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集市空间优化策略思考

2023-06-05 19:20章丹音夏琳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交通系统

章丹音 夏琳霖

摘 要: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语境中,集市往往因其系统内部的无序,导致其处于“负面”“边缘”“非正式”的状态。但集市本身所彰显出来的空间活力,却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日常都市主义理论,探究日常都市主义与城市集市空间的适用性,归纳总结城市集市空间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集市空间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日常都市主义;城市集市空間;交通系统

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伴随“地摊经济”政策的出台,城市集市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集市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对于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集市的作用不容小觑。日常都市主义呼吁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挖掘并重视那些潜在的、被遗忘的日常空间。因此,文章基于日常都市主义理论的理解,探究日常都市主义与城市集市空间的适用性,归纳总结城市集市空间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集市空间的优化策略。

一、日常都市主义理论

(一)日常都市主义

日常都市主义起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这一概念最早于1936年在哲学领域被提出,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居伊·德波(Guy Debord)、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三位理论家对“日常生活”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基于对日常生活的重视,20世纪末,玛格丽特·克劳福德(Margaret Crawford)在其著作《日常都市主义》中,将“日常”与“都市主义”相结合,从新的维度展开城市研究。

“日常”,我们再熟悉不过,也正因为此,我们很容易忽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空间,因此玛格丽特极力倡导日常都市主义,挖掘日常行为背后美妙的社会、空间与美学意义,日常都市主义无疑为研究城市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日常都市主义与城市集市空间的适用性

集市发展至今,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其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种边缘经济,集市不仅是促进交易行为发生的场所,也是承载地域文化与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集市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与日常都市主义理念所寻找的城市“日常空间”理念不谋而合。

二、城市集市空间

城市集市空间是指在特定时期内聚集和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场所,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容纳居民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是集商业、展示、交流、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集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日中为市”“前朝后市”的记载,东汉集市的画像砖中也呈现了集市场景,北宋《清明上河图》更是描绘了东京汴梁商业集市的繁荣景象,明清时期的民间集市发展更盛,集市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生活图景的空间载体。

(一)设市时间

集市是在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社会产物,我国多数地区均有集市活动,一般根据当地生活习惯与地方习俗确定集市时间。城市集市的设市时间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时间表,常见集市以早晚、周末、特殊节日为主。

(二)集市类型

集市可分为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集市与满足休闲娱乐需求的集市。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集市,提供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如蔬菜、水果、面食等,具有商品新鲜、价格实惠、品类丰富等特点,广受人们的喜爱。例如,早市因蔬果新鲜、售价较低、特定人群聚集性强的特点,受到老年人的青睐。满足休闲娱乐需求的集市,丰富了人们的城市生活。根据售卖内容可分为花市、鱼市、鸟市、古玩集市、美食集市、艺术集市等。还有一些特色集市,如庙会集市、节庆集市等。

(三)空间形态

城市集市空间一般沿街道分布或利用空旷场地设集,根据空间形态,可分为点状集市、线状集市、面状集市(图1)。

点状集市通常以“点”的方式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集市规模受场地限制。线状集市一般沿道路分布,与街道空间混合使用,可沿街道方向调节集市规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面状集市指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如商业广场、城市公园,或沿多条街道形成一个区域。

(四)城市集市空间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走访观察一些城市集市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归纳总结为五个方面:交通系统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空间缺失、集市风貌趋同、集市管理不足。

1.交通系统混乱

一些集市空间中存在人车混行、机非混行的现象,机动车随意停放并占用道路,使集市摊位间不能很好衔接,造成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人们的出行效率降低,且易发生拥挤碰撞与摔倒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2.基础设施落后

集市多在城市建成区设市,一些建成时间较早的城市空间多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现象,如城市道路破碎不平、城市家具缺失、公共设施暴露等,影响逛市体验感。

3.公共空间缺失

大部分集市仅关注摊位经营空间与人群流通走廊,普遍缺少对公共空间的关注。许多集市的场地内几乎没有可供人们休憩、交流的空间,人们大多只能站在街边短暂闲谈。

4.集市风貌趋同

一些集市空间所呈现的集市风貌过于相似,造成“千集一面”的现象,相关人员缺少对集市文化特色的挖掘,不同地方的集市所蕴含的地域特色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5.集市管理不足

相关部门对于集市的管理多体现在宏观的规划管理层面,对于集市中易出现的突发性状况,如紧急医疗救助、消费权益保护和集市突发情况管理等缺少具体的措施和应对方案。

三、日常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集市空间优化策略

(一)时间维度

亨利·列斐伏尔和米歇尔·德·塞托都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时间与空间同样重要,提出基于空间的战略和基于时间的战术,界定了城市生活的多重时间体系。日常都市主义重视对生活经验的关注,经验源于生活中的积累,具有稳定的规律。因此,在集市优化的过程中,应遵循原有的集市时间,根据城市生活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不应简单对其进行改变。

(二)空间维度

1.弹性场地

集市受到设市时间、空间范围和人群流量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空间形态和规模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应关注集市空间的弹性与包容性,集市空间能够随着集市规模的变化而调整自身形态,适应不同功能。相关人员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灰时间”与“灰空间”,如分时段利用道路空间,错时共享道路两侧停车位空间,在集市开设时间内,占用一侧行车道为集市空间,闭市后还车道于道路空间,周末休闲时段利用社区广场或公园广场开展集市活动,实现集市空间的优化与延续。

2.功能优化

集市的经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过去由于缺少系统性规划,集市的经营管理呈现混乱状态。因此,应合理调整集市空间的功能布局,优化摊位形式。不同经营内容具有不同经营方式,可根据集市场地的空间形态和尺度进行适当调整,如:餐饮类经营通常需要临时用餐空间,搭建空间范围较大;生鲜、现场制作类经营通常需要水、电、天然气等资源,搭建位置限制较多。临时性经营的搭建方式则较为灵活,如摆地摊或利用手推车、后备箱进行贩卖等,其占用空间范围较小,形式的可能性更多。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创意集市案例,为集市空间优化提供了参考,如露天集市、摊位集市、巴士集市、帐篷集市、后备箱集市、集装箱集市等。

在集市空间的优化设计中,设计者可为集市空间搭建好整体结构,集市经营者按照经营需求进行补充。例如,设置多种类型的空间模块优化集市布局,完善集市功能,优化逛集体验。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优化摊位形式,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满足不同的经营需求(图2)。

3.小空间的设计

相关部门还应关注小空间的设计。不同类型的小空间有利于促进社会交往和邻里关系的构建,如供人们临时休憩、交流、娱乐等。集市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除自身的开放性外,还应该关注到场地的私密性,受到场地心理的影响,即使在公共场合,人们也希望自己的行为活动能够保留一定的隐私,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可以倚靠、略带遮挡的空间。根据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活动需求,设计出不同的集市功能模块,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集市活动。此外,较大规模的集市还应当设置安全岛,以应对集市开放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和管理问题。

(三)文化维度

米歇尔·德·塞托将城市地方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即兴创作,而不是一种战略规划。集市活动可以理解为城市地方文化的投影,人们可以在逛集的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民俗特色。集市文化的传递形式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通过特色商品传递文化,如特色美食、手工制品等。第二,通过传统技艺传递文化,如画糖画、吹糖人、编手绳等。第三,通过表演活动传递文化,如舞狮、踩高跷、跳民族秧歌等特色文娱活动。第四,通过传统节庆传递文化,如在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开设特色传统节庆集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在集市优化过程中,应重视文化的积极作用,将集市作为地方文化的展示平台,利用集市所表现出的凝聚力,激发城市活力,延续地方文化。

(四)管理维度

日常都市主义指出,自下而上(在主题和共情方面)和自上而下(利用复杂的知识和技术)的双向模式,比较适用在集市的优化过程中,注重来自相关部门、专家、设计者自上而下的设计引导和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由相关部门进行集市管理与市场经营的宏观构建,将集市空间“正规化”,如明确设市时间和场地范围,根据不同经营内容制定相关管理条例、突发情况和安全问题的处理方案等。设计师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将空间环境优化升级,调节集市形态与秩序,激活空间活力,并吸引更多的经营者或使用者参与其中,促进经济交换与社会交往。

四、结语

随着集市逐渐回归公众的视野,集市的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考验。文章从日常都市主义视角出发,从日常生活层面优化集市空间,使集市更好地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激发城市活力,为集市的优化与城市的更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煊,克劳福德.日常都市主义理论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挑战[J].国际城市规划,2019(6):6-12.

[2]都伟,肖尧.存量发展背景下城市集市空间功能多元化研究[J].城市建筑,2021(31):156-159.

[3]王紫迪,罗曼.集市模式下的文化創意空间设计研究[J].设计,2021(6):130-132.

[4]刘玉飞.城郊传统集市之“共享平台”的设计研究:以烟台初家集市街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1):125-126.

[5]张为平.隐形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章丹音,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夏琳霖,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设计与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交通系统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防雷技术分析
以群智感知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规划中土地使用和交通系统协调统一
当前交通系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基于交通系统机关党建研究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配置合理化建设措施
交通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ZAWTIKA DEVELOPMENT输气管道项目交通管理
交通系统人事劳资创新及其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