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秋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资源。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第一个任务群显示出独特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文本的选择与实践,既是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又是课程观要描述和解析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必修课程的角度对整本书阅读及其文本选择的相关问题进行解析。
一、整本书阅读的基本价值
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私塾、官学和书院中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此外,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曾大力提倡學生在教材之外扩大自身阅读量,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来引导学生读书,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三观。
(一)有利于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语文关注母语的学习、丰富与发展,而阅读则是重要的学习平台与工具。长期以来,语文阅读学习的内容是经典文章的节选,有效率、有目标,但并非全貌,并不利于学生的阅读逻辑、阅读观的形成。而整本书阅读则在语言的丰富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整本书阅读意味着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有计划、有设计地开展完整的经典文本阅读,使得语言的学习有了完整的视角,更有利于情感的激活、语言的习得与重构。同时,整本书阅读又因为在完整的文本解读视域时突破了语言的学习、突破了习得,而更多地指向了发展,即指向了语言学习的动态性、过程性,并不以语言掌握为目标,而是探求语言发展的规律,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是发展的意义所在。
(二)有利于锻炼和完善思维能力
阅读无疑是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的,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明确的语文学习关涉感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整本书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和思考空间。常规的片段选文式阅读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而整本书阅读因其具有完整性、语言艺术显示全面性的特点,使学生思维能力并不局限于个例,阅读判断的角度和结论更科学。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人物描写的语言非常精彩,但缺失了相对清晰的社会环境以及情节上的呼应,断层式的阅读不能窥语言魅力的全貌,但如果置于《水浒传》整本书中,则会使学生对作品语言的魅力和价值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有利于思维的完善。
(三)有利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阅读整本书的过程是学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在感受和品味语言时,分析蕴含其中的情与思,感悟语言风格的魅力,并欣赏语言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基于学习心理的变化,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清晰的态度、信念,都促使学生主动承担阅读和学习发展的任务,审美鉴赏即是如此,审美鉴赏的认知、方法策略、评价等都是学生在教师的一般指导和示范后独立进行的。整本书阅读,不仅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平台,又因为整本书的经典意义和价值,使学生的审美、结论并不显得线性、平淡、模式化,而是更立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直觉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判断。
(四)有利于文化的体验和传承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感受了古人的大智慧,同时也在了解中认同,在认同中热爱,在热爱中继承并且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对若干节选式文本学习之后,初步形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理解和传承的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容易出现文化传承的碎片化和断层现象,而整本书阅读会使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对相关时代、历史、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又因为整本书显示出了复杂多元的文化视角,也会使学生对文化的意义、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整本书阅读提供的多元空间和平台使理解更加丰富,使传承更趋理性。处理好整本书阅读和节选式文本的关系会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有历史意义,为其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二、整本书阅读的文本选择原则
(一)整本书的选择要强调基础性和个性化
基础性的要求是国家课程体系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对整本书所在任务群的要求,文本的选择不能脱离这一点。比如,最新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二里面,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了一些阅读文本,有文化经典著作、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所以,在选择整本书阅读文本时,先要考虑以上这些阅读文本体裁。此外,还应该满足学生在学习基础上的个性化需求,即要给予学校、教师、学生选择整本书的权利和空间,在教师进行示范性介绍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对所选择文本的意义层次、工具层次有较清晰的了解,也能与之进行有深度的对话,在意识、兴趣、信念等方面有强烈的认知。例如,“五四”时期的小说,教师示范性地介绍生活类小说《边城》,以强化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理解,具体选择其他哪一部小说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和个性需求来决定。如果学生选择社会类的小说《阿Q正传》,那么学生就会对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有较清晰的了解,提升对小说的价值认识。
(二)整本书的选择要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特点
高中学习期间,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可以使其对复杂的作品情感得以进行深度的感受和体验,在过程中体会其魅力和价值,也可以从理性上进行判断和认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逻辑体系和思维品质。每一个高中生都是有智慧的个体存在,在这个学习阶段,他们学习一个东西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同的学习心理、不同的学习经历和不同的收获,所以课程要多关注学生,回归于学生主体。因此,整本书阅读选择在有规律、有理念、有逻辑的这个基本的大框架下,最终强调还是要回归学生主体,这就意味着在不违背初衷的情况下,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给予他们选择文本的机会和权利,多倾听他们心里的声音。
(三)整本书的选择要多角度化
整本书的选择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符合语文课程的一般要求,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应用,要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进行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二者融合的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充分积淀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要多角度来选择阅读文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读者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方法、思想內容、艺术特点及个人经验来进行选择,从这些角度选择整本书,书的内涵和精髓是各不相同的,体验到的整本书的人物形象、主旨精神和艺术价值也会丰富多彩的。另一方面是从文本关联的角度进行选择,“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时段的学习,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只有在与其他学习内容的关联与整合中,整本书阅读才能有效地参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建构”。整本书阅读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关联的,因此,在选择整本书的时候可以以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内容、故事情节、艺术特点等为关联线索选择与其他文本相关联的文本。
三、整本书阅读的文本选择策略
(一)从体裁和内容两个角度多元化选择整本书
首先,选择体裁多样、题材多元的书籍。要使整本书阅读的文本具有丰富性,在选择书籍时就必须要考虑文本内容的广度,而文本内容的广度主要是看所选择的书籍的体裁是否多样,题材是否多元。所以,整本书的文本体裁范围应该尽量拓宽,不只是小说类的作品,还应该有散文、诗歌、戏剧、学术著作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层次分明、特色各异,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当然,只是不同的体裁还不够,文本的主题也应该有多个角度,保持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学生也能接触到不同题材的作品。
其次,选择内容深刻、意义丰富的书籍。文本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文本的广度,更体现在文本的深度,因此,整本书所选择的文本一定不能是肤浅、止于表面理解的作品,文本的内容要深刻,意义要丰富,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或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人性。例如,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很多这样的作品,都具有丰厚的意蕴和巨大的价值,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文本,能进一步了解鲁迅及其精神,感受其强烈的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二)从学生学习心理和个性化的角度选择整本书
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做事也比较谨慎、沉稳,但是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容易孤立偏激地看问题,容易出现走极端的现象。对此,整本书阅读文本的选择就要从他们的身心健康出发,不能选择容易误导他们价值观的文本,比如言情小说、黄暴小说等,而应该选择能让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作品,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
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书籍。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传统文化等,因此在选择文本时都要考虑进去。其中,《论语》《老子》《庄子》等作品可以促进学生对国学文化的了解;《史记》《资治通鉴》等作品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悉;《雷雨》《茶馆》《莎士比亚》等作品不仅让学生了解剧本的创作,还会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内涵;还有像朱自清的散文、戴望舒的诗歌等很多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都在某一方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选择整本书
横向选择整本书,要求文本包含古代和当代的优秀作品,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教师单一选择一个时期的作品情况,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诗经》《论语》《老子》等古代典籍,还有最具代表性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以及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高粱》《围城》等这样一些现当代的优秀小说,学生可以学习、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体验,感受古人的大智慧和现代艺术的魅力。另外,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兼容并包,学生还要阅读国外优秀作品,能够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眼光不再那么狭隘。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