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促进机制的研究

2023-06-05 04:27张晓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居民

张晓妍

(福建商学院 金融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数字技术快速普及背景下,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绑定,衍生出数字普惠金融,为金融行业未来发展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实际工作中,数字普惠金融发挥其流动性强,反馈及时等优势,为无法享受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由于乡村地区产业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因此与城市相比,乡村企业想要得到金融服务的难度更大,条件也更为苛刻,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大范围推广,能够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统金融服务在时间以及空间层面的桎梏,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促进乡村金融服务创新,针对乡村小微企业特点推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提高乡村振兴发展质量。

1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

乡村振兴工作,无论是乡村产业振兴、还是科技振兴,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普惠金融逐渐取代了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 从微观层面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机制

1.1 直接影响

1.1.1 降低乡村企业融资门槛

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合作社、乡村龙头企业、普通农户积极参与此项工作[1]。这种背景下,现有的普惠金融产品无法满足乡村居民以及乡村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由于缺少资金,很多乡村产业发展陷入停滞。 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凭借其成本低、门槛低、便捷性高等优势,实现对乡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乡村企业抗风险能力。

1.1.2 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与传统的普惠金融服务相比,数字普惠金融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数字技术的深度绑定。利用数字技术,普惠金融服务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化端口(微信客户端、政务合作App 等)为乡村居民以及乡村产业提供金融服务。针对乡村产业振兴实际情况,面向乡村居民以及企业推出多元化的信贷、理财、投资、保险业务,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丰富乡村居民理财模式,对于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村地区消费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1.3 优化乡村产业体系

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理论十分契合,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在广大乡村地区创建一整套完善的“绿色、环保、低碳”产业系统,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开发绿色金融产品,能够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资金,在创建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同时,为实现“创造宜居生态环境”目标提供资金保障。

1.2 间接影响

除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乡村文化振兴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确保乡村居民能够接受并主动寻求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相关工作人员在乡村持续开展宣传工作,为乡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介绍各种数字普惠金融项目。 在此过程中,乡村居民能够了解到更多的金融知识,并逐步形成理财观念,从宏观层面看,有助于提高乡村居民综合素养,实现乡村产业、金融、环境等工作的协同发展。 此外,想要在乡村地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离不开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征信体系。 通过宣传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知识,能够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乡村居民诚信意识, 令“诚实、守信”不再局限于道德领域,而是成为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美好品格,通过这种方式改善乡村风貌,促进和谐乡村社会的建立[2]。

2 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乡村居民对数字金融较为陌生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持续推广,令乡村金融服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客观来看, 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与知识储备较为欠缺,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以及内涵了解程度不高。一方面,部分乡村居民对于投资理财存在抗拒心理,不愿意主动了解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 部分乡村居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缺乏信任,只选择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大部分乡村居民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 还集中在申请抵押贷款方面,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保险业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2 乡村数字建设水平不高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大力推广,实现了乡村金融体系的优化升级,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部分乡村暴露出数字化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令数字普惠金融无法做到“全覆盖”。 随着互联网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数量增速明显上升。 但是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仍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集中体现在数字设备种类单一、数字设备缺乏维护等方面。 由于缺少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部分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陷入停滞。

2.3 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类型增加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对于乡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还是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都存在一些漏洞。 网络诈骗、金融诈骗等骗局快速向乡村地区渗透。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乡村居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不了解的客观现状, 制作一些打着“金融创新”名号的骗局进行非法集资,提高了乡村居民的财产风险[3]。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不仅导致乡村居民财产受损,还会令乡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抵触情绪,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推广难度。

3 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具体路径

3.1 完善顶层设计

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结合“中国2050奋斗目标与任务定位”, 进一步明确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在进行顶层设计时, 相关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细化分解,将这一复杂的战略目标拆分为五个大类,20 个小项(详见表1)。 根据每一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推出专业化的普惠金融产品,通过这种方式优化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供需环境。 设计制度时,相关部门对数字普惠金融架构以及约束机制进行完善,由银保监会带头,联合证监会、经管局、农业部、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对乡村地区数字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调配与管理。 此外,联合教育部门持续加大对乡村地区金融教育的服务,通过完善的顶层设计,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乡村振兴要素的深度绑定,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实现乡村金融体系的持续创新。

表1 乡村振兴要素

3.2 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

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活力,需要不断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内容及产品进行创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持续扩大乡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规模。 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出台扶持性政策的方式,引导各大电商企业深入乡村,在乡村建立数字化服务网点,依托国家长期对于乡村地区的基本建设投入,令企业在不支付前期基础建设投入的情况下,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企业经营与业务拓展方面,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支点”,实现生产、销售、金融、物流等环节的集中整合。此外,相关部门积极尝试围绕乡村产业供应链,提供多样化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令数字普惠金融展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4]。

相关部门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传统金融机构智能化水平,依托“大智移云物”理念,形成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金融服务协同发展新格局。一方面提高乡村保险机构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数字技术水平,令乡村保险业务更加贴合乡村居民生活以及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鼓励乡村金融机构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基于乡村地区产业发展融资需求,创建“助农金融服务体系”,令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需求能够及时反馈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推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并对现有的融资服务标准与内容进行灵活调整,降低乡村企业融资成本。

3.3 强化风险监管

实际工作中, 相关部门创建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监管体系,借助高效的金融监管梳理乡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源,根据乡村居民、企业面对的金融风险,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管控策略。相关部门考虑到乡村地区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基于“一行两会”指导思想,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管理制度,由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负责金融管理措施在乡村地区的贯彻与执行。 针对乡村地区出现的金融诈骗问题,一方面组织宣传队伍深入乡村开展反诈骗宣传,向乡村居民以及乡村企业管理者详细介绍 “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的危害与特点,提高乡村居民防诈骗意识。 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创建申诉平台,尽可能弥补乡村居民的经济损失,保护乡村居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4 加速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

传统金融机构经过在乡村地区的长时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效的金融服务策略,乡村居民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较为熟悉。数字普惠金融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积极寻找与乡村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途径,以期促进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 具体实践中,相关部门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建立跨区域的城乡金融服务网络,通过这种方式将城市中优秀的金融产品引入乡村, 并根据乡村金融服务实际需求,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升级,以此来集合乡村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 例如,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尝试股权分置改革,将股份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平衡股东之间的利益,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以及综合竞争力,扩大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在乡村地区的覆盖面。针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这一客观情况,相关部门通过政策鼓励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向欠发达地区提供小额贷款的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对贷款融资审批流程进行精简,针对乡村龙头企业增加金融帮扶力度,解决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压力, 令龙头企业将经营重点放在扩大生产规模、技术研发等领域,以乡村龙头企业为抓手,优化乡村产业链与供应链, 提高乡村产业集群程度,解决乡村产业过于分散的问题[5]。

实践中,相关部门根据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经济基础,制定一系列乡村传统金融机构转型措施。 一是拓宽资金回笼渠道,加快资金流通速度。 央行直接向社区银行、乡村银行以及小额信贷公司提供资金,扩大欠发达地区金融产业规模。 二是对欠发达地区进行长期的资金扶持。持续追加小额信贷供给量,优先满足欠发达地区融资需求, 对于乡村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类产品,从贷款额度、贷款流程、贷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三是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金融机构在强化小额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借助“银团贷款”等新业务模式,加快资金回笼速度,满足乡村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依靠传统金融机构在乡村地区形成的业务网络,有针对性地对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与更新,为数字化普惠金融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5 培养乡村居民正确的金融投资意识

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框架下,乡村居民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乡村居民既是数字普惠金融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要素。 因此,相关部门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宣传力度,鼓励乡村居民尝试参与金融投资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乡村居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的了解较为模糊,进而对于金融投资活动秉持着观望态度。相关工作人员要持续开展宣传工作, 向乡村居民介绍数字普惠金融内涵,令乡村居民对金融投资风向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帮助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投融资意识。一是拓展信息渠道。乡村居民接收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对于金融风险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 因此,相关部门基于信息技术,利用新媒体渠道以及短视频App,面向乡村居民持续推送与普惠金融有关的优质内容,培养乡村居民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借助长时间的宣传提高乡村居民金融基础素养,鼓励乡村居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了解普惠金融产品,引导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投资,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乡村居民实现财富增值。二是向乡村居民宣传法律知识。信息化技术快速普及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受到挑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个人信息安全紧密相关,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向乡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在乡村建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解答乡村居民遇到的金融问题。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定期组织乡村居民参加法律知识线上培训,令乡村居民能够利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金融领域从业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 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系统梳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机制,明确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培养乡村居民正确的金融投资意识、加速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等方式, 寻找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乡村振兴可行路径,为乡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乡村经济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居民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石器时代的居民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