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第一学段“创意实践”课堂教学探微

2023-06-04 13:06李淋靓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第一学段创意实践

李淋靓

【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艺术课程目标进行修订,强调核心素养。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第一学段音乐课堂创意实践教学研究,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合理定位和整合教材内容;科学地进行学段衔接,实现双基到素养的质变。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创意  第一学段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2-0160-03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其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对艺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修订。音乐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变成“核心素养目标”。从以知识为目标,转为以培养素养的能力为目标。实现了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和音乐素养的自我实践。“创意实践”是运用许多学科的知识,联系生活挖掘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及应用的能力,是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下的音乐课堂仍停留在以知识为目标阶段,教师为了教授知识而教授知识,忽视了第一学段学生年龄小、性格特点,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无味,缺乏对学生创作灵感的激发以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因此,第一学段学生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对音乐充满了欢喜、好奇,执教者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年龄、心理,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认清教育的价值取向,音乐创造力是基于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音乐要素,进行音乐创造尝试与练习的手段。笔者认为,只有激发学生想象力、自主力,探究力,才能最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联系生活—— 挖掘创造潜能

今年的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中写到,“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1]”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感知音乐中体验情感,启发联想迸发创意,最后实现体验创造喜悦和愉悦。在余文森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提及我国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陈鹤琴先生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他认为“活教育”的基点就是生活。“活教育”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劳作,在生活中学会合作、服务与创造。

(一)观察引导 声势创编

大自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响乐团,它能发出许多有趣的声音。针对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在设计《大雨和小雨》这一节课时,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天气变化,让学生在聆听中感知想象,用肢体或语言或器乐模仿大自然的音响、音效,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如有的学生会说通过抖动衣服来模仿风声,用口发“呜”来模仿风声;有的同学会说用拍手来表示闪电,用音乐凳来模拟雷的声音;还有的学生说通过揉戳纸张模拟闪电,拍腿模拟雷的声音。这节课执教者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用清新活泼的歌声唱出了《大雨和小雨》,并利用大自然中风、水和动物的声音做拓展,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体验了大自然的声音的美妙。又如在执教湘艺版二年级《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教师用弹舌模仿马儿奔跑,学生听到,全身迸发出“闻马起舞”的感觉。在音乐的感染下,两只小手不由自主做出相应的马儿奔跑动作,以此来主动表达对于音乐的理解。肢体感官与动作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在感受音乐节奏的同时,来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二)开放课堂 体验创编

我国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就非常提倡开放课堂,他认为教室不应该是封闭的,它应打开,应开放,应流动。学生们只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学有所获。因此在二年级下册中的《劳动最光荣》教学中,上课前教师先带着学生去实践,给果蔬们浇水、除草、将已成熟的蔬菜收回。把劳动带进课堂中,体验带来快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接下来执教者将学生带入旁边的凉亭中唱起《劳动最光荣》,在户外学生手拿丰收的蔬果,跟着教师学唱歌曲,更加有趣生动。学唱歌曲后,学生们又自编歌词,将刚才的劳动场景编进旋律中“太阳光金亮亮 我们一起把歌唱……”。学生们在劳动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唱歌曲,让音乐课更加丰富多彩。在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传承劳动的思想,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思想品质。这样的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轻松自如地参与其中,使课堂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生活情境再现对学生来说效果特别好,不论是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学习动力都比普通教学法要来得快。

二、激趣课堂 ——积累创造经验

新课标颁布后,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在第一学段唱游课中把“创意实践”融入课堂,让音乐“活”起来,使课堂更丰富有趣。学生年龄小,长时间地“静听”不太实际。在趣味唱游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知音乐,展开联想与想象,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音乐表现形式为主渗透音乐创编元素,为高年级音乐创编打下基础。

(一)游戏创编

游戏创编是能体现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生的本能性活动,也是小学生内心世界的反映。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愛玩游戏,低段学生充满好奇心,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游戏。笔者在执教湖南湘艺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农场的早晨》时,以“动物”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首先让学生猜猜农场里都有哪些小动物,随后模仿小羊、小鸭、小鸡三种不同动物的叫声及节奏,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比赛模仿三条节奏,最后边听音乐边将三条节奏进行合作编配。更有趣的是,学生们自告奋勇即兴编创“农场的早晨”的故事。通过游戏,执教者让学生以声音、动作和表情等不同的方式在活动中聆听音乐,使无形的欣赏过程与有形的表现活动相结合。不仅助于学生“饶有兴味”地感受音乐,而且“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这样的游戏课堂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乐器创编

乐器创编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手段,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具。乐器创编符合第一学段认知规律,它能在学生感知音乐后引发学生的兴趣,去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音的长短、音色等。促进学生感性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笔者在执教《鸭子拌嘴》中,通过打击乐器木鱼、镲、钹等,奏出生动有趣的音响,描绘出鸭子们从出门、戏水、拌嘴到回家的不同画面。其中镲在乐段中的表现十分出色,学生左敲敲右敲敲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探究中思维开始发散。有的用镲来模拟鸭子游泳的声响,时快时慢,时强时弱,把鸭子游泳的场景模拟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用镲模拟鸭子拌嘴的争吵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模仿鸭子你一句我一句地谁也不让谁争吵的场景。不同乐段模仿出不同音色特点,从易到难。这节课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快乐,让课堂不再枯燥,从而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教师们在尝试不同激趣课堂的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天赋和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潜能,积累各种创造经验,能有效助力学生音乐审美及音乐素养同步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境想象—— 提高创造才能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是具有活跃性的,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合作等手段,展开合作,提升学生创造的才能。如在执教欣赏课《三只小猪》时,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了模仿与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小组自主讨论盖房子的过程中需要的工具与材料并用肢体表现出来,随后再教唱主题旋律。最后寻找出每一乐段的伴奏乐器,生生参与在音乐故事的表演中。学生在体验中乐不思蜀,还让学生明白了团结有爱的道理。小小音乐剧,学生学得快乐的同时又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如在执教《听听谁在唱》这首歌曲时,许多学生显得特别亢奋,异常活跃。通过聆听想象学生纷纷举手,猜出了都有“小雨、青蛙……”教师趁势追问:“你们想用什么来表达你们此刻的心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用“身体”,有的说用“跳舞”,有的说用“拍手”,还有的说用“唱歌”。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听着歌曲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随后又让学生编创新歌词,模仿更多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在教授拓展部分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歌曲中声音长短,之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身边声音的长短声。同样,《龟兔赛跑》《两只老虎》《小鸟》也可以通过音乐故事的表演来编创实践。创设情景,最大的优点是学生自己是情景的创设者,也是情景中的人物,他们亲身参与实践、亲临其境,将“创”与“演”结合,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或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科融合 ——多元创造实践

2022版艺术新课标指出:“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1]”学科融合,将学生所学经验与各学科交叉融合。教师如果能巧妙合理运用各学科融合,就能够将其发挥极大的作用。它能将课堂中所需要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原来只是弹弹琴、唱唱歌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鲜活。在执教欣赏課《铁匠波尔卡》时,教师扮演铁匠师傅从“快乐铁匠我欣赏”“铁匠秘密我来找”“快乐铁匠我编创”三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铁匠们是如何打铁的,并借助希沃白板,虚拟人物打铁节奏教学、iPad音响小组合作对乐曲的节奏进行创编歌词等,整节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虚实结合,自主学习,增加学习趣味性,为学生营造生动的音乐情境。又如笔者在执教《小雨沙沙》歌唱课时,在完整教唱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加一加”的设想提出了给这首歌曲第一小节加个开头或结尾。学生纷纷讨论,有的说歌曲前面加“wu”模仿下雨前的风声,有的说在结尾处加乐器模拟雨声,有的说跳一支“踩水”舞蹈,有的说在歌曲的前面加口技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动物下雨前喜悦的心情。教师调动起了学生的活跃的思维,在歌曲结构规模上进行扩展,极大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创编让学生巧妙地实现了音乐、舞蹈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融合。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执教者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让学生多维度思考,将知识转为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获得审美感知体验。

五、尊重主体——评价指引创编

在音乐课堂中以学生为本,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是艺术教育一直提倡的。学生是主体,尊重评价主体到位,就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学段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往往因学生各种躁动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专注力,评价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评价驱动着审美教育的走向。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就能收获基于真实情境、源于真情实感的音乐创造。当笔者在执教一年级下册《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时,有几个调皮学生听到“跳跳呱呱”就迫不及待地“蹦”起来。这时教师不慌不忙走到学生面前,表扬学生:“你学习小青蛙跳跃的节奏感真强,能把老师出示的节奏再用你的动作表演一次吗?”2/4 X X| X X|X X| X X|(词:跳跳 呱呱 跳跳 呱呱)对于这简单有趣的节奏,学生马上就表现出来,教师给予激励的同时接着又说:“现在加大难度。”2/4 XX X | XX X | XX X | XX X |(词:跳跳跳 呱呱呱  跳跳跳 呱呱呱),这时学生低着头,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教师随势说道:“我们一起完成这组节奏。”在教师的鼓励下,师生合作完成这组节奏练习。在以生为本的教学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激励了学生,完善了创编成果,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音乐作品也加深了理解。尊重学生,将评价融入教学每个环节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新课标的修订不仅给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而且赋予了老师们新的使命。音乐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让学生走向“综合型”学习,培养学生获得能力的过程。“创造实践”在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中被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预示着它的重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音乐创意实践,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多维度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艺术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第一学段创意实践
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
方寸之间 独具一格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