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继年,陆 青
(1.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2.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江苏 南京 211800)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中国化和具体化,同时呈现出新时代发展的立体实像。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图景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本位,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2。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与具体形态,以发展的横向建构统筹全方位的协调,通过纵向的连续与延展拓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完整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与距离超越,旨在对中国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中的创生优势进行透视,为解决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应如何走等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在中国这一空间场域和新时代这一时间场域研究现代化与时俱进的在场和不断转变的过程。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实际上是以出场学作为研究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条件,即事物出场的历史时空以及实践所造就的现实条件。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是文明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纵深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本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进行。
文明不应只有一种形态,文明的发展描摹新文明与旧文明之间的关联与升降。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从根本上把握了文明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性作为基础表征,以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趋合为内在根基,是中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在新时代的接续,本质上是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社会主义文明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原初语境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实践为切入点,系统论述实践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科学把握人类文明的精神实质,并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描摹未来共产主义的典型特征。社会主义文明突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向发展的独特表征,“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2]97。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在改造客体中既实现“自觉”又做到“自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文明自身的历史性特征,又体现出实践在社会主义文明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其所呈示出来的结果,正是文明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文明创造中的具体呈现。
“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3]38,社会主义文明描绘了新的现代化的发展图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4]147,社会主义文明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所呈现的“文明悖论”,它的发展拓展了文明的内涵和外延,即“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5]927,928,又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暴力和掠夺其他文明资源的不文明一面,让“自由的人”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创造的现实主体。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有更深入地研究理解现象才能提供这样的论证”[6]4。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新道路理论范式的全新思路,摆脱了“人的依赖”“物的依赖”,通过视域融合的方式使得“对峙得到解决”[7]424,达到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8]81,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百年征程是党与人民群众共同实现宏伟目标的斗争实践历程,围绕现代化道路曲折探索的历史铺陈与展开,串联起国家的先进与落后、民族的跌宕与复兴,映射出文明历史演进规律。从历史发展纵剖面的历时性维度和横断面的共时性维度可以发现,现代化是贯穿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固有主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总是印证着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相统一,诠释了中国在追寻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有机统一[9]。
从历史语境看,中国式现代化践行独立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强调:“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0]108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建设主要以五年为一个阶段而展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矢志不渝的目标追求,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阶段的规划和安排,毛泽东同志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1]350五年规划(计划)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做到了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朝着中国式现代化迈进。
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2]29以“四个现代化”战略打下经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三步走”战略以及“新三步走”的发展过程,在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党中央把五年计划升级为五年规划,让新的五年规划更加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四位一体”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备现代化的发展形态,同时进行阶段性目标的“串并联”,从“四个现代化”目标到全面小康的稳步实现,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的铺展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更加充分和立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现代化”既一脉相承,又是在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和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基础之上,实现文明超越的有机统一,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道路方面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创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且高于西方发展的新道路。在发展过程中既耦合中国立场与价值,又高度契合中国特殊的国情。依靠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走出了一条融合守正和创新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做到了继承和超越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坚持守正,坚持将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文明相结合,以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回应民生问题和发展需求作为现代化发展的落脚点,构建起人类历史前行的现代化文明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解蕴含着辩证创新思维,对西方现代化发展“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13]9,“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因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3]94。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范例基础上,被历史证明了的指引未来发展的正确前进道路。一直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在对于什么是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将现代化与西化之间画上等号。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形态使原有的绝对“相等”变成了相对“不等”,并且赋予了现代化发展的诸多可能性,这种可能是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的前进路向,不仅让中国人民掌握了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话语权,更是为世界从文明开创性的角度和价值高度,回应了所谓“亦步亦趋”西方模式的诸多质疑。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之新”,在于以创新制度实现了对资本的有效利用,发挥资本服务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而不是让资本凌驾于国家和人民之上。“道路之新”在于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方式[14],避免了西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对抗的不和谐问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形成鲜明的呼应。正视资本在场的矛盾,并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该矛盾进行克服和转化,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道路之新”在于实现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同时,对“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既定标准”进行了再定义和再诠释,彰显了人的本质、和谐共生与和平发展,以真正的“道路之新”实现发展道路的跃升。
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距离、政治距离和学术距离三个方面实现了对原有的西式现代化及其理论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理念缩小了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文化距离;人民民主和现代化耦合发展缩小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公民与国家的政治距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诠释中更生动、更易解,缩小理解者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术距离,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其“原原本本”的面貌进行展现。
文化距离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展现在价值观、文化、习俗等方面[15]。而现代化理论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濡养和熏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西式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发展理论,有着共性的相似与个性的区别。于共性而言,中西方都围绕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于个性而言,中西方在如何具体推进现代化中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这种本质性的不同以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具体表征。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文化距离导致西式现代化发展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一种先验性的发展参考,而无法缩小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发展之中的文化距离。
中国式现代化在缩小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之中的文化距离方面实现了超越。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成的深厚基础,为缩小文化距离提供观念和思想上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大一统”“天下同利”“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的观念[16]。这些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对于世界现代化发展而言,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正是“人口规模巨大”的难题,想实现的是“共同富裕”,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不依靠侵略和掠夺,以“和平发展”建设真正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蕴含求同存异的辩证思维,正视了世界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共同愿望,以“天下同利”的观念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发展之中的文化距离,实现了超越。其二,“一带一路”倡议所推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实践,为缩小文化距离提供了重要方法。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实践中的作用。不仅让世界其他国家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且在文化和经济交流中,促进世界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17]124这也在无形之中缩小了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发展之中的文化距离,实现了距离上的超越。
政治距离主要是对政治的人的关系状态的描述,强调参与政治活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中的空间要素。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中,无论是“传统—现代”的理论框架,还是“中心—边陲”的分析范式,都无法解释西方现代化社会中人和国家之间的疏离。这种疏离实际上是公民与国家之间渐行渐远的政治距离。为何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距离难以跨越?一方面,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来看,资本是其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科技、政治和民主是现代化的产物,公民并不是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以殖民和掠夺所形成的资本积累为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主要来源,而宣扬自由主义和实施殖民主义注定了西方现代化不可能是以公民为核心的“人的现代化”,而是“资本的现代化”。这种资本至上的现代化满足的永远都是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从西方现代化的逻辑来看,西方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经济上加大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在政治上始终围绕政权进行争夺,在生态上忽视生态发展的责任心,在对外关系上牢固树立霸权主义思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现代化在生产力尤为发达的阶段却无法满足公民的需求的矛盾,因为在西方现代化的逻辑中公民的正当需求和合理愿望被边缘化,造成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割裂,使公民与国家的政治距离难以弥补。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缩小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公民与国家的政治距离,让人民真正融入现代化发展中。一方面,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是人民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依靠人民力量,始终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从根本立场上明确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强调人民共享。在发展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展开,人民作为主体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在发展中让“人的现代化”这一本质特性进一步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让人民民主和现代化发展耦合,让人民在民主和现代化发展中对话,这既突出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又将人民民主融入现代化的发展中,让人民与国家的政治距离在发展中消弭,实现了政治距离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缩小了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学术距离,避免学术距离所造成的阻碍,“正是面对所谓理解的范围,在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之间周转的循环性才能要求真正的普遍性”[7]40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形成和发展成为科学体系的过程中缩小了人民与现代化理论之间的学术距离,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易解、更易懂,既让理解者在认知、理解过程中讲求学术严谨性,又缩小学术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让理论在诠释中更生动、更易解。
为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诠释中更生动、更易解?原因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主动权和话语构建主体已从专家学者逐步扩大到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缩小了理解主体对理解对象的学术距离,使其更具有中国式的人民话语权。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的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真实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实施者。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诠释经历了“前理解”阶段,生成了对现代化本身的科学认识。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中,充分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理解。理解者在理解的循环过程中解读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以规律的透视形成科学认识,借以实现理解的质的飞跃。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发展的新形态,要通过人民群众进行讲述和阐发,经由实践检验,交由人民来诠释。因而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不仅从专家学者的角度来进行,也充分考虑了学术与理解者(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如果将人民群众作为被动接收和灌输相关内容的对象,导致中国式现代化在人民群众的真实理解中存在不到位、不彻底甚至不理解的现象,就不利于从本质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真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重点实现了人民广泛参与解读的有机互动,以人民群众所能感受到的现代化发展变化,诠释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发展力量。理解者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术距离的缩小是持续推进的,只有人民群众站在自己的理解视角真正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精髓,才能激发现代化实践中的源源不断的内在生命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才能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引领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真正缩小理解者与理论之间的距离。
中国式现代化的创生不是单一的理论创造和事物的生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生主体,肩负责任,而这种责任内嵌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创生回应人民主体对现代化的正当追求,是在“两个结合”基础上所呈现的自我创造、自我展开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创生既是形态创生与道路创生,也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理论创生和实践创生,进而让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社会主义文明本质的中国化立体塑造,具有原创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现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和价值体系,是“两个结合”的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现代化“理念”上以“天下大同”出场,在现代化“愿景”中以“和合与共”为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方文化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相待、和合与共是我们的共同诉求。”[17]463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批判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创新发展之路,构建起引领人类历史前行的现代化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所建构起的文明在价值上追求共同发展,是现代化的文明由一国到多国的真正文明的胜利,克服了西方的民粹主义和对立思维的缺陷。中国式现代化所建构的文明在道路上提出了以和平发展方式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可能,真正避免了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所陷入的边缘性、对抗性和被动性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两个结合”的创新成果,是对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文明为本质的现代化立体塑造。
中国式现代化在形态上以进行时态超越西方的完成时态,以现代化的推陈出新避免已有的静止化的在场,是社会主义制度为承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而言,社会主义文明是其内核,社会主义制度是其承载。一方面,社会主义文明以开放、和平、包容、先进、“人的现代化”来替代西方文明的对立博弈、“普世价值”和所谓的“自由、民主”的“资本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明并不是追求博弈、对抗和沉溺于“修昔底德陷阱”,而是以国家平等的地位,以求同存异的思维和追求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文明思维,回应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态势。以和平发展谋求互利共赢,通过文明互鉴开拓新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文明时代。另一方面,在制度上,社会主义制度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承载,实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的现代化”的现实追求。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制度在融通耦合中不断创造、不断出场,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是新时代塑造的立体形态的文明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包含文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17]427然而,这条自己的路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经历了曲折探索的。从直接模仿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到中华民国的“半现代化”道路,都是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中过度依赖西方,而忽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的非独立现代化道路,这两条道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在所谓的现代化发展中没有消弭社会矛盾反而陷入被动陷阱,所涉及的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制度未曾改变。在未完全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自主的阶段中,这种源于西方但并未实现“超越”与“革新”的发展道路,在真正意义上无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所开辟的新道路与之前所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本质上均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在重新审视现代化的发展本质基础上,走出了独有的新的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坚定民族自主性的同时,向一切世界先进文明学习,走出了区别于过于教条的公式化的道路,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创性贡献在于,一方面,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和平发展道路回应西方的资本至上的霸权现代化,以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根本上使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内在性地在“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中趋于一致,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利益-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正视中国的发展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区别,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和发展形势中将现代化的话语博弈与冲突转换为对现代化发展的理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肩负起文明新形态的创生使命,找准道路创生的前进路向,在把握历史主动的同时,通过发展道路的自觉设计、顶层规划,开辟创生方式和坚定方向引领,使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发展只能走西式之路的绝对唯一,并以新形态的中国版本回应了如何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发展社会主义要以现代化作为方式和手段。在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是现代化的本体意蕴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问题意识,运用创新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不断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资本的有效利用,通过对资本的合理引导,让资本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18],在实践中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遵循和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中国国情的独特性与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完美融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生态。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思考马克思的原初语境,不断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创生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等若干理论,包含但不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矢志不渝追求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实践作为实现原初语境与中国的现实语境内在统一的重要工具[19]。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0]588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中国共产党透视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本质,在发展中聚焦现实议题,拓展现代化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世界历史视野,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行动自觉,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破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不能”与“不行”的难题,在实践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越性,也在实践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底色与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在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过程中的创生,在扬弃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缩小学术距离、文化距离和政治距离的过程中实现对西式现代化及其理论的本质超越。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实现了形态创生、道路创生和理论创生的内在统一。在新的时空方位,我们需进一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在把握国际话语权中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自信,以全新的文明范式实现对文明鸿沟的突破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