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鹭
内容摘要:古人遭遇贬谪后往往通过文学创作释放情绪,这也为后世留下诸多炳炳烺烺的杰作。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贬谪类选文编排合理,注重文本经典性,充分展示体裁多样性,突出编排层次性,实现了选文文质兼美、体裁丰富多样、适合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充分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设立教学情境,构建群文阅读,链接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学习此类作品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贬谪文学 选编特点 教学建议
作为一种政治惩戒手段,贬谪自中国选官制度建立以来便存在,随之而生“贬谪文学”。作为被贬者,除了要在荒凉偏僻之地忍受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要时刻承受孤独折磨。于是失意文人转向文坛,把文学创作看作心灵世界的寄托,为后世留下多篇炳炳烺烺的佳作。
在统编版初中课本收集的全部古诗文中,谪居者写的贬谪作品为数不少,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其一),陆游的《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卜算子·咏梅》,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构思精妙,语言精炼,而且涵纳了贬谪作家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颇具现实教育意义。统编版教材中的贬谪类选文跨度大、数量多,值得语文教师重视与探究。
一.初中語文课本贬谪文学选编特点
1.关注选文的经典性
刘禹锡谪居和州县时写过一首骈体铭文——《陋室铭》。全文虽篇幅短小,但文风骈俪,语言通俗,最出彩的还是文中流露出的安贫乐道的儒家情怀,有如光风霁月,因此这首骈体文备受名家推崇,流传千古,如今选进七年级下册课本。
七年级课本还选入了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全诗语言苍劲雄浑,具有昂扬壮大的磅礴气概。陈子昂对词藻靡丽、风格华美的宫体诗不满,渴望承接建安风骨的传统。陈子昂将自己的革新理念通过诗歌展露,影响了盛唐诗歌创作,也代表着宫体诗的瓦解,因此这首诗歌千百年来始终受到名家推崇。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笔酣墨饱,其中“永州八记”最叫人津津乐道。八年级课本选入了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目——《小石潭记》。作者遭遇贬黜后变得悒悒不乐,小石潭静谧冷清的景致也恰恰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反馈。全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观察透彻,描摹细腻,融情于景,透露出作者深挚的情感。
李白、杜甫可谓是唐诗领域的两颗巨星。教材选录的课文皆是二人代表作,富有经典性。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流离成都草堂写下的名篇,全诗充溢着对政局的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杜甫崇高的儒家胸怀呈现的淋漓尽致。李白凭借其洒脱傲岸的品格万古流芳。课本选入了《行路难》(其一),全诗书写了李白宦途失意时,情感从悲愤压抑到乐观自信的转变,充满浪漫主义情怀。气势最恢宏的要数结尾两句,唱出了自信的强音,给予人思想上的鼓舞。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岳阳楼记》更是标炳千古的经典名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语句,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这些议论在千年后依旧具有思想教育价值。学习这篇文章无疑能帮助初中生了解范仲淹的理想信念。
统编初中课本还选择了爱国诗人陆放翁的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沉郁悲凉,《游山西村》和《卜算子·咏梅》清新婉转,选入这三篇无疑有助于初中生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的写作风格。此外曹植、柳宗元、苏轼、欧阳修、韩愈等文学名家的代表作也均有收录,他们的入选篇目此处不再逐一细述。
选文是贯彻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关捩,然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贬谪诗文不胜枚举,如何找到既能适应初中语文教学,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经典作品,无疑是教科书编撰的难题。温儒敏也指出,语文教材要注重选文的经典性,必须适合语文教学的开展[1]。课本中的贬谪选文均为文学名家的优秀作品,落实了课标对选文经典性的规定。
2.尽显体裁的多样性
每种文学体裁都有不同的性质,文人在写作前需要对体裁进行界定。贬黜是古诗文创作的一个题材,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贬谪选文体裁能分为诗、词、骈体文、散文四种,近体诗和古体诗都是诗进一步细分下的两种诗体。
近体诗是由乐府、民歌演变而来的一种新诗体,是从乐曲中脱离出来成为“徒诗”后逐渐锤炼形成,又称格律诗[2]。南朝是近体诗的萌芽阶段,唐代是成熟阶段。近体诗主要包括绝句和律诗,对句式、押韵等各方面都有较谨严的要求。统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七言绝句分别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刘禹锡的《秋词》等。陆游的《游山西村》、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则属七言律诗。
古体诗是在格律诗成立之前的五七言诗,也称古风,包括《诗经》中的四言诗以及乐府诗、楚歌等[3]。古体诗结构自由,韵律松散,不受近体诗一系列的格式限制,如教材中曹植的《梁甫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行路难》。《梁甫行》是三国时代之作,毋庸置疑是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路难》虽然创作于唐代,但继承了两汉乐府诗的特点,属于歌行体。因此唐以后的诗歌若不受格律限制,也被称作古风。
词本是搭配宴席乐章而作,可配乐吟唱,到宋代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教材中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采桑子》、《卜算子·咏梅》、《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皆是失意文人在谪居期间所作的词。除了诗、词,教材还收入了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刘禹锡等文学名家在贬官生涯中所作的骈体文、散文。由此可见,统编版教材中的贬谪类选文涵盖了古风、绝句、律诗、词、骈文、散文等多种文体,落实了课标对选文体裁丰富多样的规定。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关注文体,揣摩对比,无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突出编排的层次性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一个学习规律,落实在贬谪文学编排上,就是要突出层次性、梯度性,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录了25首贬谪文学作品,其中七年级6首,八年级8首,九年级11首。
从篇幅长短看,短的在前,长的在后。一般说来,绝句先于律诗,近体诗先于古体诗,诗先于词。七年级课本多为短小简练的绝句和骈体铭文,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禹锡的《陋室铭》等。八年级课本的膺选篇目篇幅加长,出现了乐府诗、散文、词、歌行体,如曹植的《梁甫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九年级课本的膺选篇目多为散文、律诗、词,篇幅进一步加长,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定风波》等。
从难易程度看,有一个由易到难的序列。七年级的贬谪诗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骚人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发挥,于是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很容易明确诗歌主旨。八年级的贬谪诗文篇幅加长,理解难度也有所增加,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级的学生应在不断朗读中抓住“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等一连串意象琢磨全词意境,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九年级的贬谪诗文篇幅长,内容更抽象,结构更复杂,更锻炼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学生应仔细体会作者寄托于锦绣河山中的忧国为民之怀。
不难看出,统编版教材在贬谪文学的编排上是科学、合理的,篇幅从短到长,内容由易到难。因为学生处于不同阶段有着不一样的接受水平,所以此类编排更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二.初中语文课本贬谪文学教学建议
1.设立教学情境
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与当今时代差距大,学生读不懂古诗文,不易理解贬谪文学的主旨,因此大多数初中生面对贬谪诗文缺乏兴趣,一部分学生甚至会心理抗拒。一些中学教师在执教中没有关注初中生的内心想法,只是采取简单的谈话导入或直接导入,把重心放在文言知识的讲解上,无法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导致一节课索然无味,学生昏昏欲睡。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开展情境教学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缓慢走进课文,与作者形成情感共振。下面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探讨如何在贬谪诗文的教学中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陋室铭》是一篇短小精悍但意蕴深长的骈体铭文,在教学前,语文教师不妨创建一个情境:今天风和日丽,老师想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往安徽和州刘禹锡的住处,请大家带好行李跟上我!学生对外出游玩总是兴致勃勃,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情境巧妙地抓住了初中生的心理,使学生按捺不住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继续创建学习情境:游客朋友们,我们已经到达刘禹锡的住所了,下面请大家自行游览,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情境感知既能让学生兴趣高涨,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立问题情境:你是刘禹锡的好友,你看了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试着写一封书信。初一学生正在逐漸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这首骈体铭文的出彩之处在于刘禹锡处变不惊、光明磊落的操行,这对初一学生而言具有教化价值。然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若要真正理解刘禹锡的人生态度是有难度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驱动下,学生不仅能反复咀嚼文本,巩固课堂知识,升华情感,学习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处世态度,还能锻炼写作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创建教学情境,营造富有生命色彩的课堂。
2.构建群文阅读
教材中的贬谪文学皆是千古名篇,富有经典性,但贬谪文学分布较为稀疏,初中生不易把握文本特征,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因此语文教师需构建群文阅读。所谓群文阅读,是指“把几部作品或若干文章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合在一起,师生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质疑、发现,批判、欣赏,比较甄别,推演归纳,使学生逐步具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解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阅读教学策略”[4]。教材中的贬谪文学或出自同一作者笔下,或共享同一情感主题等。语文教师不妨从贬谪选文的共同点出发,实行群文阅读。
以苏轼在贬官期间所作的诗文为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写作地点一致,均在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作者初贬黄州所作,作者寄意于物,借虚幻孤独的鸿雁抒发遗世独立的情怀。元丰五年,苏轼又创作了《定风波》,词人在雨中从容镇静的动作显示出他不屈不挠的超然精神。《记承天寺夜游》创作于元丰六年,书写了苏轼谪居黄州的一个生活场景,全文交织着多种复杂情感,结尾“闲人”一词,落寞之余也透露出自我排遣的旷达。从以上三篇课文能明显读出苏轼身处黄州的内心变化,初贬黄州,孤独遗世,谪居多年后洒脱乐观,不屈不挠,最终以豁达胸襟面对现实。语文教师不妨以黄州为中心组织课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苏轼的知识网络。
语文教师还可以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如柳宗元贬官至永州时,常常寄情于山川胜景,排遣胸中苦恼,写下“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其中之一。教师不妨以《小石潭记》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石渠记》等,感受柳宗元山水散文特色。
3.链接写作训练
学生光学不练容易遗忘,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中链接写作训练。然而创作贬谪文学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语文教师首先利用好教材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段落扩写与仿写。
扩写的作用在于使原本要言不烦的文字变得详尽仔细。初中生适当扩写贬谪诗文,既能锤炼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如教授陆游的《游山西村》时,首先引领学生对整首诗的层次进行梳理,全诗围绕“游”字展开,既勾勒了山西村的自然风光,又赞美了山西村的淳朴风情,学生应在紧扣全诗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有关环境、民俗的细节描写,同时也要关注诗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从侧面为读者展现秀丽的乡村景色,淳厚的民俗风情。
仿写不仅能培养初中生的创造力,而且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初中生要想仿写贬谪诗词,既要关注押韵,也要注重艺术技巧。然而押韵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更大,因此可以从摹仿艺术手法入手。贬谪类诗词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如果学生想真正掌握这一表现手法,就必须了解贬谪诗词常见意象及其独特寄义,如梧桐、落花、月、酒、江水等。唯有如此,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以李白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全诗意象丰富,既有天文意象,又有草木意象、禽鸟意象,营造出荒凉凄然的气氛。杨花柔和多情,随风飘扬,迁客骚人常以杨花传达依依惜别之情。子规声音悲切哀愁,因此古人常把子规与忧愁联系在一起。明月在骚人笔下有多种含义,在这首诗中李白以明月表达落寞感伤之情。全诗以哀景衬哀情,抒发了李白对好友的关切。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再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假如你是王昌龄,你收到了朋友李白寄来的诗,你将如何回应?学生利用平时储备的审美意象,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作,深化对贬谪文学作品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收录了多篇贬谪文学作品,贯穿了初中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可以说,贬谪文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教材中的贬谪文学编排合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度,设立教学情境,其次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构建群文阅读,不拘泥于传统单篇教学,最终链接写作训练,读写结合,实现深度教学。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2][3]程毅中.简谈古体诗与近体诗[J].中国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04):9-13.
[4]许友超.“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6):47-49.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