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3-06-05 13:12马利飞吴东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好老师教育领域中国式

马利飞,李 强,吴东升

(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官屯镇中心校,贵州 毕节 5517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在这三者之间,教育是生产人才资源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这一方向性问题的回答。廓清“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什么、怎么样”是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回答“谁是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必然;明晰“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上如何用力”是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归宿。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自1983 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便将这“三个面向”作为战略方针和行动指南。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的印发,将教育现代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等作了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下,如何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又有哪些特征?为回答这些问题,在借鉴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做出阐释。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1.厘清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变革过程。就其特征而言,现代化具有革命性、复杂性、系统性、进步性的特点;就其发展方向看,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不可逆性。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教育要素(诸如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师资队伍等)持续投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和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变革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或劳动力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水平提升和质量提高的过程。[2]56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不断推动教育各要素的创新、发展,追求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教育发展过程。[3]30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兼具各国教育现代化普遍共性和中国特色鲜明个性的统一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强调“中国式”,又强调“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区别于西方教育现代化,强调站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立场,这既彰显了我国发展中国特色教育的战略定力,又体现了我国教育崇高的民族情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同时又强调对传统教育中优良经验的传承、转化与创新。总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饱含中国元素、传承中国基因、赋予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和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中国式教育的结合。

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2019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领域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主旋律是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同时也为实现这个总目标划定了路线图、时间表,指明实现教育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二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基。

从范畴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分类强国目标拓展为15 项,教育强国就是其中一个分项。中国式现代化是各方面全方位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从进程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在15 项分类强国目标中,教育强国发挥着培养人才、组织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的作用,教育强国在全面实现其他12项强国目标过程中提供人力资源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创新性作用[2]60,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进程,而是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与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同频共振、共生互动的;另一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被动的进程,在保持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上具有主动的作用力。[4]77正是如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助力与持续引擎。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1.人民满意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追求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倡导“以民为本、全民教育;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共建共享、共同富裕”[5]34理念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试金石。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这是教育的定位,教育要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在我国,实现什么样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归根到底要看这个教育现代化人民满意不满意。

2.“由大转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中华民族伴随着《东方红》的旋律站起来;伴随着《春天的故事》唱响祖国大地,中华民族富了起来;随着我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踏上了由富转强的新征程。在国家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总基调下,教育领域也取得了由最大文盲充斥国到最大人力资本国的历史性跨越,并跻身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1]11,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仍要看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条“长征”路上,我们只是走完了第一步,在新的“长征”篇章中,我们应以更加自信自觉的姿态,以奋发有为、乘势而上的精神风貌,推动教育“由大转强”。

3.“中国品牌”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6]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着眼于解决中国本土问题基础上的教育现代化。同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在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关注全球教育普遍问题基础上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定位,发挥优势,解决好本土教育问题,才能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形成“中国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教育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教育独特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也只有这样,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才能真正走得远。

4.破解矛盾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攻方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下,我国教育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不了人民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富活力、更有特色”教育的新期待的问题。这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在空间维度上,从横向来看,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从纵向来看,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各学段教育发展不平衡。在内容维度上,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全面发展不平衡。我们要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找准症结所在,从而确定主攻方向,精准施策,定向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化解矛盾,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向好、向上发展。

二、“好老师”何以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诚如前文所述,教育现代化既包含教育实体要素由量到质的飞跃,也包括教育理念等非实体性要素的更新。教师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发挥好教师的能动性,把握好教师这一教育领域的主导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教育事业发展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围绕“好老师”所作出的一系列论述,既高屋建瓴地彰显出“好老师”的准则和标准,又朴实无华地勾勒出“好老师”的群体形象。这给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好老师”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带来启示。

(一)从地位来看,“好老师”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二十大报告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引擎,“好老师”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首先,“好老师”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优质资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承担着为中国式现代化输入人才资源、智力因素的任务。因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发挥着先导功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教育体系,这个庞大的体系由全国1800余万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支撑。毋庸置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反观当下,我国各级各类教师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在学术方面抄袭剽窃的,有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误导学生的,有收受礼金为升学等事情提供便利等等。诸如此类有损师德师风的现象屡见不鲜,损害了我国教师的形象。这些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发挥第一资源的作用?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充分发掘、利用优质资源挖掘“好老师”。“好老师”是教师中的楷模和标杆,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只有以“好老师”为支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培养造就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培养出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强国之师,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石。

其次,“好老师”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中坚力量。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亦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不断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动态适应、与人民群众更高期待精准契合、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高度匹配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那么,由谁来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我们不妨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找寻答案。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无论是第二十九个教师节《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中的“三个牢固树立”方向[7],还是2014 年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到的“四有好老师”标准[8],亦或是2016 年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的“四个引路人”的角色定位[9],或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四个相统一”路径[10]379等等。不难发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贯通其中的特质之一。可见,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既是“好老师”的必备素养,也是“好老师”应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教育发展所该有的担当。“好老师”能在改革创新精神指引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做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再次,“好老师”是缩小教育领域“贫富差距”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强烈期盼和诉求。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拦路虎”。要化解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教育扶贫势在必行。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打造高质量的“好老师”队伍。教育扶贫的本质在于扶智(志),“好老师”能以己之“智”开启学生之“智”,以己之“志”点燃学生之“志”。“好老师”身上具有坚守初心的毅力、经得住清贫的耐力、坐的了冷板凳的恒心等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好老师”在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带头扫清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绊脚石”。

(二)从特点来看,“好老师”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发挥大作用

老师“好不好”事关培养的建设者“合格不合格”,培养的接班人“可靠不可靠”;事关教育改革事业成败与否;事关教育事业党和人民“满意不满意”;事关教育现代化推进得“顺利不顺利”。“好老师”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好老师”政治强,党和人民的立场站得稳。“好老师”是迎合人民需求、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举旗手、引路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好老师”的执着追求。“好老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满怀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好老师”通过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引导新生代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新生代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教育引导新生代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好老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高飘扬,使人民的新期望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得以满足,使新生代步入加快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正轨中来,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力量越来越磅礴、道路越走越宽广。

其次,“好老师”情怀深,勇于担当意识强、敢于扎根意志坚。“好老师”是促进教育“由大转强”、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源、资源站。“好老师”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带头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改革中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思考人民在教育领域急、难、愁、盼的问题。“好老师”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新点子、新方法。

再次,“好老师”业务精,管、教、研、学“四位一体”能力强。“好老师”是打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品牌”的主力军、代言人。现实中会发现有些老师在管理、教学、科研、自我提升等方面会顾此失彼,“好老师”则不然。“好老师”往往能在管理、教学、科研、自我提升等方面找到平衡点、结合点、共生点,做到协调推进,形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以管带教、以教促管、学贯始终”的良性循环,在管理中发扬中国风格,在教育中探索中国范式,在科研中思考中国答案,在自查自省中不断提升。如此,“好老师”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各国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脱颖而出。

最后,“好老师”作风正,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好老师”是破解教育矛盾、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攻坚者、先锋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好老师”往往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以慎独自省给学生做表率。“好老师”以其在场优势,作为“供给侧”方,能最先摸清学生“需求侧”在哪里。通过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动向、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迎难而上,将破解问题的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规律,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动力。

三、“四位一体”培养“好老师”,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注入活力

“好老师”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手”。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好老师”在数量上“充分不充分”,在区域配置上“均衡不均衡”,在与时代要求匹配方面“适应不适应”,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故要在培养“好老师”上下深功夫,做大文章。培养“好老师”,既要求老师自身卯足内生动力,也需要国家、社会强化外生引力。教师个人、学校、社会、国家“四位一体”共同致力于破解教育领域矛盾、打造中国教育品牌、促进教育由大转强、促使教育人民满意,推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一)教师层面:增强主体自觉,挖掘教师内生动力

广大教师要自觉向“好老师”看齐,以“好老师”标准严格规约自己。一是教师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一部分内容,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把教育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来看待。这既是给教育领域释放的信号,也是给广大教育者吹响了“冲锋号”。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抓住机遇、不辱使命、勇担责任,为国家现代化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是教师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0]379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教研实际;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底气和信心;始终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把政治规矩摆在第一位。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三是教师要自觉养成“三满意·四心·五度”教书育人模式。“三满意”是指,教师要力争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包学生满意,使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培养出来的学生国家需要。“三满意”是对人民满意的展开。“四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用心,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关心,热心帮助困难学生,处处时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五度”是指,教师要做到政治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知识上有广度、心理上有宽度、情感上有温度。通过“三满意·四心·五度”教书育人模式的养成,真正使教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学校层面:加强校际联动,搭建提质培优平台

一是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平台建设。首先,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切入点,调动各校、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参与一体化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共同探讨如何将道理讲通、讲透又利于让学生入脑、入心的好方法。其次,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将党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教师要利用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平台,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契合点,既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又帮助学生涵养德行。

二是打造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平台。通过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克服各学段之间“各自为政”的弊端和局限。以党建为统领,发挥优秀教师党员的积极能动性,通过组织安排、自我推荐等形式,让更多优秀教师在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宣讲,带动更多教师帮扶乡村、贫困地区等。

三是打造优秀教师“传、帮、带”服务平台。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不断激活教师队伍整体活力。让有经验的老师分享经验,让年轻教师讲创新,各展其才、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谋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三)国家层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推师资队伍整合

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新发展阶段。[11]7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教育领域,新发展理念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指引,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必须遵循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教育方法、行为模式上的创新。协调强调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强调破解“卡脖子”难题、补齐短板。前面提到,在教育领域的主要短板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内在蕴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共享发展理念和协调发展理念都要求通过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等途径来优化配置资源,使公共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这其中就包括对师资队伍的整合,使更多优质的师资力量实现流动、共享。通过完善教师培训体系,让更多教师享有参加更加优质培训的机会。开放理念在教育领域体现在促进中外教育人文交流,推动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理的同时,大胆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办学治学经验。

(四)社会层面: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构建学习型社会

一是大力宣传先进教师事迹,进行榜样教育,让“好老师”形象深入人心。“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国医大师”张伯礼等等。这一张张鲜活的名片正是“好老师”的写照。二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给予教师该有的人文关怀,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让教师能够沉下去、静下心、留得住、安心教。三是发展全民教育,使教育实现“横到边、全覆盖”,发展终身教育,使教育实现“纵到底”,构建全员学习、全程学习;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社会格局。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8]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1]25。教育领域要加快培养“好老师”,乘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起步的浩荡东风,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杠杆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猜你喜欢
好老师教育领域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3D显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扎根三尺讲台 争做“四有”好老师
浅谈中职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幼儿视角中的好老师
新时期高校 “四有”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国式失败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功运行的三大机制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