈奋斗。这既是高校进行奋斗精神培养的前提条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对生活整体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同时,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内涵认识是正确的,他们普遍认为奋斗精神包括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和努力勤奋等,并且大学生普遍具有艰苦奋斗的意识,能够理解“艰苦”与“奋斗”的联系。另外,大学生普遍对奋斗精神具有情感认同,对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培养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且在日常的实践中也有部分学生能够用奋斗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就业等。虽然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奋斗精神有高度的认可,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对奋斗精神的内涵理解有着较大的偏颇,在实践能力方面还有较大欠缺。

(一) 奋斗精神培育目标不清晰

奋斗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应建立奋斗精神教育常态化的培养机制。然而,当前在对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的教育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首先,高校没有将奋斗精神培养的“软”指标阶段化,这体现在部分教师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制定的奋斗精神学习目标过于遥远,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久而久之,大学生对目标产生厌倦情绪,消磨了对奋斗精神的培养热情,因此教学效果也会下降。另外部分教师为大学生设立了较高的学习目标,没有具体的实现方法,培养方法形式化,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为大学生树立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另外,部分教师没有奋斗目标培养的清晰育人思路,不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实际,盲目制定培养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落实环节,这对大学生的奋斗动力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削弱了奋斗精神培养的教学效果。

(二) 奋斗精神培养内容不完善

奋斗精神的培养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手段,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教学内容。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首先,奋斗精神的课程载体一般是思想政治课程,然而其内容涉及奋斗精神的知识较少,事例不新颖,难以引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其次,教育者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关注,在教学内容上也难以有针对性地教育,没有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重点。最后,部分教师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对学生进行奋斗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程度较小,这也严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培养重要性有较高的认可,但是学习程度仅停留在对奋斗精神的初步认识,没有对内涵的深入了解,也不能在奋斗精神的指引下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陷入个人的迷茫状态,这与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有着较大联系。

(三) 奋斗精神培养环境有待优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存在人民的精神需求不能被及时满足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传播到网络上后衍生出部分扭曲的价值观,如“躺平”“佛系”等与奋斗精神相悖的新思潮,而大学生本身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误导,从而对奋斗精神产生怀疑,丧失奋斗精神和意识。此外,网络用户是信息获取者,也是信息传播者,大学生通过一些网络自媒体平台受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使学校的奋斗精神培养工作质量大打折扣。我国部分高校对网络文化和奋斗精神培育环境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奋斗精神难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稳固。

(四) 奋斗精神实践内容有待创新

新时代奋斗精神培养的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能将奋斗精神外化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奋斗行为,达到高等教育中知行合一的培养目的。当前大学生普遍对奋斗精神有高度认同感,对内涵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在实践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生受到了不良思潮的影响,对奋斗精神的行动与认知上有所偏差。另一方面,学校缺少完善的奋斗精神相关实践内容,导致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脱节。虽然部分高校有相应的实践内容,但也存在受众面较小和缺乏新意等缺陷,学生的参与兴趣不强,参与度不高。奋斗精神实践内容的缺乏,也导致高校的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出现“高认知,低践行”的表现,没有达到真正的奋斗精神培养目的。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

(一) 夯实理论教学,树立清晰培养目标

奋斗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理论知识的武装。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含义,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并增强其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加强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尤其是加强对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等内容的教育,需要扩充到教材的内容中,因为党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彰显奋斗精神的教课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党史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党史精神的内涵。另外,学校要加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学习,了解奋斗精神所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坚定奋斗信念的高水平人才。

(二) 净化培养环境,营造良好培养氛围

良好的培养氛围对奋斗精神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又通过网络时刻与社会文化相接轨,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首先,高校要加强奋斗精神校园文化建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多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贴近大学生的是网络媒体平台的建设,为奋斗精神的培养增加新的载体。高校应通过微信,QQ等常用的社交软件进行多形态、多方式的宣传,充分发挥网络的隐性教学功能,对正面的人物事件加大宣传力度,对不良的社会思潮进行抨击。另外,学校还可以将各类主题活动作为奋斗精神载体,联合各类以奋斗精神为主题的线上线下竞赛活动,共同建设校园奋斗精神的文化氛围。因此,社会相关部门需要注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网络媒体平台为主要阵地,对各种形式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进行整治。更重要的是,要对各种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内容进行监督,对低俗“网红”、劣迹明星予以封杀,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 搭建实践平台,增强奋斗实践本领

奋斗精神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在今后的生活和实践中将奋斗精神外化,成为个人实现理想和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使奋斗精神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需要建立理论实践结合教学的思想,与社会和企业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首先,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真实的一线岗位进行锻炼,如工厂田间,科研院所等地点,都是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实践基地。其次,要开展以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突出奋斗精神的导向,组织大学生参与支教等志愿活动,并举办成果分享会。在真实的艰苦环境中磨炼学生的奋斗意识,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去。

(四) 联动家庭教育,建立正确奋斗观念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奋斗精神培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助力学校的奋斗精神培养。首先,家长要改变“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观念,将孩子的道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将顽强拼搏、奋斗、爱国等品质融入家庭教育中。其次,家长要尊重子女的择业观,尤其是当他们选择去偏远地区建设祖国时,家长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四、结语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对人才的专业精神和思想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需要奋斗精神作为支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使命。对此,高校应进一步改革奋斗精神的培育模式,首先要夯实理论教学,树立清晰的培养目标。其次,高校与社会要建立良好的联动关系,在文化氛围建设,搭建实践平台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后,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齐头并进,与各方面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大学生奋斗精神培养效果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精神大学生建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