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伟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也影响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了根本变革,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框架。因此,基于国内外有关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成果,从教师教育专业视角出发,借鉴已有文献中提出的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结合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特点和信息技术发展实际,需构建包含数字意识、数字知识、数字能力、数字道德等四个要素在内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模型。
数字意识是指数字技术对于人们产生的一种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这种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既包括对数字技术的感知能力,也包括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数字意识是对数字技术产生的认知,是人在使用和发展数字技术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认知倾向。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而言,数字意识表现为一种对信息资源的敏感程度、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度以及信息资源使用方式的转变。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字信息,如学习资源、科研文献、生活娱乐等,这些都需要职业院校教师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字意识[1]。其次,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搜索能力,才能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教师还需要具备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评估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课件进行优化与改进,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说,包含七项技术能力要求,即数据处理技术、媒体与通信技术、网络与社交技术、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技术、网络安全与伦理、云技术、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从教师教育专业视角出发,教师数字素养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对数字信息、数字工具、数字环境等进行选择、分析和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字意识是职业院校教师掌握并运用数字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数字知识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数字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等方面。从知识分类角度来看,可将数字知识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层,包含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二层次是“支撑”层,主要包括对数字资源的获取、加工和管理;第三层次是“应用”层,包括对数字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能力;第四层次是“评价”层,主要指对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进行评价和鉴别的能力。从知识内涵角度来看,数字知识既包含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认知,也包含对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知识的认知。如教师通过对数字资源、数字化学习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源,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因此,从知识构成角度来看,数字知识是包含数字意识、数字能力和数字道德在内的综合要素。职业院校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扮演着教师、教育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从教师角色角度来看,教师既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实施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管理者。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意识,能够根据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各种数字化资源和工具开展教学活动。从教育者角色角度来看,作为教育者在面对学生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能力。这是因为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学习特点来调整自己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作为管理者则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能够根据特定时期内社会发展状况和学生发展特点来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2]。因此,职业院校教师作为信息技术应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知识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数字能力是指人们在数字环境下从事数字化学习活动的能力,是数字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数字化学习,是指人们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的一种学习过程。数字化学习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对数字资源进行管理,如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将电子教材、教学视频等资源进行存储管理;二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对数字知识进行管理,如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工具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进行设计和开发。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学习所需的能力。数字能力包括数字学习资源管理能力和数字学习方法设计能力。前者是指教师通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管理,并利用这些资源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后者是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工具设计、开发数字化教学方案,并将这些教学方案应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能力。一般来说,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应学习者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对数字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开展具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当然,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数字能力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对于计算机和网络专业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更注重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日常工作和学习;对于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更注重应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数字道德是指对数字信息和技术的道德认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是个人在数字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3]。当前,由于缺乏必要的数字道德教育,职业院校教师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信息过度获取和滥用、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缺乏使用数字资源的责任感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及个人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加强数字道德教育,提高数字素养,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由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数字意识是基础,数字知识是核心,数字能力是关键,数字道德是保障。四个要素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模型。基于该模型,职业院校教师可有效地运用数字化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车道,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在深入实施。首先,职业院校教师要掌握数字素养与能力要求,具备基本数字素养与能力,从宏观层面提出对教师数字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总体要求,为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供了基本遵循。其次,需制定培训指南,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供指南和标准,明确教师数字素养和能力的内涵、具体表现及评估方式等内容,为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制定的培训指南,需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最后,培训指南需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保障实施。在制度方面,国家层面可以在培训指南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制定配套政策,从政策层面推进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建设。例如,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开展国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工作。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2.0建设。在机制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要建立培训组织管理机构,组建由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牵头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培训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4]。此外,在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多方参与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通过试点工作开展,既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够加强对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机构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中的作用。
学校作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主体,应发挥自身优势,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进行具体指导。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帮助教师理解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切实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课堂中学习到课堂外运用,不断提升教师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二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数字资源管理指导,帮助教师将数字资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积极拓展数字资源,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三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在线学习指导,帮助教师掌握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确保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熟练地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四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评估指导,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为后续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效率。在培训中要强调个性化指导和定制化服务,要及时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具、平台等提供给需要的职业院校教师,确保每位职业院校教师都能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5]。
学习平台应具有知识资源、学习资源和工具资源等多维度功能,帮助教师掌握数字素养的基本概念、提升数字素养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平台多以“慕课”“微课”等形式呈现,较少涉及教师的培训需求和能力培养问题。因此,有必要增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平台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数字素养培训服务。第一,要促进培训平台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征集优秀案例等活动,激发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热情。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依托“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等,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要推动培训平台资源建设。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时,可以选择专业力量较强、课程体系较为完备的地区或高校作为培训基地,依托“学习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建立起包括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库等在内的网络学习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服务[6]。第三,要加强培训平台日常维护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使“学习平台”成为教师开展数字素养培训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数字技术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数字素养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作为数字时代的教师,其数字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环境,通过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促进知识的获取、存储、加工、检索、应用和创新,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首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数字技术素养的学习。教师作为数字时代教育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应该认识到自身在数字时代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以应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其次,要主动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应积极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增强自身的数字素养。
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两类。个人方面,应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教师个人等三个维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政策文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推动职业院校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不断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职业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方案,并将其作为教师招聘、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的依据;教师个人要自觉学习和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水平。教师群体方面,应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等三类。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数字化教学理念、数字化学习方式方法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内容开展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水平;培训机构要提供专门的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帮助教师开展线上自主学习;职业院校要以专业为依托,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之一。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是对教师在数字教学理念、策略与方法上的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它涵盖了教师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方法、实践等三个层面,具体包括教师数字理念与观念、教师数字意识与态度、教师数字思维与能力等三个维度。其中,数字理念是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本质、内涵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能根据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和方法;数字意识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字技术开展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活动,包括对信息安全、网络素养等方面的意识;数字思维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和提炼,提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技能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数字资源的获取和管理,包括设计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此外,还包括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学习者个性特征及需求等方面内容[7]。
基于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基本要求,结合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和特点,按照评价内容、评价维度、评价主体的逻辑关系,设计了“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二级指标体系。理论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数字素养概念与内涵、数字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字素养与数字化教学能力,涵盖职业院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的基础认知、关键技术、相关问题解决策略等内容;实践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涵盖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的过程和结果等内容。
职业院校要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教师评价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目前,一些国家在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方面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技术工具与实践方案。例如,在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建设与应用实践上,可展开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与技术的适用性评估、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工具的实践探索,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在此背景下,先后出台《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系统未来学校计划》《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建设。各省份也可开始探索建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机制。如提出“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估制度”,并将其作为省级项目予以推进。
评价过程是指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过程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以数字素养为核心,以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二是关注评价活动的组织,合理安排评价活动的内容和顺序,确保评价活动能够有效发挥其功能。第一,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和具体指标。将数字素养核心内容分解为基本技能、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等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设置一定比例的相关指标,形成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体系。第二,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是要明确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体系与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更具有说服力。第三,在进行评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体系的设计应该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能够切实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水平;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
评价结果的应用既是评价机制的最终目的,也是发挥其引导作用的关键。首先,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以数字素养为基础构建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能够将教师数字素养水平与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挂钩,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提升社会认可度;其次,在引导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方面,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激发其自主提升数字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结合对评价数据的深入挖掘,实现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发展趋势和水平结构的预判[8]。此外,在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机制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突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在技术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应用;三是要注意引导职业院校教师形成良好的数字素养行为习惯;四是要发挥好评价机制在引导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是实施数字技术教学的主体,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数字素养,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数字素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解决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存在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相分离、培训内容与专业能力发展不匹配、评价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应明确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建立基于培训目标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机制,构建一套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教师个人为中心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并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以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数字技能、数字资源与能力、数字安全为核心内容,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