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6-04 09:11纪丽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教育大学生

纪丽娅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为高校提升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提供有力支撑。文章针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及实施困境进行分析,探究“四史”教育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及改革的影响,并明确“四史”教育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中的指向性作用,充分结合新时代对思政教育需求,制定“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新策略,以此提升“四史”教育的思政课教学引导能力。

关键词:“四史”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0-03

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凝聚了我党、我国及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智慧。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创新有着重要影响,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探索能力,使高校能基于以史为鉴的中心思想,持续做好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教育渗透。以此来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总体实效性。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爱国、爱党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爱国、爱党思想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将基于爱国、爱党学习思想培养视角,实现“四史”教育的有效渗透。然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思政教育引导的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并非仅仅基于历史事实教授学生如何爱国及如何参与以爱国为主题的政治表演秀,而是基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及爱党意识,从大学生内心深处埋下爱国、爱党的种子。进而,从良好的爱国意识、情怀中培养爱党精神。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虽然是以爱国思想教育为载体开展教育渗透,但由于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及教育重点与传统教育模式截然不同,使其具备更强的教学适应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及学习问题,科学地选择“四史”教育方向,并有针对性进行“四史”教育的内容筛选,进一步发挥“四史”教育的教学引导能力,提升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影响力,使大学生能在“四史”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在思想认识、思想高度、个人素质及思想品质等层面进行自我强化[1]。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品质培养

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传统,将革命先烈的个人事迹作为自我鞭策的重要动力,持续在教育、学习及服务等多个方面开展自我革命、自我创新,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与有效性,将是发挥“四史”教育引导作用的科学策略。对此,高校应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品质作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一任务,通过汲取革命经验、学习革命精神、了解红色文化、聆听奋斗故事等多种方式拓展“四史”教育的教学渗透路径,充分运用“四史”教育中优质的教学资源做好思政教育体系优化,使大学生能持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提升大学生奉献意识及奋斗意识。另外,“四史”教育的熏陶,能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位一体稳步推进创造有利条件。高校应基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将大学生感兴趣的“四史”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体系,使大学生可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感人故事加以传播。以此,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及政治学习榜样。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四史”教育的实践价值未能体现

充分体现“四史”教育的教学实践价值,通过对“四史”教育内容及教育元素的提取,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扁平化推進,是“四史”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稳步推进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构建,未能参考思政课教学特点及结合思政教学需求做好对“四史”教育内在价值的提取。部分高校对于“四史”教育的运用,侧重于将其教育内容进行拆分,通过重新植入新教学元素的方法,为“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帮助。该策略虽然能有效提升“四史”教育的教学效率,但对于深化“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对接未能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导致“四史”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附加元素,未能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及深化思政教育多元化开展等角度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另外,部分高校对于“四史”教育的运用,侧重于激发“四史”教育的教学服务功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部分具有时代气息、时代特征的内容,却未能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予以体现。从而,使高校形成避重就轻的教育思路,降低“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性[2]。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单一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备受关注。“四史”教育作为依托于思政教育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完善教育保障机制的引导,深化课程教学实践的多元化拓展。然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单一问题,对“四史”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了限制。其中,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单一,主要受教育思维滞后及教育体制固化两个方面的影响。但从现实教育环境来看,教育体制问题与教育思想问题,的确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即便采用相对滞后的教学模式,仍能完善相对基础的“四史”教育工作任务。譬如,运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四史”教育对接。所以,教育思维滞后与教育体制固化,并非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单一的根本性影响因素,而是由于部分高校长期处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舒适区,未能在深化思政教育实践探索方面有所试探。最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难以为“四史”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

(三)“四史”教育的教学影响力不足

提升“四史”教育的影响力,加强学生对于“四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四史”教育学习环境,对于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部分高校对于“四史”内容的运用,却更倾向于强调历史的故事性,未能结合历史事实做好多方面的教育引导,而是将“四史”教育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由于“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未能在教学地位上实现有效平衡,促使“四史”教育无法真正意义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影响。久而久之,“四史”教育势必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形成边缘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另外,部分高校“四史”教育体系的构建,仅注重对部分课程教学元素的运用,未能将“四史”教育中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使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与“四史”教育产生结构性的教育分化,进一步影响高校“四史”教育质量及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

策略

(一)强化“四史”教育的教学实践价值评估

强化对“四史”教育中部分教学内容的教育实践价值评估,能杜绝高校产生“四史”教育资源浪费的思想倾向,使高校能基于“四史”教育特性,科学做好思政教育衔接。其中,高校应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教学渗透分析。通过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加入“四史”教育元素,了解大学生对于“四史”教育内容的接触感受。同时,结合大学生学习反馈及教师的教育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实践策略的调整,使思政教育能为“四史”教育融合创造必要的教育条件。譬如,对于涉及金融、经济及营销等专业的“四史”教育评估,应参考各专业思政课教学需求,将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重点的教育内容,并适当加入部分党史及新中国史的教育元素,使高校能运用“四史”教育中部分前瞻性教育经验,科学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引导。对于设计技术、文化及艺术专业的“四史”教育,则应重点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的教育引导,基于对红色革命家、红色艺术家、红色教育家等革命故事的学习,提升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共鸣,通过强化教育认同感,充分发挥“四史”教育的教学实践价值,使“四史”教育能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感悟及思想高度的重要工具。

(二)确立高校“四史”教育的教学试点项目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解决部分思政教学问题提供了帮助,但面向高校思政教学形式单一的困境,高校不应盲目依赖教师的教育经验及“四史”教育改革,而是要主动在教育创新发展中寻求突破,通过不断开展教育试点及教育尝试,积累创新发展的教学经验,提升高校对于“四史”教育内容、教学概念及教育元素的应用能力,使高校能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做好思政教育新体系的优化。例如,将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此过程中,高校不应盲目将党史的相关内容及历史事件作为思政教育参考,而是要选择具有时代影响力、教育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高校党史教育的主要方向,并持续对学生党史学习动态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对于党史的学习认识。若学生学习反应相对良好,高校则应持续深化对党史教育资源的挖掘,强化党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曝光度。如学生未能产生较为良好的教育反响,高校则需要从党史教育内容选题、党史教育方式及党史教育材料等多个方面,做好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分析与问题研究。在明确教育问题所在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试点项目设计。从而,使高校“四史”教育能基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及学习状态,随时调整课程教学策略。

(三)持续深化“四史”教育的时代影响力

持续深化“四史”教育的时代影响力,主要目的是将“四史”教育在大学生课程学习实践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并拓展大学生接触“四史”知识内容的途径,是解决“四史”教育影响力不足的有效方式。其中,高校必须在“四史”教育资源的运用方面,做好对教育布局的有效机制,通过明确“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平衡地位,提升大学生对于“四史”知识的学习重视程度。随着学生“四史”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逐步强化,高校则可基于思政教育创新多种形式的“四史”教学模式。以此,充分以“四史”教育为引导,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质量。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建设,也应为深化“四史”教育影响力提供帮助。为此,教师应积极做好对“四史”教育内容的筛选,将符合当前课程教学需求的内容,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工作,通过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四史”知识的学习敏感性,培养学生“四史”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学生对于“四史”学习的抵触心理。对于部分缺乏足够知识积累的学生、教师应采用思政教育与“四史”教育双向引导的教育模式,强化“四史”教育的教学实践渗透。使“四史”教育能成为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质量的利器。

(四)积极开展校内“四史”学习实践活动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一段时间的教育成本。高校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通过持续做好教育渗透及教育对接,营造具有趣味性的“四史”学习环境。进一步运用环境、氛围的熏陶,帮助学生习惯基于“四史”教育的学习模式。其中,为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成果的转化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内的“四史”学习实践活动,运用校内活动竞赛及活动衔接,为大学生“四史”知识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高校校内“四史”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盲目追求教育时效,而是将部分具有政治影响力、社会关注度及历史参考价值的内容,作为高校“四史”学习实践的主要课题。譬如,党史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过渡时期总路线等内容,均可作为高校“四史”学习实践的主要题目参考。高校可以运用相关题目内容开展学习辩论及内容解析,并由学生以现代化视角分析相关内容的前瞻性及对现代社会建设发展影响。进而,使学生能充分感受我党建设发展的艰苦历程。积极开展校内“四史”学习实践活动并非单方面强调“四史”教育的重要性,而是为“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找准新的教育突破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表现及活动参与积极性开展系统化的思政课教学规划。以便更好结合高校课程教学需求开展完善“四史”教育体系。

(五)开发线上的“四史”教育、学习实践互助平台

开发线上的“四史”教育、学习实践互动平台,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及“四史”內容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文化教育感染及精神思想的熏陶,营造“四史”人人学、“四史”事事通的学习环境。因此,高校线上“四史”教育、学习实践互助平台的开发,应基于线上课程教学服务模块及线上学习互动模块两个功能进行设计。线上课程教学辅助模块,是指由教师参与“四史”课程教学设计,学生主要为教师提供部分教学参考思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教育沟通,做好多方面的“四史”教育课程教学对接。进而,帮助教师运用思政课教学概念,开展“四史”教育的教学实践渗透。线上学习互动模块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自行开展线上“四史”课程学习交流。其中,为强化对线上学习互助平台的管理,高校应在线上学习互动模块中加入定时成果检验程序,检测各个阶段学生“四史”学习成果,并将部分思政课知识点加入检测程序。对于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教学互助平台则应扣除相应的服务分值。从而,监督学生自主化地开展“四史”课程学习实践,进一步强化“四史”教育的思政课教学引导能力[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对于完善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机制有着推进作用。高校应运用“四史”教育的引导功能,做好多元化教育服务内容开发,将“四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资源,进一步基于“四史”教育的内容及教育特性,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以此,通过深化“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果的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玮.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4):91-93.

[2]许金如,林希.何氏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8(4):59-62.

[3]辛德万.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7(6):75-77.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教育大学生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