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023-06-05 11:50:19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融合素养

吴 莉

(郑州工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1400)

作为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交流,也体现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文化迅速而复杂的交流产生了多元的语域。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在英语教育者面前。尤其是高校的英语教育者,处于时代浪潮的前沿,能更直接而深刻地感受这种变化。传统的教学策略重规则重课堂重教师,缺乏应有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师生的呼声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策略亟需更新换代,在新的多元文化语域下改弦更张,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设计使用创新型的教学策略,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具有较高英语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为目标。为此,文章将从多元文化交融角度切入,探讨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多元文化内涵及特征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指不同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断发展,相互接触、竞争、对话、融合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多元文化最早被学术界注意到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主要指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以及不同民族文化[1]。1959年,美国学者 Edward T·Hall 在《无声语言》中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2],也是对多元文化较早的研究成果。多元文化逐渐发展,探讨范围扩展到社会群体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其在教育学的研究几乎与这一名词的诞生同时涌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学研究从为不同种族民族的人们提供同等教育,发展到关注本土文化、尊重他者文化等诸多方面。多元文化的内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

(二)多元文化的特征

多元文化具有交流性、历史性、平等性等特征[3]。首先,多元文化突出表现在它是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化主体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兼容吸收其他多种文化,而不是以某种文化为主、其他文化为附庸的霸权主义文化。同时,多元文化也是历史的。单一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漫长历史的成果,而多元文化的交流更需要一个文化碰撞、交融、沉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取长补短,不断革新与被革新,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被政治、经济等方面塑造。最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平等的。文化群体有主次之分,但是文化本身并无高低之分。多元文化倡导的是自由和包容,而非霸权和压迫。这就意味着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尊重文化主体的选择,追求天下大同的文化氛围。

二、多元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最初的形式[4]。文化是一门语言真正的灵魂,这也就意味着在语言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文化的影子。语际教学就是两种文化的对话,而多元文化下语言教学则是多种文化的对话。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与另一个群体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打开了通往不同文化世界的大门。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社会思潮通过语言这个桥梁进入学生的视野。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更肩负了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

在英语教学中,高校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多元文化融合不仅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多元文化对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教学能力、设计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做一个能带领学生穿越不同文化世界的合格领路人。同时,中国高校作为向世界敞开的文化窗口和广阔的文化平台,也应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内涵丰富的课程。在此方面,高校的软硬件需要两手抓两手硬,这就对学校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与此同时,多元文化融合也带来了机遇。高校教育往往是中国高考应试教育的延续,充满了不少不合理的设置。传统高校英语课程过于学院化、结构派,教师跨文化意识淡薄,行课严格有余灵活不足。多元文化要求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和教学充满文化生机、人文关怀和广博的学识。多元文化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不再追求单一的技能提升、单一文化认知[5],不再仅限于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而应鼓励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发展、灵活发展,成为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公民,这本身就是对高校和国家实力的巨大提升。

三、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种思潮涌入国内。在教育界,很多新的教育学方法论迅速在各级各类高校寻找到土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英语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多元文化意识

国内的高校学生经历过多年的应试教育,特别是在英语学科上,自课程开设至进入高校,学生大多经过10年以上的学习。而这期间的学习大多以输入性学习为主,考试形式也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英语已然成为一门容易得分的应试科目。课程设置上虽然也有交互性较强的部分,但往往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变成一带而过的次要内容而未被重视。学生被培养成只要能读、听,基本掌握能写、说的英语工具使用者,而非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学习者。不少学生带着这样的状态进入高校,在大学这个多种文化交融的语境中步履蹒跚。

(二)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跨文化意识不高

高校教师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师不同,除了负责教学外,还要肩负研究任务。一些教师,专注科研,对教学工作并未投入多少精力,更不必说从多文化交融的视角备课行课。另外一些教师,虽然从事英语教学,但是研究的专业是文学或者语言学,往往忽略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的情况。同时也有教师虽然自身具有较高的多元文化素养,但是并未将其有意识地运用到教学中。再者,由于一些高校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内容充实的规范教材,想要在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内容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需要教师不断自我更新,这样导致一些教师放弃自主创新,转而回归保守、安全、轻松的教学方式中。

(三)传统课程缺乏多元文化融合的内容

国内高校传统的课程设计下,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固守结构主义原则,内容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主流文化中心倾向明显。国内的教材以汉文化为主导,将民族的历史、经验、观点等作为课程的中心设置,不仅缺乏对国内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兼收并蓄,也未给英语母语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化留下足够空间。其次,性别文化角色刻板。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从男性视角出发,将男性作为话语的主体,男性的数量也远高于女性,排除女性的传统、历史、价值等宝贵资源。此外,从教材内容上看,传统教材的内容对于文化的处理是孤立的。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形成对比交融互通。

(四)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同时也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国内教师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单向地输出,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低,积极性也差。教师要么一言堂灌输规则,要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任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不能相辅相成。有的教师借鉴国外的跨文化外语教学,但只做到形似而非神似。有的甚至因为生搬硬套,反而水土不服,导致学生无法把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极差。同时,教学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形式单一,即便教师有意识地运用跨文化的知识也难做到有效教学。

四、多元文化交融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策略创新

多元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对于国内高校的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这就要求高校和教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提出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推进英语课堂与时俱进。

(一)改革高校教学,确立多元文化的教学目标

传统高校英语教学往往仅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忽略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多元文化素养。因此,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当下,高校应该树立起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感知能力、辨别能力、运用能力的综合性文化敏感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母语国家的历史人文、政经制度、风土人情,还需要了解英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其他文化语境中的文化传播情况以及对这些文化造成的影响。比如,通过英语教学,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英语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下充当的角色,表征的文学、历史、艺术结晶,也需要了解英语在中国、俄国、非洲等其他语系地区造成的文化冲击和做出的文化贡献。同时,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材和教师了解文化的融合,学校还需要组织学生进入不同的文化语境,亲身感受英语文化在不同具体国家里留下的痕迹。

(二)优化课程设置,科学选择多文化交融的教学内容

从形式上看,高校英语课程中应设置多样的教学形式,将互动课堂、学生调研、实地体验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以各种形式让学生真切了解把握不同的文化。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单方面输出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设置真实生活情景,通过对比教学和趣味性教学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教学资料的互动中提高自身多元文化素质。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跨文化的课题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后调研,自主且深刻理解文化交融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在学校课堂外开辟第二课堂,如组织话剧社、文化周、音乐节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接触其他文化的成果参与到文化中,更加深刻理解目标文化的内涵。在内容上,高校英语教材的选择应该更加倾向于文化内涵丰富的材料,而非倾向于语言语法知识的枯燥材料。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已经接触大量的语法和语用知识,足以应对日常的语际交流。因此,大学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心则应是要在多元文化语境之下,以英语为工具,培养学生的他者文化及融合文化感知能力。课程可纳入影视作品、流行歌曲、体育比赛、艺术作品等等,从多方面提升学生对交融文化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三)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教师多元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导力量,对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教学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应该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英语文化教学观,明确英语文化教学观念。做到将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传输相结合,将母语文化和他者文化相结合,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既需要学校支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给予每个教师同等机会的多元文化培训,也需要教师自身作为学习主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持续提升英语文化的常识知识,提升其他区域文化知识,乃至跨学科的知识。通过电视电影、书籍史料、国际交往等各种渠道,教师要主动地将自己置于多元文化的语境中,不仅吸收他者文化,也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当作一个不同话语的交换场,让多种文化在自身碰撞、对话、融合,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充当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语料库。

(四)升级现有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最后,高校应摈弃以往以单调的期末检测为主的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科学的多元评价机制[6]。首先,高校应该对学生文化掌握情况持续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因此形成性评价必不可少。其次,学生在一个课程之后,经过系统科学的学习,其文化素质会在量变积累中形成质变,因此,一个检验最终成果的终结性评价同样不可或缺。除了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外,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应将师生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方式结合,从不同的主体对文化素养的把握进行综合评价。此外,多元文化素养的本质决定了评价的手段不应是单一的,除了课堂考试评价这种直观但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外,学校更应重视其他更能反映学生个体文化素质的评价方式,如文化面试、文化产品创作、文化调研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评价方式。

五、结语

时代的步伐从未停止,文化的融合也在不断发生。这使得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交流的方式和参与者也越来越纷杂,对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机遇。中国高校和教师应该把握时代脉搏,利用多元文化的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知识。为此,高校英语教学需要针对当前学生特征、课程特点、学校师资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多种创新教学策略。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本身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在新时代下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大融合中,帮助高校培养出知识与能力等高、素质和文化齐飞的新时代文化世界公民。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融合素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