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半生鬻字为慈善

2023-06-03 09:44石莉
社会与公益 2023年2期
关键词:张謇善款南通

二十世纪初,很多职业书画家以及擅长书画者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纷纷在报刊上刊登“广告”,鬻字卖画蔚然成风。在他们之中,有一人为了筹措善款,在百忙之中不辞辛劳,作书鬻字长达十八年之久。他说:“任何人能助吾慈善公益事者,皆可以金钱使用吾之精力”。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晚号啬翁,祖籍常熟,出生于江苏海门市常乐镇的农民家庭,1894年考中甲午恩科状元。在那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张謇毅然远离仕途,抱着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理念回到南通致力于地方自治,成为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慈善家。曾担任江苏省咨议局议长、民国政府实业部长、农商总长、全国水利总裁以及全国教育会长等职。同时,张謇也是一位书法家。其书法碑帖兼修,五体皆擅,尤以行书、楷书见长。他将个人精神和人格凸现于书道之中,形成雄强平实、沉着稳适、骨气洞达的书风,被赞为“同光间书法第一”。民国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有正书局、南通翰墨林印书局等先后影印出版张謇书写的字帖20余种,其中仅《张季直书千字文》就再版7次,影响很大。

农家出身的张謇深知稼穑艰难,农家生活困苦。加上在父亲常年善举的影响下,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积极参与义赈活动。之后,在地方自治的过程中,他造福桑梓,先后创办了16所慈善机构,给予社会困难群体扶持和长久庇护。在这期间,他常年经费支用之巨,概可想见。为了满足慈善事业的需要,张謇频频鬻字补助经费不足,独力支撑艰难的局面。

1906年夏,淮海一带遭遇百年未有的水灾,田舍被淹殆尽,灾民流离失所。灾害发生后,张謇制定赈灾策略,积极劝捐,筹到十五余万两善款。入冬后,灾情更加严重,仅徐、海州府等地的饥民就数以万计。1907年2月,为了筹措到更多善款救助淮海饥民,张謇第一次为慈善登报鬻字。他以状元的身份,在上海的《时报》上刊登鬻字广告,明码标价,恳请社会好善人士购字助赈。这次卖字捐助的数额虽不得而知,但想必结果不会太差。当时的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喜爱书画艺术的有钱有闲人多,收藏家也多,书画市场十分繁荣。而张謇书法造诣颇深,且有状元头衔,欲得其一字者大有人在。而且在一年后,张謇再次登报卖字,靠个人力量为通州新育婴堂筹款。

新育婴堂是张謇最早创办的地方慈善机构。他认为“鳏寡孤独,而老居其三,幼居其一”,所以先办育婴堂。1904年,张謇在《南通新育婴堂募捐启》中告述:“哀此众婴,无怙无恃,嗷嗷待哺,耳不忍闻。明知博济之为难,岂忍见危而不顾。”他选择水流清洁、空气流通的唐闸鱼池港新建育婴堂,在管理上革除旧有陋习,采用上海徐家汇育婴堂的先进制度,收养哺育社会弃婴。务使群婴健康存活,各得其所。新育婴堂从1906年9月开堂至1907年12月初,收容婴儿一千多名,最小的约两三月,大的十三四岁。每育一婴,每年大约需要二十银元,总共开销支出已经超出两万银元。而新收的婴儿仍在不断增加,经费愈加拮据。

于是在1908年2月,张謇在《时报》刊登了一份二百多字的《张謇鬻字字婴启》,根据形制、尺寸、书体的不同,每件书法的价格从一元到六元不等。张謇在起草的启事中说明为育婴堂卖字筹款的原因,善款的用途,并且计划每个季度以字易资达到五百元即止。他在结末写道:“仆字不足道也,而以鬻字之钱当所育婴,百余婴之命绕于仆腕。”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一时响应者众,订件纷至。不到两月,就获得千余元的善资。就这样,张謇卖字育婴两年多才停止收件,缓解了育婴堂的窘境。

从1916年至1924年间,张謇仅在《申报》《时报》和《通海日报》上就刊登过十多次鬻字广告,收件时间短则一周,长有年余。所得润资,悉数捐助。1916年,南通残废院和盲哑学校急需建筑费和开办资金,张謇义卖书法筹到五六千银元,得以救助笃癃残废之人。1917年,他刊登《继续鬻字启》,说明为了緩解慈善资金周转不足的危机,继续卖字。1921年,南通遭遇严重台风洪涝灾害,再加上连年歉收,农饥商疲,金融滞塞,张謇的企业也陷入危机。虽然经济上濒临破产,但张謇不愿卸下“所负地方慈善公益之责”,不顾年迈力衰,再次登报鬻字筹款,竭力支撑。

在张謇眼中,卖字本就是为了慈善,只要能筹得更多善款,哪怕是一、两元一件的扇面,但凡能多卖一件,多一份补益,为此而作牛马也无妨。他在鬻字文启中写道:“有欲仆作字者,请必纸与钱俱,当按先后为次,苟不病,当日以一二小时给之。诸君虽略损费,然不论何人,皆可牛马役仆。”“任何人能助吾慈善公益事者,皆可以金钱使用吾之精力……此一月内,定每日捐二小时于字,无一字不纳于鬻。”1917年,张謇还在给黄炎培的信中拜托他:“兄若闻社会如何愿多出钱买仆字者,望举告,仆必谨遵。”

张謇曾谈及他做慈善的目的:“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得心安一点。”所以即使鬻字犹劳工,他“亦自乐也”。

张謇最后一次登报卖字是在1924年,已是72岁的高龄。他从6月2日起,鬻字15日。期间收到的订件,至9月29日全部写完,所获润利七千六百银元全部捐出。他终于放下鬻字之笔,并作诗纪念:“大热何尝困老夫,七旬千纸落江湖。墨池径寸蛟龙泽,满眼良苗济得无。”

两年后,1926年8月24日,74岁的张謇因病与世长辞,安葬于南通城东南的啬园。随葬品不过是一根晚年用的拐杖,一副眼镜、一把折扇,和一只胎发球。张謇一生节俭,不留私财,以甘为牛马的奉献精神,将后半生辛苦鬻字所得全部投入慈善事业,惠泽民众。

“国莫哀于民亡”,民是国家生存的基础。张謇为慈善坚持鬻字的背后,是他兼济苍生,振兴国家的爱国情怀和坚韧的高洁人格,令人钦佩不已!

(作者单位:石莉,女,汉族,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东西方绘画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张謇善款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见证(2)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联墨双馨六
公开善款去向才能拉直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