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宣 唐冰开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重要社区形式,顺应了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对于推动乡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城市化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济宁市农村社区的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如思想观念陈旧、治理体制不完善、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本文根据协同治理理论,从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对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为日后形成以党引导,政府、社会、居民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格局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孜孜不倦的发展进程,农村地区催生出了一种不同于农村传统结构,并且具有城乡结合性质的新型社区关系,这种社区是由原多个行政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的新型社区。山东省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直走在了我国的前列,而济宁市J社区就是山东省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的一个典型。J社区建立之后,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得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形式改变了传统农村社区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公共设施建设差等问题,是我国在对农村模式进行探索过程中农村社区的一种新型模式。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得到飞速发展,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率仍然和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新型农村在我国迈向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学界对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大多数还是放在城市基层政府,很少放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方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做到了解农村社区的现状、满足农村社区现代化的服务需求、化解农村社区治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及问题,并且投入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去研究农村社区,全面激活新型农村社区的活力。[1]伴随着近些年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如何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农村出现的各种难点,建立更加符合当代我国农村社会的新格局,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通过对农村社区的研究,积极探索寻找乡村治理新模式,优化乡村社区治理经验,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形成新型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态势。
一、济宁市J社区治理现状
J社区处于济宁市鲁桥镇镇区北部,社区人口共有2556人,是由麦仁店村、鲁桥四村、圈里村3个村落合并而成,共有12栋小区楼房、2处健身器材场所,并配有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服务所等配套设施。其地理位置靠近南阳湖,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白马河从东部流过,省道济微公路贯穿全境,连接104国道,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在2016年,随着省内新型社区工作试点的进行,将3个行政村进行合并成新型农村社区。在合并之前经济发展低、村民基础设施得不到保障、生活质量较差,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因此造成了大量的闲房空房,其空心化严重。在J社区建立之后,鲁桥镇政府出台多项优化农村社区治理政策,开展各项便民窗口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尝试以“党建+” 模式结合社会管理、物业服务、文娱活动、综治普法等方面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美化环境、强化社区治理建设、大力发展其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街巷道路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村水泥道路改扩建及砂石路建设全覆盖。2022年末,J社区共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户,各类图书室1个,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18支。自J社区建立以来,J社区治理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二、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J社区自建立以来,原行政村村委会领导班子经村民选举出社区村民委员会。由多个村委会合并成一个社区委员会。虽然人员得到了优化,但是大多数社区委员会里的人员来自于村里的干部,村干部是由村内人员选举产生,并且比较了解村内的事务,但大部分村干部文化程度一般,且由于多年以来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其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化的管理思维,即村干部在管理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村民采取的是命令式的管理。但是在J社区建立之后,随着人口增加,其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加,新型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于全社区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难免出现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陈旧的思想观念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新型农村社区。
J社区居民也缺乏相应的思想观念。自治意识和“主人翁” 意识的欠缺导致了社区居民仍然承认传统的管理方式,并没有意识到新型农村社区需要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来。认为治理社区是政府和社区委员会的責任,与自身无关,并且形成了自己不用负责就可以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搭便车” 思想。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J社区建立之后虽由原村庄村委会合并为新型农村委员会,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的问题。一是管理职能不明确。由于新型社区是由原村庄合并,因此导致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原村委会对于这些历史问题自行负责,因此就造成了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管理界限模糊。社区被分成了片区,各片区希望在新型社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无法产生合力。社区管理和村委会之间的职能发生了冲突,影响了社区治理水平的专业化和民主化程度;二是规范性文件较为落后。目前,中央层面关于农村社区治理的相关规定主要是1999年中组部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政府在对J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依靠的也是这些文件,但是新型社区建立之后,其各个方面的管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旧的管理文件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新型社区管理。
(三)缺少相关人才
一是J社区内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社区委员会工作人员呈现出老龄化态势,他们对于新型农村的理解尚停留在传统农村,思想观念陈旧、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社区委员会内除了少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外,大部分的工作是通过招募当地的社区志愿者来完成,其队伍专业化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了效率低下、社区的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是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社区内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建立J社区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城镇相比,依然存在着差距。在J社区中就开有幼儿园、小学、社区诊所等基本的公共设施,但是在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就业机会等方面农村社区依然远远落后于城镇。J社区居民为了追求更高的薪水和更优越的生活环境,有些虽然在社区内留有住房,但是依然选择距离较近的济宁市或其他城镇务工。J社区青年劳动力较少,剩下的只是当地服务业人员、行政体制内人员以及少量在鲁桥镇食品厂务工人员,显然这些配套的工厂并不能满足人才对于薪水的要求。因此需要完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配合其他方面的发展增加对于人才的吸引能力。
三、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遇到的情况比以往更加复杂,而协同治理理论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多元共同治理的观点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方向。根据协同治理理论不同主体要从不同的方面发挥其所在领域的最大能力。需要通过加强协同治理观念、完善协同治理体制、培育多元主体和引进人才来进行多元治理、多方合作,从而达到提高治理效率、优化治理模式,达到“1+1>2” 的效果。
(一)加强协同治理观念
协同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全社会各司其职、共同合作,以多元的治理主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治理、共同承担风险的局面。这就要求政府由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变,减少政府在整个系统中的比重,降低政府的成本以及政府失效问题。如可以引入专业化的物业公司来对社区细节进行管理等,居民社区只需要缴纳较少的费用即可得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内重要的自治机构,其代表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方向,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增强服务型意识,及时了解居民的想法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可以在社区显眼位置制定居民反馈板报等,社区居民对于治理社区有更好的想法以及对镇政府所实施的相关政策不满意的可以及时提出,居民公众可以充分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社区居民也要增强自己的社区集体荣誉感,改变自己的陈旧思想,认识到社区是需要居民共建共治的。
(二)完善协同治理体系
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先要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界限。协同治理是在多元治理主体合作的条件之下有序进行的,而多元治理主体需要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其必然要求要明确管理职责和界限,各主体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优势。政府要为社区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指导社区居委会进行实地治理。政府并不是单纯的权力下移,而是要在治理失效的领域交给社会组织来做。党支部要确保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社区中可以得到贯彻落实,并做好社区居民的党建工作和思想工作,确保社区居民和政府组织是在党的指导下进行的,起到党的引领作用,并对政府和社区居民进行监督。社区委员会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党组织的领导下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原村庄村委会人员以社区居委会人员相互协作、以发展社区为中心产生合力。
(三)培育多元治理主体
要培养多元治理的环境。政府部门要大力制作倡导多元治理的宣传与标语,让多元治理的概念深入人心。让社区居民担任治理主体,与多方治理主体交流协作,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发展。引导社区居民开展社区自治研讨会、社区居民自治教育培训等活动。提高社区全体人员的治理意识、自治能力,让社区居民可以依法行使自身权利,履行自身义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
要引进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社会组织的发展能够帮助政府分担一部分的责任并减轻政府的压力,而且可以为公众提供各式各样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有效弥补了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缺陷,大大促進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构建协同治理体系的基础,因此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3]如建立农村合作社,农村合作社的参与使得居民与合作社之间形成内在的联动关系,居民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参加到农村合作社来,在不断的活动中培养自身的治理观念和民主水平,社区治理的能力在合作社的指引下也可以得到大幅提高。[4]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组织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公众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也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专业化的水平参与到新型农村治理当中来。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上文提到的加强协同治理观念、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培育多元治理主体都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人才是推动这些项目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协同治理模式来说人才是非常必要的。要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建立一个专业化、稳定化的优秀社区人才队伍。优化队伍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专业队伍面对复杂化与未知化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对人才进行培训和定期考核,以确保人才队伍的先进性。以专业的人才作为协同治理的“螺丝钉”,为协同治理、多元治理提供稳定的支持和保障。
要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是要吸引外地人才。鼓励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引入当地,促进鲁桥镇经济发展;二是要留下当地人才。与引进外地人才相比,当地人才对于本地的了解情况与生活习惯无疑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当地人才更容易做出成绩。因此,政府要制作鼓励当地人才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宣传标语,并重视当地的教育水平,让当地人才在改善家乡、治理家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四、结束语
在我国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农村和城镇发展的中间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可以说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是中国目前对于农村社区改造所必然发生的。在治理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协同治理体系顺应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现状,能够帮助解决当前新型农村社区面临的困境,提高治理新型农村社区的效率和效果,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推动力,最终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伟.河南省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4):28-30.
[2] 李润国,姜庆志,李国锋.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6):23-29.
[3] 刘月梅.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22(5):26-29.
[4] 王苗苗,董雨,杨涵.农民合作社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42-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