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冬妮
一般来说,幼儿在刚刚进入幼儿园开始学习时都是缺乏安全感的,需要教师借助游戏逐步引导幼儿,角色游戏的作用也就显得愈发关键。角色游戏与自然条件下幼儿的角色游戏相较而言,具有明显的受控制性或教育性。角色游戏是引导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角色游戏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和独特性,能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更有参与感,愿意积极参加相关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和幼儿是必要的参加者,他们共同作用、互相影响,为此我们尝试着力于研究教育性角色游戏中师生互动的情况。
教师指导是在角色扮演的具体情况下,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目的在于让幼儿能够对角色扮演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让游戏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并让每一个角色都能起到教育作用。教师指导主要包括:游戏前,编写游戏的准备时间和场地、材料、游戏主题及具体内容,同时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所具备的自身经验,并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游戏中,教师指导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主动权,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更要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幼儿在游戏时进行选择,此外,正确适时的评价也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游戏认知:概念模糊,认识不足 很多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概念并不清楚,还无法清晰区分什么是角色游戏,什么是表演游戏,往往在角色游戏中涵盖表演游戏。很多幼儿教师在谈及自己组织的角色游戏时,往往将表演游戏误认为角色游戏,错误地解读各种“角色”的表演游戏,这反映了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知缺陷。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结构与规则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表演游戏来自故事,角色游戏主要来自生活经验;表演游戏受脚本限制,角色游戏则可以自由切换游戏主题,也可以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而角色游戏则以游戏性为主。例如,大班活动“三打白骨精”、中班活动“毛和老鼠”、小班活动“切西瓜”等都属于表演游戏,而“娃娃家”“电影院”“小超市”“微型医院”等活动都属于幼儿角色游戏。此外,在许多幼儿教师的固有观念中,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教学活动就应该由教师进行控制和安排,而游戏活动主要就是让幼儿自行开展和推进,如果教师介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他们还认为,幼儿只要能够参与游戏活动就能够获得主动发展,完全不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指导,也不需要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角色扮演就应该是儿童的主观活动。
主题环创:主题单一,材料贫乏 一是游戏主题较为单一。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对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一大部分教师表示很少更换角色游戏的主题,有时一个学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对游戏进行更新。幼儿园区域中的角色游戏本就应该是贴近、符合幼儿生活经验而生成的游戏,如果因为长时间不更新而导致脱离生活、缺乏创新性,反而会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不够真实的感受。也就是说,现阶段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题过于单一。其次,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可知,娃娃家这样主题类型的角色游戏在大部分幼儿园中是比较普遍的,还有一些幼儿园虽然会开展其他主题和类型的角色游戏,但也只是占角色游戏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娃娃家”的主题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具备这方面的丰富生活经验。但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也在不断增加,相关生活经验也会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兴趣需要借助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相关角色来得到满足。因此,角色游戏的主题和角色需要不断扩充,主题不能总是局限于家庭生活的范围之内,寿司店、宠物店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角色主题。例如,为了不断提升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在区域中创设一间漂亮的鲜花店,让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学习、体验插花的乐趣;茶道是中國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幼儿在相关角色游戏中不仅能够学习如何泡一壶好茶,更能够了解更多的茶艺知识。
二是游戏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贫乏。首先,幼儿园角色扮演游戏的主题创设往往不够丰富,一般比较单一且不会及时更新,这也会影响相应游戏材料的更换频率。例如,在一些幼儿园中,中小班的角色扮演区多以“娃娃家”为主题,游戏区内的材料基本不变,区角里的娃娃、服饰、小床、梳妆台等都会轮番使用,教师并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材料调整,也不是按照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变换。这也会导致幼儿在升入中班后,“娃娃家”角色游戏无法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不仅会在经过数次游戏后逐渐对活动内容丧失新鲜感,也会对一成不变的玩偶失去兴趣。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一些中班幼儿甚至会把“娃娃”扔到地上,这样不仅会导致角色游戏失去连贯性,还会使幼儿无法在角色游戏中获得发展。由此可见,针对不同年段、不同班级的幼儿,教师需要在角色游戏的材料投放上下功夫。对此,教师可以在投放游戏材料前组织开展班级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和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角色游戏场景,设定主题,再采购相匹配的游戏材料。其次,角色扮演区的操作性游戏玩法过于单一。由于在“娃娃家”游戏中经常会涉及床、桌椅、厨房用具等较重的家居生活用品,有时还会涉及一些水果蔬菜,还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或者一些仿真材料,这些材料一般比较逼真,但基本上都是成品的模型,它们在结构上是健全的,却没有空间让幼儿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相关需要及大胆的想象进行相关的改造。因此,教师就需要准备一些可操作的玩具,供幼儿制作或创新游戏材料。
现场指导:放任自流,武断干预 一是忽视角色游戏区的指导。教师往往认为:角色游戏只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幼儿只需要在游戏中获得自由且主动的发展,不需要教师随时指导和介入。除此之外,由于在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的空间中,教师比较注重对构建区域、美工区域、益智游戏的相关指导,在介入角色区游戏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常常认为没有什么需要指导的。还有教师从始至终都不注重角色游戏,认为只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各尽其责就可以了。这就是对幼儿的一种放任的态度,会造成幼儿游戏缺乏足够的创新性。二是以教师身份进行直接干预。通过教育实践观察,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引导主要是在维护游戏的过程中。例如,当幼儿积极寻求帮助时、幼儿在解决相关的矛盾问题时、幼儿在游戏时需要使用那些比较危险的物品时、幼儿扰乱了游戏秩序或幼儿在游戏时影响了其他小朋友时,教师会给予指正和指导。但教师往往把自己当成幼儿的教育者、游戏的管理者,很少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指导。
树立正确的角色游戏观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指导行为,影响教师指导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对幼儿园角色成长的认识。教师要充分了解和重视角色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正确解读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游戏心理与行为表现,同时明确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适时介入的必要性与指导作用,这些都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角色游戏观念。不仅如此,幼儿教师还需要在角色游戏的实践指导中加深对游戏的深入理解。教师不仅要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把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树立正确的角色游戏观念,理性认识角色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才能落于实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与完善。
主题的丰富与创新 一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生成新的游戏主题。例如,在某次有关餐厅的角色游戏中,有“客人”点了串烧,但是店里却无法提供。对此,教师就需要在已经设定的主题下进行游戏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如在“餐馆”旁设置“烧烤摊位”。又如,在某次游戏中,扮演厨师的幼儿提出厨房中的食材十分匮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在游戏中增加菜市场的相关设定,让角色游戏能够多主题同时进行,从而不断提升幼兒的游戏水平。二是根据幼儿的发展及需要创设较为新颖的游戏主题。例如,在圣诞节或者元旦来临之际,幼儿园组织开展糖果会,并邀请幼儿家长参与其中。幼儿和家长可以在游戏中扮演客户,也可以扮演老板,还可以尝试使用真实的硬币和面值较小的纸币进行糖果交易,活动中还可以使用真正的糖果进行游戏。而活动的范围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园区的幼儿都可以参与进来。
游戏的现场指导 一是深入观察幼儿。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观察幼儿的活动,然后根据观察结果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比较自然或者比较隐蔽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促使幼儿表现出最为真实的游戏状态和真正的游戏水平,教师才能了解和掌握最为真实的信息。例如,在观察角色游戏中,笔者发现中三班幼儿对“角色”这一概念并不十分清楚,班级的李老师经常提醒他们要将角色的对话和动作表现出来,但是多番的提示和引导并未起到明显效果,幼儿在游戏中依然没有呈现所扮演角色应传达出的言语。对此,笔者便生发出一个问题:教师如何帮助幼儿提高角色游戏水平。笔者认为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式,常常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但幼儿对于教师的“长篇大论”是否接受、接受了多少,教师却浑然不知。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在同教师们进行相关讨论和研究后,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参与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注意观察本组小朋友玩得好不好。有了细致的观察,幼儿在活动评价时都能积极发言,提出游戏中的各种问题,如扮演到银行取钱的幼儿没说要取多少钱,银行职员就直接拿出了钱;扮演到菜市场买菜的幼儿并没有询问菜多少钱……针对幼儿反映的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会和幼儿一起商量解决。尽管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片面的,但是只要允许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游戏水平就会慢慢得到提高,从而真正成为角色游戏的主人,玩出角色游戏的价值。
二是适时介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也向幼儿教师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在游戏中如果教师的干预方式不当就会对游戏的顺利开展和价值实现产生影响;而教师的干预如果过于频繁,就会影响幼儿主动创造性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然后在合适的时机下对幼儿的游戏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干预。教师的干预方式也有很多。第一种,是平行干预,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相同的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起着暗示指导作用。例如,当幼儿在游戏中抱着“娃娃”轻摇时,教师可以抱起一个娃娃在幼儿面前吻一下,拍一下,重复一遍,触发幼儿的角色意识,引导他们创新出更多的玩法。第二种,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语言来引导幼儿游戏的发展。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则扮演配角,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出反应;如果教师认为应对幼儿游戏加以直接指导,则可以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提出相关的问题,促使幼儿去思考。例如,在角色游戏“蛋糕屋”中,幼儿点心、蛋糕的款式太过单一,无法吸引客人。此时,教师就可以扮演客人的角色介入游戏,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醒。第三种,是直接介入的方式。一旦幼儿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此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对幼儿进行指导。例如,幼儿在游戏中多次尝试包装花朵却都遭遇失败,便向教师寻求帮助。对此,教师可以直接介入:“花儿不好包装,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总之,角色游戏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游戏指导策略对游戏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应指导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游戏指导水平,幼儿教师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和干预幼儿的角色游戏,以充分发挥游戏功能的作用,实现其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