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栋
摘 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五个对接”特色发展与系统培养的教育方针,中医类职业院校要重点培育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中医类专业,强化质量内涵建设,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我国现代中医行业的发展,建立中医药学专业联盟,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文章通过对“课岗融通,课证赛融合”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出了以提升专业素质为目的、以各类技能大赛为契机、以比赛项目为动力的培养模式,使得该模式成为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制度为保证,实现“课岗协同、课证合一”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成效;“岗课赛证”
中图分类号:R-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3
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应用人才,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持高中阶段职普的基本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岗课赛证”的整合为契机,正视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落实与执行,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我国中高职业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始终坚持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统一管理资格证书考试,合作建立竞赛培训系统,建立持续、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降低衔接环节中的问题,提高专业资格考试的及格率。本文将以中医类专业为重点,深入剖析探究职业院校基于“岗课赛证”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期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价值借鉴。
一、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中医类专业中“岗课赛证”模式的价值意蕴
(一)职业教育中的“岗课赛证”
教育部指出中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协作,积极实施“双证书”的模式,将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素养等纳入相应的专业教学中,并将有关科目的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我国职业院校积极探索课程体系与岗位实践、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认证等相结合,以提升专业队伍人才素质为基础,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当前,我国高校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其在中高职教学中的地位也为广大师生所认同。职业技术竞赛是中高职教育在新形势下站在新的起点上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竞赛规则是根据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而制定,通过建立职业技术竞赛的内涵和竞争机制,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中医类专业
医学专业,尤其是中医类专业,是我国职业院校的传统学科,目前在全国各地的院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为了满足中高职教育中医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让学生喝上一杯水”,因此,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我国中医工作者执业资格考核的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出“课岗融通,课证赛融合”的方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我国基于“岗课赛证”模式下职业院校教育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深意探析
(一)课岗互融
中高职教育是一种跨越性较强的学科,既有教育的性质,又有经济的性质,应寻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中医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产业引导、企业参与、资源整合、课岗互动等,还要加强主要专业素质、知识和技能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建设,同时也要注重吸纳行业发展的新知识。以岗位需求为方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专业能力培育为基础,充分反映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努力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二)课证互融
作为一门涉及公共利益、技术含量高,具有一定风险的学科,国家对中医类专业进行严格的管理,是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医类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常规中医学科知识,西医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妇科学、儿科学等综合知识以及病案、损伤、体格检查、临床答辩、临床实践、西医临床答辩等实践操作技能知识。中医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职业资格的要求緊密相连,使本课程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沿性,适于扩大知识面,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三)课赛互融
中医类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是我国中高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和创新,深化了中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结合,并通过竞赛对学生的核心技能、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估,引导和推动了中高职业院校中医药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中高职中医药学人才的素质,以及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推动了中医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此外,也有利于促进中医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只有让更多的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了解中医传统技术比赛的内容和成果,才能促进传统中医的发展,达到“以赛促教、赛促学、教赛结合”的积极效果,实现课赛互融、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我国基于“岗课赛证”模式下职业院校教育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形势分析
(一)“衔接损耗”现象突出,实际发展空间较小
中高职业院校的衔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高职业衔接教育仍处在摸索和初步发展的过程中,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医教学的衔接中,仍有许多问题,“衔接损耗”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衔接损耗”是职业教育学制衔接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在中职、高职教育学制衔接中,因其后一阶段的专业课程所学内容重复了上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而造成的“损耗”。在我国,特别是西南、西北地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一般采用“3+3”的教学方式,即中等职业学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3年的学习,然后参加职业院校的分类招生或职业院校的单招考试,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合格后便可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由于不同高职院校招收不同类型的中职生源,以及教学费用、教材引进等原因,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混编成不同的班级,并采取相同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种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出现了较高的重复率、较小的技术和技巧的提高空间,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衔接损耗”[2]。
(二)专业课程发展缓慢,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校中医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延续的是几十年的传统中医教育模式,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知识点太多且存在主次不明的现象,教学方式落后、讲授方式落后、“灌输式”教学的方式单一,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咨询中医药企业、专业院校知名教授、各专业水平的学员后,融汇各方意见,采取校企合作、工学、教赛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医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在“岗课赛证”的互动视域下,实现了中医类专业课程的创新。
(三)专业人才市场需要,企业胜任能力较小
在全球人民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望与要求下,来自天然药物的中成药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中医类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我国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调整、中医、中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此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药产品或中医企业,根据专业过程的需要,对中医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跨岗位的综合技能能够确定适合中医类专业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
四、我国基于“岗课赛证”模式下职业院校教育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与成效
(一)加快体系改革,寻求最佳路径
第一,改革目标。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目标是从中医类专业技术岗位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入手,结合“岗课赛证”的协同教学,建立以岗位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各方面教学所需的技能竞赛、行业认证等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需求。以教学改革为中心,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职业院校中医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第二,改革思路。为落实“以岗定课、课证整合、赛课对接”的思想,实行“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以往教学的传统教育内容(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加以创新,修改为新型的教育内容(通识课程、平台课程、技能课程、拓展课程等模块),建设实施“通识与专业文化融合、医学精神与专业课程融合、红医学精神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三融入”教学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教学模式。实施并强化校院合作,开发个性化、多元化的教材,努力完成100%的混合教学模式[3]。同时,还要注意网络开放课程的建设以及国内外、省内外精品开放课程的培育。通过建立“岗课赛证”协同教學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过关率、技能大赛获奖率和用人单位评价等,使本研究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外尚且缺乏有关中高职业院校中医类专业类“岗课赛证”协同培训的文献研究,本文的创新性之处是将“岗课赛证”与中医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为中医类专业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最优化的发展途径。
(二)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共育模式
中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划分程度不清晰,“衔接损耗”的根源在于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独立性较大,未做到较为有效的融合与衔接,使得中高职业院校均无法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了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和阻碍学生能力持续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中高职业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推行的“岗课赛证”,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岗课赛证”的协同教学中,根据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明确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各级目标,完善分层和专业持续设计;建立起以产业标准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项目课程为主线的模块课程体系。通过对中职和高职的交叉学习,不断完善中高综合课程体系,减少“衔接损耗”,适应现代中医类专业人才的需要,改变目前中职和高职的课程重复等现象。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是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的,“岗课赛证”的模式体现了其课程逻辑以及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们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从低到高,分段实施,以符合当前形势下学生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发展目标,制定适合不同层级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三)完善分段培养,减少“衔接损耗”
第一,培养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职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适应社会、地区经济发展而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培养对象要突出职业化,以适应本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在构建中高职“岗课赛证”融合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中,中职教育需要逐步确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目标,为社会提供并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基础技能型人才,突出人文素养与岗位基础技能培养的联系;高职院校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临床中医经验、针刺、灸法、拔罐、刮痧等专业技术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就业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完善。
第二,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中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岗”提出工作需要;“课”围绕需要,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知识,以满足学生与社会的双重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变当前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知识系统化的倾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及时引进新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以提高技术人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按照中职、高职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对相关知识结构与内容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两个层次,以防止课程的重复[4]。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以升学为主,实习以临床为主,中职教育应注重人文素养与基本知识的培养。在中职学校实习期间,学员可对中医技术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高职教育需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注重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是检验课程教学能否实现课程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把专业课的考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理论考试,二是技术考试。理论知识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能力测试与技能测试或竞赛相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专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归纳出各章的难点和要点,以专业资格和工作需要为指导,安排作业,考试标准采用与专业资格考试同样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或竞赛结果得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对难点或弱点进行重点讲解,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岗课赛证”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职业院校通过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产业的对接以及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对接,鼓励和推动中医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的质量,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和多途径成才架起“立交桥”。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冯华,杨丽华,等.“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护理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22(27):119-121.
[2]卢素红,姚丽梅,刘瑶,等.高等职业院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9-10.
[3]邹立君.职业院校中医药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旴江医学流派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97-98.
[4]廖东华,曾青霞,郭荣传.基于中医人才核心素质培养的“互联网+”可视化平台构建[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4(6):84-88.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