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使命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效能备受各界关注,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政意识、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及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做出了全新的阐释,为教师课堂教学指明了发展导向。如何准确理解、精准把握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推进教学改革进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研讨的课题。为此,笔者立足新时代教育视野,从“导、学、练、评”四个维度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创新路径,以期平衡新时期师生关系,丰富教学过程,打造高效课堂,助推学生核心素养长远发展。
新课标深入诠释了核心素养内涵,确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指出政治认同是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学生成长安身的思想之本,法制观念是规范学生正确社会行为的重要支撑,健全人格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体现,责任意识是学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内在要求。初中道德核心素养内涵指向了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在涵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新课标核心概念的解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设定课程目标时需密切围绕核心素养,精准体现出课程性質,反映出课程育人理念,并在总的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有效细化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改善传统知识本位教学观,打造有意义、有深度、有内涵的课堂样态。
概念阐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导、学、练、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是深化教学改革,打造有效、有趣、有序课堂的关键举措,其中导为开端、学为重点、练为固本、评为延伸,整个课堂结构环环相扣,真正可以促进学生实现理解性学习。首先是“导”,即课堂导入,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生成有趣的导入内容,在教学伊始便聚焦学生视野,明确教学主题,活跃学生已有经验,促使其对课堂学习目标和内容产生浓郁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其次是“学”,即课堂学习,这也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创设等一系列多元化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实现对固有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能够在饱满的课堂情绪中提升思维、发展能力、升级情感、深化感悟,充分体验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快乐和魅力,改善传统为学而学、死记硬学的现状。再次是“练”,即延伸练习,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练习和能力迁移练习两个维度,教师精设各项练习任务,依托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夯实学生基础、强化学生能力,在知行合一中助推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落地。最后是“评”,即多元评价,通过搜集有效评价证据,建构丰富评价体系,起到助力教师反思教学设计、助力学生反思学习成果的目的,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走向,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努力方向。评价可为教学定向,为学习定法,是打造完善教学闭环的关键部分。“导、学、练、评”教学模式环环相扣,有序递进,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保障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对于教学相长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推进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实举足轻重,是一门以生活为背景、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延伸的综合性特征,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对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造成钳制。完善“导、学、练、评”教学模式,打造有梯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样态,重新定位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落实新课标教育要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体而言,首先,保证了教学有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较为琐碎,知识点之间的链接错综复杂,学生易陷入碎片化学习状态,造成厘不清重点、分不清主次的困境。而“导、学、练、评”教学模式提前预设好教学框架,学生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都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在做什么,并且由趣味导入做开端,从教学伊始便引导着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再结合互动充分、样式新颖的学习活动补充,学生课堂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愈发强烈。初步掌握知识后,教师再依托多元化练习和评价作为教学延伸,学生乐于接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有序有章。其次,突出了学为中心。“导、学、练、评”教学模式并不是教师单向的主导教学,每个教学环节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强调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主张认知发展、技能发展与情感发展多维并进,实现了学生理解性学习、可视化提升。“导”是唤醒元经验,“学”是内化新发现,“练”是夯实固本,“评”是有机赋能,每个环节都突出了学生成长。在此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是机械化、应试化的枯燥灌输,而是师生共同提升自我的阵地,学生学习的期待感、参与感、责任感更加浓郁。
趣味导入,课堂升温 一是话题式导入,激发共鸣。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教材中给出的内容主题也充分结合了初中生当前的发展实际,但是教材中的内容案例普遍与学生无关,若是直接以这些案例展开相关理论知识教授,无法深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限制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提炼教学主题后,从学生自身方面寻找教学切入点,通过组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讨论活动,唤醒学生已有认知,激发其情感共鸣。例如,执教《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设置“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话题讨论活动,鼓励学生讲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谈谈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谊有没有“翻船”的时候、如何翻船的。在学生讲述后,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评评理”,评价一下双方的做法,讨论一下是否有更好的办法防止友谊翻船。在经过有趣的话题讨论活动铺垫后,教师再引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正确发展同伴关系的做法有哪些,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这样的话题导入法可以应用在大多数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只要能够从学生身上捕捉有趣的教学导入契机,一堂好课便成功了一半。
二是信息化导入,刺激感官。新时代提倡信息化教学,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为教学带来了有利条件。教师将在网络中搜集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不仅能够迎合当前初中生的认知和个性,还可以拓展教学视野,改善传统书本式静态课堂的弊端,达到刺激学生感官、聚焦学生注意的目的。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先“丢掉”课本,结合教学内容和主题,以媒体资源做导入载体,创设色彩情境,引导学生思索与探讨。例如,《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展示前期搜集的与“守护生命、敬畏生命”有关的媒体资源,如“抗疫中的逆行者”“火灾中的孤勇者”等,通过震撼人心的画面直击学生心灵;还可以播放与初中生有关的视频资料,如“初中生勇救落水儿童”,共同交流讨论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学生不顾自身安危步入险境救助他人的。在观看、交流这些媒体素材后,教师再以“为什么”引入本节课“敬畏生命”的主题,让学生带着沉重的思考参与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元学习,互动成长 一是情境化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良好支架,写生在情境化学习模式下乐于探究、善于思考,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思维发散深度,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刻解读。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借助与之有关的现象或问题搭建思维支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执教“青春期的情绪”一课时,学生经过初步学习知道了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了青春期情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但并未亲身体验,知识内化自然不够深刻。基于此,教师设计递进式探究活动,用适宜情境带领学生厘清知识内涵。第一步:情境体验。创设教师临时抽查学生作业、下课铃响后课堂继续、过生日收到心仪礼物、晚上独自在家遭遇停电四个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面临这四个具体化的生活场景时会产生怎样的情绪,鼓励学生说一说、讲一讲具体感受,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师对各类情绪概念进行分析总结。第二步:情境对比。提供“下雨天,班级王同学的父母给他买了一把新雨伞,王同学很高兴,但是想要出去踢足球的张同学却郁闷极了”的情境,让学生从情绪内涵分析为什么在同一情况下两人的情绪表现截然不同,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何续写情境可以让他们的情绪发生变化”。通过情境对比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情绪及影响情绪的根本因素,这种教学模式较之单纯的灌输更能提高学生的体验性和学习深度。
二是互动式学习。初中生感性思维浓郁,爱玩好动是其天性,而道德与法治知识又略显枯燥,如何打造动态课堂,在玩与乐中引导学生内化相关知识,成为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基于此,教师可以基于互动式课堂建构的视角,以动态式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例如,“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生活需要法律,它能够保障我们的生活,对于一些复杂的生活问题,法律是解疑的正确途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秉持趣味互动的原则设置如下探究活动:部分学生扮演广场舞大妈;部分学生扮演小区民众,因广场舞影响了居民正常休息,双方发生争执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还有部分学生扮演劝架者,一场生活剧就此开演。让学生思考:面对这种生活化的难题应当如何化解,扮演广场舞大妈的学生和扮演小区民众的学生可以展开思辨,劝架学生充当裁判,引导学生善于从法律角度维护自我正当权益,斗智斗勇,看看哪一方可以在智斗中获胜。在演绎互动中学生们激情满满,斗志昂扬,课堂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对于法律应用方面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应用更灵活。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涉及很多道德两难的问题,以这些问题设置思辨话题,搭建异质小组,引导学生互动探究,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主导更能体现教学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分层练习,针对指导 分层练习环节一般在学生对课堂知识点已经掌握成熟后开展,教师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从多元化的角度精选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随堂练习,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度内化。分层练习主要从两个维度分层:一是习题难度分层,以“合理利用网络”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聚焦核心知识点为学生布置基础练习题,如怎样正确合理使用网络、网络谣言的危害、如何预防网络谣言等。然后再引入课外资源,设置一些开放式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如截取有关电影片段,让学生围绕具体事件设置防范网络暴力和危害的方案。二是基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在设置练习任务时不能单纯将视野放在优等生层面,需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他们更能反映课堂的实际教学质量,围绕后进生知识弱项和现存问题展开二次教学指导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
完善评价,共同发展 评价具有导向、反馈、检测、调整等诸多功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反思,从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发展。新时代教学评价体系需从三大维度建设。其一,评价维度的多元化,评价标准要涵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情感态度彰显情况、合作互动的表现情况等,评价不能单纯局限在知识内化层面,多方位考评才能实现对学生学情的精准掌握。其二,教学评的一体化,评价不要放在教学最后进行,而需贯穿学生课堂学习的始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就要着手评价证据的搜集,思考以什么方式检验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的实际收获,始终借助评价监测课堂的教与学,教师依照即时性评价数据合理调整教学走向,分配教学时间,如此才能保障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学习目标。其三,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完成知识探索后,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開放式的讲述评价形式为主,用包容性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自评互评结论完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总结;最后还要尽量将学生家长纳入评价主体,道德与法治与生活链接较为紧密,学生课外表现更能反映其思想本质,家长是最合适的评价主体,加强家校联动、拓展评价维度是新时期打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样态的有利举措,对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课程肩负立德树人重要使命,新课标进一步阐释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需积极革新传统知识本位教学观,从“导、学、练、评”四个维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打造更加多元化、多样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样态,助推学生核心素养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