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英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师范生就业面临新困境、就业市场萎缩、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心理转变等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在新背景下着力提升范生就业能力是应对师范生就业困境的根本之道,也是地方师范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文章在剖析师范生就业能力内涵及结构的基础上,具體分析“双减”背景下师范生就业的新困局,并从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和国家社会支持引导三个层面探讨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双减”;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学校层面;个人层面;社会层面
中图分类号:G421;G6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4-0069-04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过热、资本过度涌入教育行业等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出了重要决策部署,由此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双减”政策直指校外培训机构,由此带来了校外培训学校的“寒冬”,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就业空间大幅缩水。此外,“双减”使教培行业从业人员面临再就业,部分想继续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势必要与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同台竞争。自2021年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都突破千万大关,师范生存量和增量大,师范生就业困难已成为普遍问题,这无疑对师范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地方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输出的重要源头,其培养的师范生必将成为基础教育的“生力军”,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因此,在新形势新背景下,着力提升师范生就业能力、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是应对师范生就业困境的根本途径,也是地方师范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
1.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罗福建认为,师范生就业能力是师范类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及适应教师职业需求的专门技术和能力体系。宁敏认为,师范生就业能力是指师范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师范技能、知识,获得教师职业素养,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并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一种能力。由此可见,师范生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还包括师范生需要匹配教师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则充分彰显出师范生作为“准教师”的专业性、特殊性、示范性,也是师范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2.师范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1)作为基本素质的基础能力。基础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是求职成功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每个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包括道德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道德能力是一个人的为人之本,针对师范生则体现为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基本职业道德操守;学习能力是指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新知识、获得新技能、接受新观念、适应新要求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我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能够对业已存在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创造,从而创造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及新产品等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则是指在面对真实的社会压力时能够采用积极的应对模式有效进行自我调节,通过改变心理、生理和行为从而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因此还应当具备社会交往所需要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2)体现职业特点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胜任岗位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包括执教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学术科研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执教能力是指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监控的能力,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能力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教育管理能力是指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品质及理想信念等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学术科研能力是指师范生为适应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创新和改革的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是指能够使用普通话和规范的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3)应对就业市场的竞聘能力。竞聘能力也指求职能力或求职技能,是师范生在应对就业市场时,能够竞聘成功所需掌握的技巧、策略、方法和渠道等。竞聘能力主要包括对国家就业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就业信息的获取、梳理与辨别,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自我定位与自我推销能力、面试能力、求职策划与职业规划能力、整合利用社会关系和资源的能力等。提高师范生的竞聘能力可以使师范生客观理性地分析就业市场,并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匹配到相适应的岗位,使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1.严控校外培训,就业市场萎缩
“双减”政策要求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也要分类制定标准重新审批。这使得许多校外培训机构为减少开支和维持生存,不得不缩减招聘计划甚至大面积裁员。另外,“双减”政策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学校开设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或晚自习后,学校教育实现了早中晚时段全覆盖,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类学习需要,使得学生校外培训需求降低,许多教培机构面临破产或倒闭的状况。近年来,教培行业一直是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就业的重要领域,但“双减”政策的落地无疑使师范生就业市场大幅度缩水,预计未来教育培训行业的就业率也会持续下降。
2.行业“内卷”严重,就业竞争激烈
国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这使得教育行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行业门槛不断提高。近年来师范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诸多用人单位在广泛考察学生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技能、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软能力”的同时,还关注师范生的毕业院校层次、专业成绩、学历层次等“硬能力”。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高了教师的准入门槛及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要求。另外,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一部分教培行业从业人员为了继续从事教师职业,而转战“公招”和学校人事招聘,这部分人员势必要与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中进行竞争,使就业竞争愈加激烈。
3.求稳观望心态重,各类考试增热
师范生就业不仅受自身专业的影响,还受国家政策等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如“双减”政策、研究生招生政策等。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下,一些师范生求职周期变长,求职成本上升,“慢就业”现象出现,还有很多师范生希望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进而转战教师公招考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加入“考编”大军。另外,还有一部分师范生致力于升学考研,意图通过深造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突破当前就业困境,增强师范生核心就业能力、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才是根本之道。但是,仅凭学校一方难以实现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这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各方形成合力。
1.学校层面深化教学改革是核心
(1)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此背景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必定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全过程。为此,地方师范院校首先要立足主责主业,突出办学要点与特色,聚力打造优势师范专业,增强学校及强势专业的示范效力及影响力。其次,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按照教育部对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要求,每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与调整,积极吸引中小学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接基础教育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和课程比重的合理设置。
(2)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生培养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往的“一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职业诉求,因此要着力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地方师范院校要采用分层、分类和分阶段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职业诉求,采用精准定位、量身定做、分流培养的模式,着力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学术型等不同类型的师范人才。其次,学校要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聚力搭建更多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走进教育相关行业,走进地方一线教学,获得更多职业体验,缩小理论与实践、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差距。最后,学校要不断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稳步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健全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不断完善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制度,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3)打造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与指导体系。地方师范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打造针对性的高校就业教育与指导体系,是提升师范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要打造分层分类的就业教育体系,对不同专业、层次、阶段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例如大一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大二注重专业意识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大三大四则可以按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的班级(如拔尖班)分别开展求职技巧的培训。其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例如可以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咨询与测评等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性格、能力、气质,找准自我定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同时,学校要掌握行业发展态势,宣传解读国家就业优惠政策,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和长期跟踪等,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
2.学生层面提升个人能力是关键
(1)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职业技能。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因此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准教师”,应当把学会学习、自我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职业技能。首先,师范生要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主动建构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知识结构,既要牢固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又要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如经典教育教学案例性知识和教学经验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加工、重组内化为个人知识,还可以通过通识课、选修课等加强不同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其次,师范生要不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和实习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教育实习、顶岗支教、职业技能大赛、教学竞赛、微格教学、参与教师科研或教改课题等方式提升职业技能。
(2)分析就业环境,转变就业观念。师范生一直生活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难以真切体会就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就业岗位环境的多样与复杂。为此,师范生要客观分析当前就业环境,转变就业观念。首先,要深入一线岗位,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的缺口和岗位要求,找准自身差距与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核心就业能力。其次,师范生要适时转变就业观念,例如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师范生可以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去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要打破“编制”就是“铁饭碗”的传统观念,要明白在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今天,“能力”才是“铁饭碗”。
(3)掌握求职技巧,提升竞聘能力。师范生的求职应聘过程,是充分展示师范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競争力的过程,也是师范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此掌握相应的求职技巧、提升竞聘能力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必要环节。首先,师范生要做好就业心理调适。师范生可以借助学校就业个体指导和朋辈群体的影响与示范,做好就业心理调适,正确看待就业形势,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养成不惧困难与失败的优良品质,时刻做好角色转变和岗位适应的心理准备。其次,师范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可以借助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及各类招聘平台寻找与自己就业意向相匹配的岗位,或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充分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做好应聘准备,提高求职效率。最后,师范生可以通过学校就业指导课、校园模拟招聘会、优秀校友和朋辈群体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学习面试礼仪、面试注意事项及求职简历制作等,掌握相应的求职应聘技巧。
3.国家社会层面引导支持是重点
(1)政府予以支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当前形势下,推动师范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地方师范院校的经济支持力度,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提供更丰富、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精品课程、专家讲座、微格教学实验室等,为师范生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其次,要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标准,对师范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尤其要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使师范生成长具有明确目标。最后,政府可以帮助完善师范院校管理制度,适当简政放权,鼓励学校通过校企、校地、校校合作等途径进行自主创收,拓宽资金收入渠道,改善教学条件。
(2)对接市场需求,合理确定招生规模。招生—培养—就业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就业与社会服务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项系统工作中的每一环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严把新增师范专业设置与申报关口,坚持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适应性、效益性、前瞻性、特色性及控制总量的基本原则,引导地方师范院校科学设置师范专业,避免因设置相似专业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造成师范人才供需失衡或浪费。其次,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把握市场需求变化,预测师范生实际岗位需求,赋予高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3)强化就业政策,优化师范生就业环境。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每一个师范生能否成功就业关乎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要保证师范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就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首先,政府应当全面贯彻国家基层就业政策,做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解读,同时强化基层就业配套优惠政策,确保岗位和待遇保障,使师范生能“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其次,政府和社会要不断优化师范生就业环境,规范招聘制度,完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要督促用人单位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避免人才高消费,在招聘过程中秉持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同时要科学系统地评价师范生综合素质,尤其要强化道德品质、专业能力的考察,不断完善教师的入职标准。
总之,“双减”背景下,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竞争愈加激烈,提升师范生就业能力迫在眉睫。地方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更应对接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强化师范教育特色,树立危机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整合国家社会资源,团结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提升师范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从而帮助師范生从容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罗福建.师范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2]陈丽虹.基于“就业能力发展计划”的师范生就业能力诊断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9(11).
[3]宁敏论.师德教育在师范生就业力中的地位、作用与途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4]吴磊.师范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培养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1).
[5]陈晓清.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Yang Xiuying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employment of normal students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e employment market is shrinking,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s intensifying, and employment psychology is changing. Therefore, in the new context,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ddress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t is also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ability, the article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new dilemma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and explores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ability from three aspects: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in schools, enhancing students personal abilities, and national and social support and guidance.
Key words: "doublereduction"; normalstudents;employability; promote;schoollevel; individuallevel;social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