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兴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州 35000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能够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备受重视与关注的时代话题。在党的十九大上,文化自信被列入党章中,党和国家对文化自信建设十分重视,充分表明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性。思政教育工作拥有强大的引领与感化作用,是提振文化自信的主要方式,将文化自信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主要指对文化持有坚定信心,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文化价值持有的礼敬之情、认同及高度肯定。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和国家,不仅能理性地看待本国文化,了解本国文化的优势,还能正视自身文化的不足,传承本国文化中最精华、最先进的部分。能够抵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元素,以全面、平等、宽阔的眼光看待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吸收并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首先,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促进文化传播。思政教育工作以理论性、抽象性、学理性的知识教授学生,以开阔的思想引领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培育学生,有助于提升文化的理论性、政治性和思想性。其次,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甄别。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文化指引”,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向其传授“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提升学生的文化选择及鉴别意识。最后,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推进“文化创造”。思政教育工作拥有动态发展的特征,能够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自主优化和改进,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整合,促进“伦理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创造与转化。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深入到学生的心中、脑中和生活中,强化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文化形态,譬如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敬岗爱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的品格,勤俭节约、以人为本的思想,家国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均以文学、音乐、诗词、习俗和节庆活动等形式体现。传统文化拥有地域性与连贯性,从古到今,生生不息、绵绵不绝。传统文化也拥有强大的发展性,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能够被注入全新的“活力”与“生机”,能够实现连续性的发展。所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都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对国家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个人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塑造人的品格、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传承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果,所以弘扬并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体现与真实反映,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是其现实表征。从价值意蕴与文化特征的角度出发,革命文化拥有较强的民族性与科学性。其中“民族性”主要体现于维护民族利益与独立、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科学性”则体现在它以传统文化为契机,以革命实践为土壤,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革命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激励、鼓舞了中国人民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发展,敢于斗争、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文化拥有较强的包容性,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通过对外来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与借鉴,成为一个多元的“文化统一体”。先进文化拥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可以锻造人们的品格,提高人民的素养,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思政教育工作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的多样化、立体化的素材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两者在思想过程、主要内容、培育目标、根本目的上拥有强大的关联性和高度的契合性。思政教育倾向于淬炼政治品格、锻造道德素质。文化自信则倾向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文化素质和个人品质。因此在素质培养层面,两者拥有鲜明的互补性。
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以独特的语言表达,阐述文化内容,引领学生从学理、逻辑和内涵等方面,了解文化的作用机理、价值意蕴和科学内容。然而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主要强调对理论性知识的诠释与讲授,导致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从而影响到文化自信培育的质量。从宏观角度出发,需要将文化自信培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但现阶段,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普遍局限于思政理论课,没有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导致文化自信培育的作用维度、范围较为狭窄,影响学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
由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思政教师在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时,应抓住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去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形成高度的认同。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相融合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却普遍存在活动类型单一的问题,即主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通过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力。但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难以长期维持学生感受、探索、体悟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积极性。
“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影响力的重要工具。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能够为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提供新鲜的载体,可以让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相关调查表明,高校的思政网络平台建设一直不尽如人意,无论是页面优化、资源建设,还是访问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譬如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深度融合,无法实现以文化学习强化思政教育的作用。同时,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不能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优化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
首先是转变话语表达,提高亲和力。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西方价值观与文化思潮通过网络媒介,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面对这种情况,思政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还要引领学生认识到错误文化、错误思潮的弊端,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借助可视化的方式,将文化知识、文化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抽象的理论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习惯以情景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获取知识。所以思政教师在阐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文化机制、内涵和意蕴时,应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情景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深化学生对文化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其次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强化文化自信培育的有力手段。在教育实践中,思政教师应把握好不同专业的特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发掘专业课中的文化元素与思政元素 ,使其融入到学生培育的过程中。譬如在历史课中,应发掘中国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元素,发挥历史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
首先,开展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可以开展以传统节日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举办校园文化节,营造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的情感感受;开展社团活动,以社团的娱乐性与文化性,趣味性与思想性、教育性与拓展性,提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开展党团活动,团委、党委等部门应通过宣传文化产业、革命事迹、文化内容等方式,调动学生关注并学习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其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围绕思政教育内容与要求,开展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实地走访活动,从而帮助他们了解民意和国情,提高文化感知力与文化敏感度。其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譬如组织学生访问、慰问革命老人,聆听革命先辈的抗战故事,领悟革命英雄的爱国情怀。其三,开展红色文化之旅,即引领学生到红色旅游景区、纪念馆等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阐述思政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领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体悟到社会主义为什么“行”;共产党为什么“能”。其四,学校应打造文化素质培育基地,在基地建设中,应构建“研修区”“生活区”“教学区”“综合服务区”“文化交流区”等区域,打造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资源,确保各类文化设施都能服务于思政教育工作。
思政教育拥有鲜明的动态性、发展性及科学性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特点,优化培育形式与内容。当前,信息网络已经融入到学生生活与学习中,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体系,重塑思政教育生态系统,逐渐成为思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基于“文化自信培育”的思政教育工作,应把握好互联网的资源禀赋,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首先是构建网络平台。一方面,高校应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技术与能力,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才能应用各类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应丰富文化资源。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丰富网络思政教育资源,还要丰富文化教育资源,从而通过革命博物馆 资源、红色根据地资源、中华汉字、传统节日、书法及绘画等资源,凸显革命精神、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是发挥社会平台的作用。其一 要发挥学习强国、凤凰网、中视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平台的功能,守住网络阵地,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文化理念,使学生在接受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形成正确的价值素养。其二要发挥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的作用,让思政教育内容与文化自信培育内容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是文化自信培育的主阵地,文化自信培育是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的重要抓手,构建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体系、机制,有利于发挥两者的联动作用,提高学生培育的实效性。学校应从教学话语、课程思政、社会实践、资源建设等维度出发,让文化自信内容融入到思政教育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