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讲好中国故事”在韩国中文课堂中的研究分析

2023-06-04 03:19:11黄凤仪许红花
国际公关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文化传播

黄凤仪 许红花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国际教育传播者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研究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的时代需求,从韩国中文课堂传播中国故事现状和不足出发,力求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上取得新突破,向世界呈现更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中国故事;文化传播;韩国中文课堂

近年来,国际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 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要看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立足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韩国中文课堂,通过研究分析韩国中文课堂当前中国故事传播的现状和瓶颈,提出“讲好中国故事” 的相关对策,旨在推动更多中国故事大踏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文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在韩国中文课堂“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问题研究》的收集整理,该问卷以随机抽样调查方式面向各年龄阶层的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师生发放。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9份。通过检测 Cronbach’s Alpha值对问卷所含15个项目进行信度验证,一共89个样本量数据,整体量表信度值为 0.811>0.8,如表1所示,可见本量表问卷数据信度较好。

检验效度的结果如表2 所示,KMO值0.909>0.9,证明该问卷中的量表题项相关性好;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Sig.)0.000<0.05,说明题目之间相关系数十分显著。

由此验证了该问卷数据整体信度效度较好,对本文分析在韩国中文课堂上中国故事的传播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一、韩国中文课堂传播中国故事现状

(一)优质的中国故事传播者。掌握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和教学实习,[1]已经成为当下国际中文教师的基本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具备全球视野、开放胸怀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而国际中文教师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合适传播者。问卷显示,90 %以上的韩国国际中文教师能直接在国际中文课堂中融入中国故事,作为知识点的延伸,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作用。国际中文教师善于从细节处挖掘文化因素,能将体现中国主流文化、民族气质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核,有着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

(二)庞大的中国故事受众群。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在孔子学院和国际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韩国国内创办了23所孔子学院及13所孔子学堂,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汉语专业,从小学到大学,韩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0万。以调查问卷中涉及的韩国中文学习者为例,把兴趣爱好作为目标的中文学习者超过调查问卷学生对象的一半,其中学习中国故事的兴趣特别强烈。将国际中文学习者作为中国故事传播效度的跟踪者,可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对不同故事的态度,及时了解学生们对中国故事的兴趣点。

(三)丰富的中国故事类型。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教材种类多样,世界各地都在使用本土化的中文教材。根据《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充分整合韩国目前国际中文课堂的文化教材,如《汉语乐园》《豪方儿童中文》《中国文化简明教程》《美味的中文》,得出了较为通用的文化教学项目,如表3所示。

可见,中国故事从不缺少贯穿古今、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的资源,而且很多故事在韩国的知晓度、传唱度都不低,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韩国中文课堂传播中国故事局限

(一)故事传播者配置仍需完善

1.国际教师职业本身还不够稳。后疫情时代下,稳定成为众多人才的求职首选。目前,国家汉办派遣的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服务期限较短,晋升空间狭窄,转型道路受限,在当地执教时的医疗保障、社会福利有待完善,无法吸引更多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投身国际中文教育一线教学。韩国国际中文教师从事年限集中在1—3年,无法保证国际中文师资配置的稳定性,就无法保持“讲好中国故事” 的长期性。

2.中韩文化交流程度还不够深。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发展过程。据调查,韩国的国际中文教师所讲述的文化内容多从现成教材的内容出发,不到5 %的国际中文教师开展中国故事的专题研究。由于国际中文教师的不稳定性因素,赴境外教学的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很可能还处于文化适应的蜜月期就被迫回国,又或是处于挫折期,无法适应当地文化而选择主动回国。前者尚未适应当地文化,无法将中国故事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后者遇挫后“讲故事” 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3.国际教师超语能力还不够强。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双语、多語者不断增加,传统的单语角度难以解释复杂多变的多语交际现实,这使得“超语” 开始应用于教学领域,并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当前,汉办选拔赴韩中文教师的有关数据显示,流利使用韩语的国际中文教师仅占调查问卷中教师对象的10 %,常常出现难以满足现实课堂教学需求的情况。因此,韩国中文课堂不得不配备一些本地老师作为助教,否则将难以推进课堂各个环节。

为了检测国际中文教师自身素质技能情况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通过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教师超语能力与讲好中国故事之间的显著性验证,如表4所示。

可见,超语能力与“讲好中国故事” 间的显著性测量小于0.05,意味着在国际中文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需求受教师超语能力的显著影响。而目前国内的国际中文教师在语言培养方面大多还是偏向传统的英语口语,对小语种训练重视程度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中国故事本土化的发展。

(二)受众群体对中国故事的认识不足

目前,“讲好中国故事” 多以“中国文化” 为主,未能从学生视角去考虑吸收程度,未能平衡好“自我” 与“他者” 之间的主体关系。[2]不同主体存在认知、思维上的差异,单方面地传播中国故事文化,缺少展示中文学习者国家文化的重要平台,会导致学生自主传播中国故事的动力不足。同时,国际学生对部分中国故事存在误解,中国故事在世界各地的本土化界限尚未明确,背离学术研究范畴、凭空虚构的故事不是真正的融入,甚至会对国际文化交流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由于早期文化传播的影响,现当代韩国市民群众对中国故事只了解皮毛,不了解其本质,仅17 %的调查对象能准确讲出他们了解的中国故事所传达的文化精神。

(三)中国故事资源渠道尚未打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国故事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依赖纸质教材的单一方式。碎片化的信息将中国文化进行细分拆解,能够将高深难懂的中国传统文化讲解得通俗易懂,有助于初级国际中文学习者入门,却难以满足中高级国际中文学习者的学习深度要求。韩国的中国故事传播平台层出不穷,但目前还没有一套明确的故事讲授标准以供参考,也尚未搭建一个可供各传播平台直接调取故事的数据库系统。调查显示,约80 %的中国文化体验课程止步于走马观花式的猎奇观赏,缺少对文化遗产、文化介绍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

三、优化中文课堂文化传播模式

(一)培养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者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当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全方位保障,全面提升国际中文教师跨文化交际和超語教学能力,用超语传播中国故事能有效扩大受众范围,降低理解难度,吸引更多参与者,同时在教学中能增强中文学习效果,促进汉外翻译比较研究。这是通过韩国中文课堂向韩国的中文学习者讲授中国语言文化、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逐渐加强对当地本土化教师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当地人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以国外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填补“讲好中国故事” 的“最后一公里”。当地的国际中文教师深谙本地文化,容易讲出让受众更可接受的中国故事,而且由本国人自己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受众看来也更有可信度。因此,可以考虑打造一支懂中国语言、爱中华文化、善于传播中国故事的当地教师队伍,这不仅能解决中国故事传播不够深入人心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为所在国创造就业机会,双赢事业将得到各地政府支持。

(二)转换新时代中国故事受众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故事传播者应尊重和重视故事受众,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韩国中文课堂中,就体现在了解中文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通过兴趣引导与知识补充,形成韩国的中文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认知、认同的良性互动,有针对性地讲述其感兴趣的、可接受的中国故事,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偏见与分歧,营造一种各国文化平等协商交流的氛围。同时,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有助于增强中国故事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基于对韩国中文学习者传播中国故事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纳,对传播中国故事影响因素与主动传播行为的因果联系进行验证。

由表5可知,R方与调整R方均大于0.5,说明本次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方差分析显著性小于0.05,说明韩国中文课堂学习者主动传播中国故事与平等沟通、感兴趣的内容、分众化表达等因素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要发挥“意见领袖” 的关键作用,提高中文学习者中精英群体对中国相关问题的积极感知,主动给予正面的信息传递,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并将个人表达意见转换为信息符号传递给所在国的受众群体,以此作为国际中文学习者自觉讲好中国故事的突破点,形成舆论扩散与传播。

(三)打造新时代中国故事资源库

构建专业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队伍,系统梳理现有的中国故事资源,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建以“中国故事” 为载体的中国故事多媒体资源库,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刺激,给国际中文学习者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实现智慧化传播中国故事。在故事内容上严格把关,整合“讲述中国系列丛书”,拓宽国际中文学习的跨界知识;结合《长城汉语》等网红教材,带领国际中文学习者了解中国何以为礼仪之邦;借助《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资源以及李子柒等出圈短视频,寻找中国故事深处所能引起的灵魂共鸣。在故事的呈现上融合超语理念,按照国内首套中英文对照的中国故事丛书《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格式进行编排,发挥超语的元语言功能,采用“汉语+外语” 对照形式进行故事文本解读;[3]发挥超语的互动功能,允许学生用本国语言回答国际中文教师在讲解中国故事中提出的问题,点燃国际中文学习者了解中国故事的欲望;发挥超语的情感功能,鼓励学生在中国故事课堂上与同学用本国语言交流心得体会,从而充分地理解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

四、结束语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理应持续发挥优势,努力培养一批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者,转换一批新时代中国故事受众,打造一个新时代中国故事资源库,积极探究在国际中文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勇于承担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传播重任。

参考文献:

[1] 汲传波.发挥国际中文教育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1-17(001).

[2] 李丛,李依鸿.“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实现路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06):20-25.

[3] 魏玉红,曲英楠.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06):14-19.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文化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01:31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5:00:49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00:35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4:36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7:25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5:40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环球时报(2015-04-03)2015-04-03 14: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