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阶段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小说因其跌宕的情节、鲜活的形象、独特的环境等特点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小说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关小说教学的讨论也是语文学科界的热点话题。小说类文本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26篇(包含名著导读),约占比15%,由此可见小说的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语文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小说文本教学。
一、初中语文小说文本教学现状分析
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本,通过阅读小说,可以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人生;多读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人类有限的生命,去感受他人生命的波澜壮阔。相较于诗歌、散文、戏剧等其他文体,学生更喜欢阅读小说,但目前,初中小说类文本教学效率并不高,小说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语文教师忽视对课文的精细研读,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解文本,对文意不加以梳理,无法在脑海中形成一条完整有序的故事线,在课堂教学时自然无法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完整把握文章脉络,探寻作者本意。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缺乏对教材和学情的正确分析。
二是语文教师忽略整理课堂问题。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且多数问题没有价值,无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一些学生不用动脑思考,张嘴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毫无“营养”价值,缺乏逻辑性,经常问得学生晕头转向,一堂课下来学生思维混乱,连基本的小说情节都难以梳理清楚,学生只记得老师问了许多问题,但让他们具体复述老师问了什么问题,却又答不上来,这样的做法干扰了学生正常的思维活动,妨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是小说教学模式固化。小说教学三要素已在多数语文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整堂课围绕固定的教学环节展开,时间久了学生不免会感到乏味、无趣。并不是说过去的教学模式毫无用处,而是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为小说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突破传统常规,创新教学发展。
四是教师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那么学生应该是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主角,而教师则是他们的伴奏者,如果伴奏者太过耀眼,则会遮住主角的光芒。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把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学生会产生厌学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教师问题设置过难,学生无法理解,思维跟不上,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整堂课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割裂了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思维也难以发展。
二、贯彻“焦点阅读”理念
“焦点阅读”是倪文锦先生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满堂问”现象而提出的,并力求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的一种阅读方法。焦点阅读与传统的课堂提问都涉及问题化教学,但二者却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课堂提问就是“满堂问”。“满堂问”是一种散点式教学,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多、碎、杂,其典型特征是问题不聚焦和焦点错位。语文教师如果要克服“满堂问”的弊端,就必须抓住问题教学中的三大要点:聚焦基本问题、厘清问题层次、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焦点阅读在问题设计上更注重整体性、合理性、科学性与逻辑性。首先,焦点阅读的问题设计更注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焦点阅读的问题重在导;再次,问题设计注重导向过程的整体性;最后,焦点阅读的问题是基于文本和学生认知的真问题。焦点阅读奉行三大理念,分别是生本理念、协同理念、价值理念。
(一)生本理念是前提
“生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应该是积极的探索者、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思考,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僵硬刻板的课堂氛围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讲解游离在学生的思维之外,或是在简单的问题上反复讲解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或是在疑难问题上轻描淡写致使学生学不到真知识,无法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上课首先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课堂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牢牢把握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抓住学生的思维主线,使阅读教学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
(二)协同理念是保障
有人會问,上好一堂课的保障是什么?是博学的教师,聪慧的学生,还是高质量的课本呢?教师、学生、课本这三要素每一样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可若将这三样重要的要素简单相加,过分堆砌,那么这堂课是缺乏灵魂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努力学习获得思维的发展,文本作者与教材编者相互作用才能成就高质量的课本,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如何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其相互作用、协同发展才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障。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本,学生与课本等元素两两协同构成了多元的协同关系,各元素之间越协调,配合得越好,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就越高。与要素间的简单相加不同,协同理念寻求要素间的协调与平衡,主张优化课堂的整体结构。
(三)价值理念是核心
阅读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论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思考”的过程,若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那么这种空洞的阅读是毫无价值的,学生缺乏主动理解关键字词或者重点句段所表达出的隐晦含义的意识,容易造成知识方面的疏漏与情感方面的漠然,变成只会读书的“机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阅读教学当前存在的短板,因此,焦点阅读强调问题的设计要能聚焦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学生思维的提升与进步作为第一要义。
三、焦点阅读教学实施路径探究
(一)合理丈量“解答距”,设置教学问题
根据思维力度的大小、思考时间的长短,解答距可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新解答距几种类型。焦点阅读不只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反思、创新的意识。高阶思维主要集中在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则必须站在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角度设置教学基本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丈量“解答距”时,需要切实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确保在“最近发展区”内合理设置问题,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会让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而不是“弯下腰捡桃子”或者“一张嘴就能吃到桃子”的状态。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驿路梨花》教学为例。如果老师提问学生: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梨花”?那么这个问题就属于简单问题,属于短解答距,学生只需通读一遍课文,数一数就能回答,如想要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增加思考力度,就需要给此问题加些难度,变成“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梨花?分别指什么?解释其各自的含义”。学生若想得出答案,就需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品味具体的语境,才能得出答案,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梨花”所代表的含义更是需要细细琢磨才能解释全面。由此看来,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要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出发点,注重提高问题质量,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多数问题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根据文体确立教学基本问题
不同的文体诠释着不同的内容,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魅力。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是其所是”的原则,按照课文原本的文体进行教学,不能把小说当成散文来教,也不能把散文当成诗歌来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辨体”,分辨清楚课文的文体特征到底是什么,才能把握文章的属性,抓住文章的特点,依据文章的“本性”设置基本问题,准确施教。小说重在描绘人物的形象、所处的环境以及各种精彩的情节,因此,教学小说的内容重点就应该落在人物形象、所处环境和情节的描写上。以《社戏》教学为例。《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描写了作者少年时代看戏的经历。许多教师初读课文时,会认为这更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将教学侧重点一味放在文章所表达的独特感情上,忽视对人物、环境描写的赏析。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文章除了表达作者对少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眷恋与怀念,在环境与人物描写上也十分出彩:碧绿的豆麦田地、朦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星点的渔火、模糊如仙境的戏台、宛转悠扬的笛声等,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农家少年形象,出色的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也是这篇课文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師不能按照教散文的方式教小说,应该按照文体特色准确全面地把握教学侧重点,梳理课堂问题,尽可能地展现文体独特的艺术之美。
(三)梳理文章脉络,厘清问题层次
每篇文章都有自身的写作逻辑与论述层次,语文教师需要在精心解读课本的基础上设计教学问题,遵循课文的写作思路,有组织、有层次、有逻辑地梳理文章中的重点,合理设疑,科学设疑,将其转变成一个个课堂问题。焦点阅读理念下的问题设计不应该是零散的、随意的、毫无头绪的,应该是有组织、有结构、经过精心设计的。将问题依据课文结构划分成相应的层次,一层一层地解决,全面且多角度地了解文意,把握知识,且各层次内部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具有逻辑性,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渐适应课堂,实现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思维呈现阶梯式发展。以鲁迅《故乡》教学为例。文章篇幅较长,可以根据作者的叙述逻辑分三个层面来阅读分析,第一层面:描写作者再次回到故乡,看到故乡萧条景色的复杂心情,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层面:描写作者回故乡之后的所见所闻。第三层面:描写作者怀着失望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并寄希望于下一代。其中,第二层面涉及的内容较多,属于关键层面,有关键的人物形象值得分析,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十分出彩,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四)依据教学逻辑备课,构建教学思维导图
教学思维导图是教学思路图像化的表达,它是一种有效的实用性图形思维工具,通过简洁明了的图形、表格,显示教学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思维导图通常使用一个关键词或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再用一级分支、二级分支……逐步演绎,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思维的完整教学流程。教学思维导图是依据教学逻辑制定的,一张好的教学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提炼出课文的基本问题之后,开始围绕基本问题制作教学思维导图,图片或表格形式的教学思维导图能很清晰地反映文章主题与重点、文章脉络、教学线索等,会一目了然,教师还可以依据自身需要,及时在教学思维导图旁边做批注,以优化教学过程。以《变色龙》一文教学为例。文中短短几分钟内,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先后经历了五次变化,教师可以抓住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作为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制作表格,分别记录奥楚蔑洛夫五次态度变化的语言描写以及对“狗的主人是谁”的判断依据,品析每一次态度变化的语言有何不同,对赫留金与狗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探究思考,学生全面地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得出作者刻画了一个善变、谄媚、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警察形象的结论。分析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是主线任务,教师可在表格中穿插完成其他副线教学任务,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后,教师就可以强化文章主旨,使学生深刻理解变色龙的含义。
(五)重视领学单元导语,把握问题方向与主旨
单元导语是对一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指示,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编纂单元课文的意图,揭示了单元教学的重点,旨在让学生通过一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掌握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或者学习一种基础的语文知识。许多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很容易忽视单元导语的自学与领学,直接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这样易使教师掌握不清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无法准确把握文章重点。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为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鼓励学生拥有充实而美好的人生,在单元选文上,《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几篇课文也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主人公的优秀事迹与美好品性,发现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树立自身的人生理想,追求美好而充实的人生。除了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必要的语文知识相关要求在单元导语当中也有所体现,提出了学会默读,学会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等要求。由此可见,对于单元导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单元的教学任务指明了方向,教师把握了教学重点方向,才能在问题的设计上有意向重点靠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目前,小说阅读教学还存在教师忽略文本细读、忽略整理课堂、小说教学模式固化、教师压制学生主体地位等问题,在初中语文小说文本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深入贯彻焦点阅读理念,合理丈量解答距,设置教学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学会辨析文体,语文教师抓住文体特色设立教学基本问题之后,需要细致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分层次教学,构建教学思维导图,使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把握文章内容,同时加强领学单元导语,培养学生适用于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焦点阅读法对于初中语文小说文本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引性,能够推动小说教学的发展,需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起挖掘其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