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2023-06-02 10:28:46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匍匐茎菌肥炭疽病

韩 伟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临沭 276715)

草莓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是果农发家致富的好项目。 设施草莓更是果农栽培的首选作物,临沭县从1997 年就开始栽植草莓,有接近30 年的栽培经验,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旅游的兴起,各地着力打造种植、体验、品尝、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采摘园。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无污染的有机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有机产品受限因素很多,怎样生产出符合群众要求的有机食品成了草莓发展的障碍,通过几年的探索,采用加大植株管理、合理施用生物菌剂和水肥(氨基酸)增强植株抗性、对病虫害采取物理、生物防治的措施,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成功地生产出有机绿色草莓产品。 现将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1 草莓栽培过程中苗期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要点

1.1 整地、施肥

种苗用脱毒一代苗(用一代苗自行繁育)。 自行繁育过程:育苗地选择平整、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整地施肥,每667m2使用充分腐熟的牛粪、猪粪2 500 kg,加生物菌肥25 kg。 深翻整畦,整成1.5~1.8 m 宽,高20 cm 的畦,畦面成弓背状,下面排水沟宽30 cm, 能及时排水,以防涝。

1.2 蘸根处理

1.3 栽植时间及密度

3 月底~4 月上旬,当地平均气温达到12 ℃时每畦两边各 栽 植 一 行, 株 距 60 ~80 cm, 栽 植 1 200 ~1 500 株/667m2。 定植时深不埋心、浅不露根,栽植完及时浇水,连浇或隔天浇1 次。 缓苗后,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和露出的花序。

1.4 合理施肥、促进繁殖

采取“前促根、中发苗、后控苗”的管理方法,4 月中旬到6 月份,是苗子繁殖的关键时期,随着苗子的生长,抽生出大量匍匐茎,应加大肥水供应,据天气情况,7 d 浇1次,保证土壤潮湿。 根据情况前期用生物菌肥加入腐殖酸促根壮苗,中期用水溶肥或氨基酸肥对草莓进行施肥,少量勤施,10~15 d 1 次,连用3~5 次。

1.5 整枝、压蔓

对新抽生的匍匐茎,采用引导方式,向有生长空间的地方生长。 刚抽生长出的幼苗(2~3 片叶)用土把幼根埋实或用固定叉固定,以便幼苗能及早生根,能制造养分供应匍匐茎继续抽生。 当幼苗布满苗床时,应摘除匍匐茎的上心,使匍匐茎停止延伸。 这样每棵母株生出30 ~50棵子苗,每667m2地就能培育出3 万~5 万多棵壮苗。

1.6 控旺、促壮

6 月下旬,草莓的苗龄为60 ~70 d,不足60 d 的苗子为不合格的苗子,达不到壮苗要求。 当苗子爬满在整个畦面的70%~80%时,应用植物生长抑制剂控制旺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 200 倍进行喷雾,根据长势可喷2~3 次。 7 月下旬,苗子用高磷高钾和海藻肥一起或用氨基酸对叶面喷雾,既能控旺,使植株矮壮,又能促进花芽分化;也可喷沃丰素或哈茨木霉菌这两种生物菌肥,不仅能起到上述作用,还有杀菌保护作用。

7、8 月正值高温高湿,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根腐病都会发生,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75%肟菌戊唑醇10 ~15 g 兑水30~45 kg,7~10 d 喷1 次,连喷3~4 次,或用乙蒜素为30%~40% 三唑酮2%~5%喷雾。 炭疽病、叶斑病等在发病初期用80%乙蒜素乳油8~10 ml 与氨基酸叶面肥25~50 g 兑水15~23 kg 清水混合,连喷2~3 次。

8 月中旬,对幼苗用铲子在植株周围5 cm 范围内向下扎10 cm,控制根系生长,抑制营养生长。 为8 月底幼苗移栽作准备。

2 大棚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要点

2.1 大棚内重茬消毒

对于连续多年种植的草莓地块,草莓连作常抑制其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等连作障碍[2]。 草莓重茬地发病率可达89.2%。 刘喜更研究表明,用溴甲烷熏蒸土壤后,能提高草莓的产量,溴甲烷伤害人畜、污染环境,虽然效果不错也不提倡使用[3]。 黄亚丽等实验证明,施入木霉菌剂后能够明显降低草莓重茬病症,包括减少重茬死苗率、促进营养生长、加快生殖生长并提高产量[4]。 李保会等研究表明,每667m2施用菌肥2.5 kg 和3 kg,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效果较显著[5]。

8 月初收割完西瓜(甜瓜、水果玉米)后,高温闷棚15 d,杀死地里病菌和病毒。 8 月下旬及时按4 000 ~5 000 kg/667m2充分腐熟的牛粪或猪粪、碳酶硅钙40 kg、生物菌肥(枯草芽孢杆菌等)50 kg、噻虫胺2.5 kg 均匀撒到地里,然后用旋耕机旋两遍。

提升电网公司项目预算管理的问题研究——基于武汉供电公司项目管理的案例分析高 雄 夏文兵 文 娟 潘 峰19-106

毛宁等的研究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提升土壤中细菌20%以上,放线菌数量有所减少[6]。 张正球等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草莓产量显著高于常规处理的草莓产量,产量提高17.33%。 噻虫胺杀灭地下害虫[7]。

2.2 定植

临沭定植的时间是8 月底到9 月上旬,每个棚内栽8垄16 行草莓定植的株行距为15 cm×20 cm,每667m2栽苗9 000~11 000 株。 栽植时最好带土移栽,缩短缓苗期,栽植时弓背向外,以后便于采摘,栽植的深度和起苗时的深度一致。

定植完后浇1 次透水,在定植后喷施小分子诱导制剂 300 倍液+沃丰地宝 100 倍液灌根 3 次(每次间隔 20~25 d),降低可滴定酸和硝酸盐含量、效果最佳[8]。 用滴灌每天3~4 次,1 次10 ~20 min,连浇3 d。 以后改为2次/d,7 d 后就扎新根停止浇水。

2.3 植株管理

缓苗后控水1 ~2 次,每次间隔3 ~5 d,避免长势过旺。 20 d 后,将老叶、侧叶、匍匐茎摘除只留一叶一心,及时用枯草芽孢杆菌1 000 倍液或哈茨木霉菌500 倍液,与申嗪霉素1 000 倍液在傍晚浇灌,起到杀菌消灭病毒作用,还可促进花芽分化。 长到3~4 叶露花序时,覆盖黑地膜,用宽地膜把沟底也要覆盖,并把草莓从地膜中扣出来。 花后注意控水。

2.4 肥水管理

肥料用氨基酸水溶肥和水肥一体化施肥。 施用氨基酸水溶肥可以改善土壤营养环境,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质增效,增强植株抗性[9]。 宁志怨等研究表明,氨基酸水溶肥400 倍稀释液处理,明显改善草莓的生长状况, 同时降低了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并保护了环境, 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10]。 康蓉等研究表明,在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下,施用沃夫特水溶肥(N-P-K=16-6-36)对草莓产量、品质、抗病性均有显著效果[11]。

在苗期,用氨基酸冲施,每667m2用5 kg。 花前用腐殖酸或海藻酸及硼锌钙镁进行冲施;在草莓开花结果期每隔15 d 冲施1 次微量元素水溶肥400 倍液[12],共冲施3 次;在果实膨大期可用沃夫特水溶肥(N-P-K=16-6-36)进行冲施。 还可用氨基酸进行喷施。 方法为草莓坐果后将肥料稀释500 倍叶面喷施, 用量为每100 ml/667m2;草莓膨大期将肥料稀释 300 倍后叶面喷施, 用量为每150 ml/667m2;草莓采摘前7 d 将肥料稀释300 倍后叶面喷施, 用量为每150 ml/667m2[13]。 在采收期冲施1 次平衡水溶肥添加海藻酸、氨基酸、EM 菌肥来养根。

2.5 花果管理

为使草莓个大、品质优,要严格进行疏果。 第一茬果,一棵植株留3~4 个果,弱的留2 个果,其余花序疏除;第二茬果,一株留5~6 个果,其余花序疏除;第三茬果,疏除畸形果和4 月中旬后抽生的花序。 花期采用蜜蜂授粉,每667m2一箱蜜蜂。

2.6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叶斑病、红蜘蛛等,应严禁选用化学防治,应选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农药防治。 在平时施肥时都用生物菌剂和水溶肥,兼有抑制病菌和病毒作用。

2.6.1 物理防治

一是高温闷棚,在草莓开花坐果期利用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降低棚内的湿度在45%~50%,温度迅速提高到35~37 ℃,闷棚2 h,然后降温,连续闷棚2~3 次[14],这样能有效降低灰霉病的发生。 二是在棚的通风口处安装0.425 mm 的防虫网,有效防止害虫进入棚内。 三是利用蚜虫对颜色的趋避性,用银灰色薄膜覆盖或在通风口悬挂银灰色薄膜条驱避蚜虫[15]。 利用蚜虫 、蓟马等害虫对黄、蓝色的趋性,在植株上方20 cm 悬挂25 cm 见方的黄板、蓝板30~40 片/667m2。 四是利用葱、蒜的气味抑制细菌或真菌,有效防治白粉病、霜霉病,对害虫有一定的驱离效果,方法是在草莓行间每隔10 m 左右栽植20 株葱或蒜[16]。 五是草莓周边栽植艾草、柴胡、薄荷等植物以趋避害虫。

2.6.2 生物防治

一是在开花至果实生长期,根据草莓地发生的红蜘蛛数量适时投放加州新小绥螨或智利小植绥螨预防和防治红蜘蛛,按益害1 ∶10~1 ∶30 释放。 二是7 月到10 期间,在草莓地离地1.2 m 悬挂斜纹夜蛾性捕器,2 ~3 d 清理1 次,20 d 更换诱芯。 三是利用生物肥皂稀释50 倍,通过喷雾防治蚜虫、蓟马等害虫。

2.6.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用的药都是低毒、无残留的农药。

炭疽病在草莓整个生产过程中都会发生,由于设施大棚是高温高湿的密闭环境,加重了炭疽病的发生,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残留大量的病菌,也使炭疽病逐年加重,炭疽病的发生可使草莓减产30%左右[17]。 用1 000 亿活孢子/g 枯草芽孢杆菌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肟菌戊唑醇10~15 g,兑水30~45 kg 喷雾。 灰霉病用10%多抗霉素100 ~150 g,加水50~75 kg 喷雾,每7 d 1 次共用3~4 次。 叶斑病在发初初期用80%乙蒜素乳油8~10 ml 与氨基酸叶面肥25~50 g 兑水15 ~23 kg 清水混合,连续用药2 ~3 次。 红蜘蛛使用0.5%苦参碱800 倍+大蒜油1 000 倍+联肼乙螨唑喷雾2~3 次,5~7 d/次。

猜你喜欢
匍匐茎菌肥炭疽病
复合微生物菌肥在草莓上的肥效试验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菌肥施用注意四问题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百泰微生物菌肥在番茄上的肥效试验
2015年微生物菌肥试验总结报告
现代农业(2016年4期)2016-02-28 18:42:15
草莓不同节位匍匐茎子苗的光合特性
海滨沙地单叶蔓荆匍匐茎对沙埋适应的生长对策
生态学报(2015年4期)2015-03-10 12:19:17
辣椒炭疽病究竟该如何防治?
营销界(2015年23期)2015-02-28 22:06:16
海岸单叶蔓荆沙埋胁迫下碳水化合物变化与其耐沙埋的关系
生态学报(2015年23期)2015-02-11 0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