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杜鹏 吴小春
摘 要:高中音乐、舞蹈的教学课程模式随着2024年艺考新政的落地而打破,根据艺考新政对原有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探索适应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在没有成功的课程模式借鉴下,找出学校原有的成功个例进行整体的教学分析和解剖,从艺术生的角度寻找文化课和专业课双向发展的教学方案,提出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促进各科课程的开放与交流,实现艺术生艺考双优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艺考改革;音乐教学;山区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2-0024-03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以及艺术类高校的扩招,带动了高中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催生出大量的艺术特色高中学校和高中艺术班。由于艺考红利的吸引,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艺考这条捷径,实现上大学的梦想。2024年的艺考改革将高中艺术教育现有的格局打破,中国的教育从一种竞争激烈的人才选拔形式,变成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天賦所在的人才培养体系。
新艺考改革除了明确提高文化录取分数之外,对河北省音乐统考模式和分值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政策的实施,堵住了“艺盲”的艺考生,选择艺考的学生应符合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目标。2024年起艺考真正进入了综合能力时代,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当加强音乐专业的教育意识,提高音乐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连续性,为各类高校输送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学生。本文以河北平山古月中学为例,探讨新艺考改革下山区艺术高中音乐课新的教学思考。
一、新艺考政策的执行对音乐生的影响
(一)高考文化选考科目对艺考生的影响
选考科目的改变是本次改革的重点,改革前为文理分科,改革后不分文理,除了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以从其他的六门或者七门中选择三门,进行搭配组合,并与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科目一起作为高考录取和选拔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变化有利于将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音乐、舞蹈精细化改革对艺考生的影响
新艺考将音乐类考试进行了分类,分为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大类,分值由原来的200分改为了300分。舞蹈专业的分值也改为了300分,考试内容有舞蹈基本功120分、舞蹈表演150分、舞蹈即兴30分,取消之前的节奏测试。这次的改革增加了小三门难度,提高了声乐、器乐、舞蹈的主项分值。伴随着文化和专业五五分,更加笃定了艺术生两条腿要跑齐的状况,这对艺术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度大的挑战。
二、学校音乐生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生源问题
在河北省艺术类录取以文化成绩过线,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的情况下,河北平山古月中学文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都可以选择去音乐班或美术班学习的机会。2024年的艺考新政策中明确,音乐类省级统考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由现行的30%调整为50%,这就意味着文化成绩差的学生无法选择学习音乐专业。根据新政要求,学校在招生问题上进行及时调整,首先明确艺术生的文化成绩录取线;其次选择有音乐、舞蹈天赋的学生进入音乐班学习。
(二)专业课时的保障
我校音乐生在高一、高二年级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文化课,专业课上的很少,到了高三上半学期,所有的艺术生外出进行专业集训,经过突击培训最终92%的音乐生拿到联考合格证,其中,有家长为了让孩子专业过线,不惜花重金学习小众乐器(竖琴、箜篌、古琴等),考生中出现了艺术圈里的“速成派”“偏门派”。但是,新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新高考、新艺考改革的背景下,音乐基础教育负担着更多的使命。学生在高中阶段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艺考不再容易,音乐、舞蹈考生也不可能通过短期集训完成学习任务,更不可能获取专业合格证。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建立科学的、连续的、有效的教学培养体系,开足专业课时,保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
(三)专业、文化双优的保障
从以下五年情况来看,专业过线人数和文化过线人数都大于双过线人数。专业过线率和文化过线率都大于双过线率。但是,本科录取率却少的可怜。这个原因其中有专业和文化成绩不对等的情况,有的学生文化成绩好,但是专业差;有的学生文化成绩差,但是专业成绩好,这两种情况的学生最后在录取环节上都存在吃亏现象。文化和专业成绩出现了长短的差异,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还有的甚至无学可上。相比之前艺考红利的捷径,新艺考之路更像是一条取经路;相比文化考生,艺考是双重压力下又苦又累的三年。培养艺术生,要同时关注他们的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所以,只有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合力,才能完成艺术生的教学任务。
三、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一)音乐、舞蹈课课时的调整
随着这次艺考改革,学校在艺术生课时上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学校增加了专业课时,高一、高二的艺术生每周上两天的专业课,高二下学期到联考前每周上四天的专业集训,集训在学校内进行。
(二)音乐、舞蹈课教学内容和师资的调整
新艺考政策对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幅度取消校考对于高中音乐、舞蹈的教学目标而言,由学院风格导向转变为重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方面,强调考生的基本素养,重视对音乐类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改变了以往偏重于以“唯分数”论的弊端。
我校平时的音乐、舞蹈课教学由本校专业教师完成,在专业集训阶段,根据教学的难度和个别学生学习某种乐器的需要,学校外聘一些更有经验的教师与本校教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考前请音乐方面的专家、教授给学生进行讲座,为考生从专业到心理进行指导,使学生放下负担,轻松迎接考试。
(三)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联手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
以前,大部分院校在录取时以专业课成绩为重,在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只关注艺术生专业课的学习,每次上课时间都比较紧张,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内容都是专业内容,基本上不了解学生的文化成绩;文化课教师了解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但不太关心学生的专业状况,因此,他们只是各司其职,互无干涉。当我们单独看学生高考专业合格率和文化合格率都很高的情况下,本科的录取率却较低时,这充分暴露了学生个体的专业、文化成绩的不匹配,所以需要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定期给班里的每个学生进行成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近期的学习方案,从而保证学生的专业和文化成绩双优。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一些家长已经开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支持他们选择学习音乐、舞蹈,我们也希望更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选择学习艺术,从近两年学校招生情况来看,有30%的学生有一些音乐、舞蹈的基础。这意味着学校需具备一定的教学基础,有条件、有设备、有师资,随时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完成音乐基础教育的使命,让更多的山区学子走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