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将其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的重要形式,对戏曲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目前,戏曲类非遗文化尚未在高校音乐教学领域得到重视,本文通过梳理山东戏曲类非遗传承与发展概况及当前存在问题,探讨山东戏曲类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地方戏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9-0137-04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艺术教育专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山东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2022Y1017045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最强音,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山东省传统戏曲类非遗文化种类丰富,但同样面临着传承保护、发展创新的重大命题。
在所有非遗文化传承有效路径中,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戏曲学术和创作实践转化高地,其传承人培养园地的作用不可忽视。调查发现,当下青年人和大学生群体对地方戏曲了解甚少,主要是因为缺少近距离接触戏曲艺术的机会和沉浸式体验场景。戏曲类非遗文化进入高校讲台,借助课堂场景,为自身传承发展寻求了新领地,把大学生作为传承主体是非遗艺术获得新生代资源、实现“艺学相长”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此背景之下,在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堂设立相应的戏曲课程就显得十分必要。由此,戏曲类非遗传承与发展在高校音乐教学领域的探索也成了新的教学实验亮点。本文通过梳理山东戏曲类非遗文化传承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山东戏曲类非遗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期对山东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进行深入探索,并提供有益启发。
一、山东戏曲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山东戏曲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保护工作上,山东独具匠心,各项非遗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展开,普查了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建立了各类非遗专题博物馆、多个非遗传承场所,在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了多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非遗研究院,建立了完备的四级名录体系,使得一大批优秀珍贵的非遗项目在齐鲁大地上绽放出了迷人光彩。
山东地方戏曲历史悠久,传统戏曲非遗文化种类丰富,据最新统计,山东共拥有186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戏剧就有33项。其中有被中国戏剧界誉为“四大古剧”之一的柳子戏,生活气息浓烈的五音戏;有淳朴生动的吕剧,高昂激越的山东梆子;有乡音浓郁的渔鼓戏,韵味浓烈的两夹弦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均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也是地方戏曲类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限于多重因素,目前少数地方戏曲类非遗文化传承出现瓶颈,导致剧种、形式、受众和传承减少。在山东,目前有专业院团的地方戏曲剧种已经从早期的40多种减少到了17个,还有一些剧种,如:蓝关戏、鹧鸪戏、蛤蟆嗡等,虽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缺乏专业演出团体,有的仅剩个别传承人,传承状况堪忧。
目前,戏曲类非遗文化尚未得到高校音乐教学领域的重视,山东本土传统戏曲艺术极少出现在高校艺术公共課堂。从全国范围来看,非遗进校园仅有少数高校尝试,如:清华大学的京剧选修课,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则把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社团建设之中,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设立了民族音乐等非遗专业课程。山东省内高校艺术课程中涉及地方戏曲的学校为数不多,其中山东济宁医学院在公共艺术课中开设了《传统地方戏曲赏析》课程,山东中医药大学开设了柳子戏戏曲讲座。这些高校对地方戏曲的教学实践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其中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思索和学习。
(二)山东戏曲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剧种传承困难重重。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文化生活形式多样,戏曲生存空间被挤压,戏曲非遗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谁来传承”成为包括山东传统戏曲在内的地方戏曲的“时代之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具有传承力的高校艺术教育虽然初步激活了传承意识,但是目前看来仍然力度比较薄弱,存在各种短板。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传播主体、社团载体、传承形式不够健全,甚至严重缺失。
1.艺术文化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缺少系统完善的中国艺术文化教学体系。目前,国内音乐教学大多借鉴了西方课程体系,这暴露出了高校现代音乐教学的某些短板。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大部分是专业团体和民间机构的自然传承,其在艺术文化体系所占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承被忽略,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不能做到系统了解,对戏曲非遗更是知者寥寥。
2.推介力度较小
非遗体验活动较少,对于戏曲非遗融入校园文化路径不够明确,未能有效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戏曲非遗的了解甚少;在新的校园传播生态下,基于学校、学院和学生社团的官网、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没有做到相应的内容分发和推介宣传,缺乏“朋友圈”互动;作为戏曲文化艺术重要实践形式的“戏曲创作实践基地”“戏曲创新成果汇演”等没有走进校园,走向社会。
3.音乐类非遗社团缺失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种类较多,主要有学习类、娱乐类、体育类等。例如:在综合类高校中,英语社、辩论社、文学社等社团受到了学生的青睐,在专业艺术类院校中,各声乐团、器乐团、舞蹈团等比较普遍。但由于大学生对非遗文化认知较少,对非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理解肤浅,导致了高校非遗类社团寥寥无几。
4.教学形式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戏曲非遗文化传承主要依赖民间乐团或地方文化机构加以开展,传授形式较为封闭,不利于戏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人才筛选,这也直接导致传承人员数量较少、范围较窄。而且,传统戏曲主要是以个体经验为主的传承方式,即将经验技艺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给学生。事实证明,这种封闭、低效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现代教育模式,与具有高度开放性的高等教育课堂和集成授课模式难以嵌合,更难以被当下年轻人所接受,这影响了戏曲的传承,导致戏曲传承后继乏人。
因此,戏曲类非遗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不仅是非遗传承的需要,也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内容完善和体系建设的需要。
二、山东戏曲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戏曲类非遗文化项目具有传承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的“文艺之根”,根植于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承载了优秀的道德理念,用“唱念做打”的方式,将民族精神通过美的艺术形态传播,弘扬中华文化,达到了向真、向善、向美的目的。作为承载历史和文化的基因库,中国戏曲的传播及传承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戏曲是一门综合舞台艺术,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人文哲学思想、社会文化特征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美学思想方面主要是虚实结合,这一点和道家的“大音希聲”相似,其追求意境的特点和传统绘画的构图方法——空灵和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情感方面又吸收了儒家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相吻合,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哲学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已经成为地方戏曲发展的新趋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戏曲音乐元素,使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精神感染力,进而产生亲近传统戏曲的“内生动力”,这是保持戏曲“活性”的根本之道。艺术只有掌握了受众,才有实现市场化的可能,才有发展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空间。同时,从教育的对象性视角分析,艺术素养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艺术的滋养更能够为青年人打下“民族文化品格”的烙印,让学生充分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和特有文化价值。提升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建立一种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能很好地体现地方戏曲的传承价值。
2.戏曲类非遗文化项目具有创新价值
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体现道德教化功能,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地方戏曲进入高校的音乐教学,则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入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体验和欣赏能力,积极探索新的音乐教学体系方法与途径。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有责任用先进知识和优秀文化教育人、感染人。随着国家非遗保护战略的实施,各地不断加强了对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部分高校把地方戏曲非遗融入音乐教学体系和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对当下高校音乐教育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将戏曲非遗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切实加强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传承与活化的表达形式,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推动非遗传承的创新转换方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挖掘地方戏曲非遗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艺术价值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魅力,传播好中国故事。山东戏曲非遗进入高校课堂,能够让高校音乐教学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融会贯通的切入点,便于山东戏曲类非遗更好地进行活态传承,这也很好地体现了地方戏曲的创新价值。
(二)可行性
1.高校教育体系相对完善
经过多年发展,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课程设置丰富,场地设施齐备。新时代下,山东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音乐教学,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校外实践培训相结合等各种方式,为学生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全方位助力,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
2.本土化师资力量雄厚
高校占据独特优势,拥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当地师资力量熟悉山东当地戏曲资源,具有本土化优势,对于当地戏曲类非遗音乐的教学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戏曲类文化底蕴丰富,相应的师资人才并不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学生安排形式多样的非遗音乐教学课程,为学生讲述关于山东戏曲的非遗文化故事、历史发展脉络,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知识的了解,实现戏曲非遗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
3.大学生的传承优势
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人代代相传来完成活态流变。高校不仅普遍具备扎实的物质基础,如功能完善的场馆,还拥有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人才。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功底,能够积极拥抱新知识和学习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有着更好的理解力。戏曲非遗在高校传承,大学生成了传承的主体,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丰富了其大学校园生活,使其接受了传统艺术文化熏陶,而且还可以大大推动戏曲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戏曲类非遗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艺术文化教学体系
1.建设 “地方戏曲非遗”资源库
目前,山东地方戏曲类非遗尚没有权威系统的资源库。需要在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剧团、非遗协会等社会团体和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协作下,发挥各自优势,有计划、有选择地收集、整理地方戏曲资源,建设完善的“地方戏曲非遗”资料库。根据“地方戏曲非遗”资源库内容,高校根据各自情况,选取符合学校教学实际、适合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地方戏曲”资源,开展地方戏曲相关教学,使高校音乐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丰富化。
2.积极开发地方戏曲非遗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学校建立地方戏曲非遗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实际和地域文化特点,在公共艺术课中加强戏曲非遗内容教育。高校应开发及设置“地方戏曲非遗”校本课程。根据办学特色确定地方戏曲非遗课程设置,制定地方戏曲非遗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方案,落实课程建设和课程研究,建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打造地域特色品牌课程,形成相应的校本课程《山东地方戏曲鉴赏》,丰富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资源。将其纳入普通类高校的选修课,艺术类大专院校的必修课。在积极开发非遗课程及推进实践教学的同时,结合目前的各种视频网站和慕课平台,通过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地方戏曲非遗的文化资源更易于被学生获得、欣赏和传承。进而让大学生感受到戏曲非遗特有的文化价值,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素质实现“文化赋能”。
3.组建戏曲类师资队伍
由非遗传承人、校内专任音乐老师共同建立“地方戏曲非遗”教师队伍。在校内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请专家进行定期指导。聘请非遗传承人、戏曲名家等社会资源,将校内校外教师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授课、欣赏和艺术实践等方式培养戏曲非遗传承人才,同时制定有关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戏曲非遗的研究传承与发展工作之中。
(二)加大推介力度
1.用好校园新媒体,强化线上推介
目前,新媒体时代的非遗宣传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和途径,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海报、报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宣传戏曲类非遗文化。当前,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戏曲非遗的效率。
2.用好校园实体宣传阵地,丰富线下场景
学校宣传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学生行走在校园时会对其产生较高的关注度,在宣传栏里设置非遗板块、普及戏曲非遗知识,既可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又可以在师生面前打开一扇了解戏曲非遗的窗口。
(三)丰富社团活动
1.强化艺术类专业社团的传承“骨干”作用
校园的活态传承关键在于学生,应以艺术专业和艺术课程为依托,鼓励相关专业师生成立“地方戏曲”校内社团。通过校内外文艺活动、比赛活动,把非遗传承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对“地方戏曲”非遗项目进行推广,培养“新生力量”,将地方戏曲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落到实处,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高校的文化传承能力,同时也能够丰富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
2.发挥好非艺术类专业社团的“外围”作用
戏曲文化校内传承需要激活全校师生的热情。很多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虽然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和完整的戏曲艺术教育体系化训练,但是通过成立类似“校园票友”性质的社团,打造校园“戏迷”和校园“戏曲节”,充分筛选和聚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外围带动作用和校园戏曲氛围的凝聚作用,能够降低参与门槛,使戏曲艺术非遗在校园场景下能够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可为”。
(四)打造多元教学模式
1.让戏曲学习走出去
组织学生到传承基地、剧院等场所观摩学习。在现场观看演出,现场舞美、灯光氛围、角色扮演等更能让人把握戏曲内涵,演员通过曲调和形体动作推动情节发展,更能直观感受戏曲魅力,为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提供动力源泉。
积极联系戏曲类非遗传承的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及非遗传承人,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发挥当地非遗传承人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校外学习平台,助力地方戏曲非遗的宣传和传承,同时也能进一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丰富戏曲人才储备。
2.把戏曲教学请进来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山东省戏曲非遗进校园”演出活动的支持力度,支持非遗戏曲表演团体到高校演出,让学生在校园就能欣赏优秀的戏曲演出。学校应依托“地方戏曲”特色课程建立校内传承基地,邀请戏曲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现场授课的形式展现非遗文化,学生在活动现场可以与传承人互动交流,参与体验,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让全校师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体验非遗。同时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刻地学习、领悟戏曲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培养学生对戏曲非遗的深度理解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语
戏曲非遗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新时代保护和传承戏曲非遗,使其融入高校教学实践,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把山东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够使大学生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丰富地方戏曲区域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地方戏曲的教育引导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大学生对地方戏曲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山东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文化事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有利于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水平,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构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本文认为,在探索戏曲类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结合高校音乐教学实践,把学生培养成为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不仅能够传承地方戏曲文化,还能够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挖掘地方戏曲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繁荣与发展,这也将成为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领域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赵雨薇,周希正.文化空间视域下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21-126.
[2]董睿.山東地方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全省传统戏曲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09):52-53.
[3]丁文庆.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非遗淄博五音戏为例[J].山东艺术,2021(04):69-79.
[4]朱旭明.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2):34+36.
[5]孙镜轩.区域音乐文化视角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研究[J].戏剧之家,2022(0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