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具有高度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应用型学科,这一学科特性导致部分低年级小学生学起数学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将语文、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使不同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发挥优势,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助力低年级小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
【关键词】低年段数学;融合;多学科;课堂效益
作者简介:李佳(1991—),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
数学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其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首次被正式提出。因此,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开展数学教学,也体现了数学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具有划时代意义。
教師的任务是将严谨、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于理解,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和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教师采取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参加跨学科教育培训以及兼职小学科学教学的经历,让笔者感受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学科融合有助于“打破数学孤立主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融合语文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用数量和空间的关系来说明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的学科,而语言则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数学课堂上采取语文与数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语文学科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和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均有重要意义[1]。听、说、读、写是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基础能力。下面,笔者针对这四方面介绍如何运用语文教学方法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听说”与“听算”,增强思维敏捷性
首先是“听”,这主要考验的是教师对抽象概念的趣味化解读以及对感性材料的组织运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浅显易懂地“听”明白数学知识,将其理解透彻。此类方法众多,如创设情境,进行情境化解读便是其中之一。
教师可以开展“听写”练习,语文教学多用默写来巩固学生对生字、生词等的识记,数学的听写相对于语文的听写,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一边思考一边答题,长期的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以及专注力。
(二)“多说”与“明说”,提升师生交流度
其次是“说”,既要求学生“多说”,也要求教师“明说”。先阐述学生“多说”,“说”是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外显,学生通过不断地说出看到的内容来引发思考。语文课程中的“说”是学生对某一个场景的语言描述,用语言描绘出场景就是加深学生理解的过程。
数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图,例如分皮球、采桃子、郊游坐车、植树活动、去商场购物、计算图书馆的藏书量等,这些情境图呈现出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子,是帮助学生“说”的资源。
“认识﹥、﹤和=”是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入门课程,教师可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后,再抽象出数量大小的比较,最后引出三种符号的含义。还有一种方法是教师“明说”,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使用了精简的语言来概括,而对概念的精准化理解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此时语文教学中的断字或断句理解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可以从单一的词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性,深刻领会概念要点。
比如,解释“边长和周长”此类易混淆名词的区别时,教师可以这样解释:“边”字在语文教学中指“一边”,“边”是存在于单一方向的长度,而“周”是一周的意思,在语文中的解释是周边的意思,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区分相关概念。拆字和解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更能使学生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借助图形的辅助,学生就能在理解文字概念的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直观理解。
(三)“指读”与“有感情地读”,提升理解共情力
“读”,一方面指“指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数学语言精练,学生读题时,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可能偏离正确的思路,导致解题失误,例如一年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有几个”和“第几个”、“读了多少页”和“读到多少页”等。这时,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指读”就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审题,从而正确解答问题。
“读”的另一方面是指“有感情地读”,像朗读语文课文时那样,有轻重起伏地读题,重读关键词,轻读非关键词。笔者发现,在课堂中采用轻重起伏、有感情地读题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读题的理趣和情趣,还能在读题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对比以往在黑板上圈画题目关键词的方式,让学生“指读”并“有感情地读”,更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写画”与“圈画”,提高文字敏感度
在数学阅读中“写画”和“圈画”,能够帮助学生结合题目要求,整合数学知识、数字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等,边读边画,及时圈画出关键词来断字、断句,从而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可带领学生总结低年级数学题目中常常出现的关键词,如“一共”“还剩”“总数”等,让学生在理解关键词意的基础上圈画,增强文字敏感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快速解题。
二、融合音乐特色元素,降低学习难度
以音乐为纽带,渲染课堂情境,能够助益数学课堂教学。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加上数学课堂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疲劳,教师便可以及时运用动画、影像或音乐来调节课堂氛围[2]。
如在“认识上下、左右”这一课中,对于“面对面上下楼梯谁走错了”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实景模拟下能够判断对错,但在抽象想象中却无法自如地判断。对此,笔者在课堂中引入歌曲游戏“你拍一、我拍一”,在游戏中引发学生思考,最终使学生理解“面对面的两个人左手的位置是相反的”这一要点,该课的难点就在音乐游戏中化解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编节奏感强的音乐儿歌,帮助低年级学生规范课堂纪律,如“一二三,坐坐好”就是提醒学生开始上课了;或帮助学生形成长期记忆,如计算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利用口诀“计算9加4,看到9想到1,4可以分成1和3,得数是13”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三、融合美术知识教学,助力思维发展
(一)融入美术元素,体会数学之美
美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由非正式数学学习向正式数学学习跨越。教师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来学习数学知识,也可以利用绘本来开展教学。例如,以符号教学中的“用圆表示数”为例,教师可以先从让学生涂涂画画、圈圈点点开始,在学生的思维中埋下符号意识的种子,再在后续课堂中慢慢地让学生理解直线、点、方框同样可以表示数。绘画能够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感受符号表示数的简洁性,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有趣之处。
人们会运用几何图形来进行多彩美妙的艺术创作,运用比例知识来完成绘画作品的布局设计。学习数学图形时,教师可在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在教学“认识多边形”一课时,笔者在导入环节先让学生欣赏包含了不同多边形的古窗之美,再开展多边形知识的教学。
(二)结合教材插图,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收录了多幅富有童趣、色彩鲜艳的情境图。然而,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多为静态的图文形式。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动态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情境图。
比如,教师讲解加减混合计算这部分内容时,便可根据教材情境图中所描绘的场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上下公交车的情形,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刚刚公交车乘客上下车的情况:“车上原先有7名乘客,到站后2名乘客下车,又有3名乘客上车,请问现在车上有几名乘客?”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列式的方式解答该题。教师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静态的情境图,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问题理解和解决能力。
画面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在课堂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探索插图背后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四、融合科学知识探究,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一)准确抓住时机,提升思维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突破常规,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找准融合时机,有机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容,适当调节教学节奏。教师在学科融合过程中,不仅应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注重学科方法、学科规律之间的有效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两门学科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中的“给动物分类”与小学数学中的“分一分”课程都体现了分类思想。数学课程引导学生按照物品的不同种类与不同形状进行分类,将分类方法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科学课程则引导学生以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强调动物本身。
为帮助学生对分类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教师可将“给动物分类”与“分一分”两部分内容有机融合,带领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猜测和探究,掌握分类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这两节课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实现学科思想的互补,推动学生建立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融入科学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与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和默契性[3]。同时,数学与科学课程的相互渗透,也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首先,教师可抓住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一特点,来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测定方向”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没有工具如何测定校园建筑的方向?测定方向的工具有哪些?如何自己制作?”之后,教師再顺势引出同一学期的科学课“认识东南西北”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其中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有效融合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深入研究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挖掘和融合各学科之间共通的内容及方法,使之相互迁移、横向联系。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融合各科知识,开拓思维,培养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更准确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林运来,姚跃林.他山之“思”可攻玉:不妨请“外行”来评一评数学课[J].中学数学,2016(02):55-56.
[2]苗雪娇.探索音乐与数学的内在联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3):81-82.
[3]张招锋.小学科学与数学的课程整合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