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学习:让儿童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2023-06-04 17:50王娟
江西教育C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娟

摘   要:“自组织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自组织学习”理念下的学习起点是学生真正的需要,学习内核是学生真正的探究,学习“远点”是培育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实践证明,“自组织学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自组织学习”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发生、有效发生。

關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发生   自组织学习

“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一命题的提出,缘由在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度介入、过度控制、过度规划。在此,我们要深度思考的是:什么是“真正发生的学习”?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自组织学习”理念的提出及实践,为“真正发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一、真正的需要:“自组织学习”发生的起点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外在的学习,教师的话语霸权、行为控制往往主宰着整个课堂。由此,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肤浅的行为。“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要求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能真正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位于学生认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并从“现实发展区”迈向“可能发展区”。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原来的教材题目是:“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显然是一种“要求式”的学习内容呈现,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现在的题目改为:“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小小的改动,能让问题产生一种挑战性,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探究冲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为了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是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样的问题呈现,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探究。

综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不同的教育家有着不同的教育主张,但都一致地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因素在于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即“一种天性、心灵的内部力量”。如果一节数学课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没有真正发生,更没有深度发生。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前提是要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从“我要学”转向“我善学”“我乐学”。

二、真正的探究:“自组织学习”发生的内核

“让学习真正发生”,不但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还要促进学生的“自探究”。“自探究”是“自组织学习”发生的内核。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干预、指导过多,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能主动分析、抽象、归纳、概括等。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往往受到外界的过多干扰,从而丧失了探究的自主性、独立性。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教师就要赋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空,赋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于探究、勇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仍然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将学生引入自己设定的思路、方法和路径中,笔者将这样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引君入瓮”教学法。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通过周长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然后让学生“有序地列举”,最后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即“在长方形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和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等。虽然这样的教学很“顺畅”,但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展开的,数学学习没有真正发生。

真正发生的学习,应当是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过程。笔者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将长方形的长宽之和误当成了22米;有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一列举的方法;有的学生先求出了长和宽的和是11米,然后进行列举。在彼此的对话、交流之中,学生充分进行比较,对各个环节的列举策略进行优化,从而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遗漏”“重复”到“不遗漏”“不重复”,从“复杂”到“简单”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尽管看起来比较费时,但学生的学习是真正发生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学习感受与体验,对“列举”的策略有了更为深层的认知,以及更为深刻的思考。

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就要让学生“自研发、自设计”。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等均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只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学生才能有效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真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真正的反思:“自组织学习”发生的“远点”

“自组织学习”很注重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育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包括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意识、优化学生的元认知品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习惯等。“反思”是培育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不但要让学生“真思考”“真探究”,还要让学生“真反思”。

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自组织学习”,不但着眼于学生的“学会”,还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慧学”“乐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充分“反思”,让学生通过反思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大胆求异、创新。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会总结相关的学习方法,如“列举要有序”“列举要不遗漏、不重复”“列举讲究策略,要尽可能地减少步骤”,等等。同时,学生会对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反思。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是不是正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面积不变,长和宽的变化对周长有怎样的影响?”“如果周长相等,是不是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等等。正是在反思、追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了深刻。

反思是一种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合理追问、考量。其本质就是“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以及“感性的我”与“理性的我”之间的对话。在“自组织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追问,尤其是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深度探索。这种追问,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自觉。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要注重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提高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这样说,元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远点”。

总之,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就要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探究、自思考、自反思”,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的真正发生,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契合数学学科的本质,也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遵循科学的规律,从学科知识的表层走向深层。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探究、学习反思等,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互为因果、互为前提。当一个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内需”“自探”“反思”的状态,我们就认为,这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自能性,学习真正地发生了。

参考文献:

[1]孙宏斌,冯婉玲,马璟.挑战性学习课程的提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7):26-31.

[2]吴存明.设计挑战性任务   让学习真正发生[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2):41-43,56.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