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架式教学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

2023-06-04 17:46:11侯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侯星

摘  要: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和重要内容,基于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分析,采用支架式教学法,通过搭建概念支架以铸牢信仰之基、搭建对话支架以凝聚精神内核、搭建情境支架以锻造意志品格、搭建协作支架以锤炼政治品质,将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达到入耳、入脑、入心,有利于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并回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支架式教学法;高职院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711;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0-0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32个字表述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到辉煌的精神溯源,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码。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育人先铸魂,所铸就的魂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红色之魂。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以正史感化人、以精神感召人,才能够赓续红色血脉、铸就红色之魂。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支架式教学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旨在探寻操作性强、可具跟踪观察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旨要相契合的有效育人路径,通过支架式教学法在思政课堂的恰当使用力求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进而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入脑、入耳、入心。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学情分析

(一)课前学情分析

伟大建党精神属于高职思政课的时代性内容,课前的学情分析既是对高职思政课学生课前思想状况的把握,也是对学生与教学内容“最近发展区”的挖掘,这影响着教师对课堂的整体设计与节点推进。课前学生的概念体系并不完整,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前学生的主要问题所在。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学前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因其在考学以及入学后整体课程的学习中倾向于实用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但并不注重思想理论的学习,部分学生更是较少关注思想理论和个人价值观的成长,所以学习倾向较为功利,这带来的就是面对崭新教学内容,学习之前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整的了解和知识性认知。

(二)课中学情分析

课堂本身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思想传递、价值观塑造的主要场所,课中的学生学情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当前,学生的思维反应与感受为课中较为突出的学情状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抬头率”不高已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一直着力于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挖掘其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在于学生自身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社会责任感参差不齐,所以才会出现理论讲授普遍低头、案例分析部分抬頭、课堂活动被动参与的情况。一方面,能够触动学生心灵从而引起学生兴趣的是贴近自身实际且生动新颖的故事性案例以及新颖的多样式互动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能够积极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公德意识淡薄、责任意识差、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因此,思政课堂教学中,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直击心灵式的素材挖掘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后学情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评价并进行分析,这是课后学情分析的必要环节,目的是掌握教学效果,发现不足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后学情状况中,主要表现为课堂内容对学生影响的后续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喜爱的学习风格更倾向于视觉性和动觉性,喜爱图文、视频、故事相融合的学生、师生的交互性课堂,个性化讨论需求度较大,但活动结束后易于将活动本身承载的内容遗忘,因此在知识跃迁、情感跃升和行为养成方面会出现短暂高峰,在课后结束后则表现为后续力不足,思想和行为的增值不明显。因此,课堂内容教学之后的后续推动力量也是需要注重解决的问题,能够将课堂内容延展到学生日常的言论和行为选择中,方为育人效果的有力体现。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蕴含着支架式教学法的教育功能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马克思从描述物质生产出发但已超越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前提和基础,进而发展人类的语言、思想、意识以及政治、法律、宗教等。交往赋予人们自我与群体的认知,思想本身就在交往中迸发火花并进行传递和进步。人类的社会交往从物质生产开始就具备实践性,所以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思想交往必备的重要桥梁,根据不同场景和实际需求,多种实践活动的构成将促生思想的传递与进阶。支架式教学的支架搭建实质上就是人们交往活动中实践活动的有意搭建,通过设计特定脚手架进而实现思政课的目的,因此思政课堂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以及搭建的不同支架则显得尤为重要。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上属于重点性思想交往内容,理应搭建和设置多种课堂支架进行教学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往与新思想的构成和传输。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撑支架式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维果茨基指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3]在教学研究中将这一观点进一步解释为: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为两类发展水平,一类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学生基于已有认知和自身的能力,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另一类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这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一区域学生现有的能力不能达到学习目标,而是需要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帮助和协作探究达到发展水平。因此,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把握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适应的学习风格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支架抽离后完成学生的学习跃迁,从而达到新的学习发展区。那么如何达到发展区就需要辅助手段即学习支架,因此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需求应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以推进学生真正的入脑、入耳、入心。

三、支架式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一)搭建概念支架铸牢信仰之基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之基,也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先行概念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复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跟随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引并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4],所以思政课堂本身就不是以热闹活动为主的场所,而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的阵地,如果忽视了讲道理本身只注重活动的频繁展开就会因小失大,因此课堂活动应慎重选择,否则学生在热闹的活动之后并不能实现思想的进阶。搭建概念支架指的是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首先需要通過正确清晰的理论阐释为伊始,即侧重于让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一道理讲述过程并非传统意义上单向的灌输过程。因为“基本概念与概念体系的生成不能单一视为客观过程,实质上为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5],这一动态过程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语言的使用,从而建立伟大建党精神概念框架,并在重要节点着重强调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概念框架的搭建是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以问题链的形式抛出更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然后将问题各个击破。在问题抛出和问题击破的课堂理论论证链的搭建中,逐一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清晰阐述,从而搭建起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概念支架,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确立。

(二)搭建对话支架凝聚精神内核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核,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一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数次困境的时候才能够突出重围并发展壮大,才能够以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并在这个过程中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核。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做到心领神会,铸就精神内核,应在概念框架搭建完成后搭建对话支架。与概念支架不同的是,对话支架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对话。教师施加的影响和学生思想的变化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互产生,而对话支架并非只是单一对话,而是以各种素材、活动建构新知识的生动活泼为辅助建构起来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核本身就是在历史进程中铸就,因而对话支架的搭建应注重历史浇灌,以历史的纵深度感召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从而完成支架搭建,也更有利于加深课堂印象,提高课堂内容持久性影响。对话支架的搭建是教师通过图文、影像、故事描绘等先创设有利于目标对话展开的情境,然后立足于铺设的情境邀请学生进行拓展和表达,如通过代表性故事讲述后询问你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组织学生协作或者单独回答,教师则提供事例论据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推进的是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自行说出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对讨论内容做出引导性评价,让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从而促进学生在内心做到肯定。对话支架搭建完成后学生通过自我论证和问答的方式将精神内核凝聚在心。

(三)搭建情境支架锻造意志品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品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在无数共产党员的顽强意志支撑下进行的,在遇到艰难险阻的危急时刻,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的逆境新生和茁壮成长,逐渐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意志品格。在课程中这一部分的教学需要让学生自身进入特定情境当中而不是仅仅以观看者的角度,主要采用“以演表情”的方式达到教学效果。首先,搭建情境支架需提前创设情境任务,教师在挑选好特定的教学任务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发,任务分发的过程即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进行情境支架搭建的过程,所以情境总支架下会有不同的分支架。由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各个部分本身就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情境任务的创设要对先前搭建好的概念支架和对话支架进行延展性处理而不是将其割裂重新另设,从而寻求层层递进的效果。教师通过在特定情境中设置不同的任务,如情景剧表演、红色文物对话、家书故事重现等形式,参与者加入事先分好的不同情境中,在沉浸式演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格,这样能够推动学生在课堂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讲述为生动再现,让学生在自我表达和共同表演的舞台上喜爱课堂,感受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和成就感。教师需要在“以演表情”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情景动态,把握好方向,对学生易走偏和不成熟的观点加以理性引导,并且在情景结束后以学生简洁话语进行理论层面的提炼,做到支架抽取后的内容完整落地。

(四)搭建协作支架锤炼政治品质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品质。政治品质是共产党人党性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的共产党人在流血牺牲中锤炼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更是召唤当代共产党人自觉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应当搭建协作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协作的方式感受、体会、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政治品质。教师在课前通过教学平台设置好不同的协作支架,可为小组讨论汇报、主题辩论、同类型故事对比讲述等,当学生接收到课堂支架,即在课前便进入课堂的学习情境中开始了协作探索。在课堂上的探索过程即是在支架搭建好后的抽离过程,抽离之后展现的内容是学生协作完成学习的内容,学生完成自我展示和群体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完全隐退课堂,而要适时为学生提供辅助支架并加以正确引导,组织并推进学生展示协作成果,引导支架小组成员在先前搭建的小组协作支架上进行补充和深入理解,最后尝试撤回支架,生成学生的自主论证和感知体系,完成本项教学内容的建构。

四、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内容也是育人铸魂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当前的青年学生走出价值观迷失和困惑,并将其有效生动并深刻阐释以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这是思政课教师应当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将支架式教学法引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是在把握学生基本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堂,希望能够在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方面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21-07-0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振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5]黄长麒.教育学的术语和概念体系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9):55-56.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定位与传承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建党精神语境探析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价值赓续
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人民论坛(2021年29期)2021-10-29 03:20:18
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人民论坛(2021年28期)2021-10-23 18:56:09
论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