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丽,段 鹏,杨金芳,周玉梅,邢利民,高淑平,席 宇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康复外科;2.科研及对外交流办公室;3.护理部;4.血管外科,湖北 襄阳 441100)
医学统计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必备工具,是护理本科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但此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内容抽象,对缺乏科研经历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完全掌握此课程内容有很大的难度[2]。因此,被认为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填鸭灌输式”为主,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注重推理演算,使学生即使通过课程考核,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仍一筹莫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启发式教学理念已渗透到护理学科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学导式教学法是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综合传统讲授教学法优点而成的一种新式教师方法。以“自学-解疑-精讲-演练”作为基本步骤[4],目的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5]。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具体案例用于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6]。有研究表明,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教师的循序引导,课堂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9]。因此,本研究在护理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以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统计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届48名护理本科生为对照组,其中男4名,女44名;年龄18~23岁,平均(19.142±0.575)岁;在湖北医药学院上一学期期末平均成绩(3.1±1.3)分。选取本院2020届42名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名,女39名;年龄18~23岁,平均(19.139±0.569)岁;在湖北医药学院上一学期期末平均成绩(3.2±1.2)分。2组学生性别、年龄、上一学期期末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2组学生使用的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胡雁、王志稳主编的第5版《护理研究》,授课教师为同一人,教学大纲和授课时长相同,均为20学时。
1.2.1.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按教学大纲备课,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偶尔列举案例进行辅助讲解,然后课后作业自行练习。
1.2.1.2研究组 在教学中以统计学典型案例为载体,围绕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开展学导式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①采编案例,教师根据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搜索案例,案例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如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的描述及分析等,对案例数据涉及的分析方法及难易程度进行修改审核。②分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7名学生,每组推荐1名组长。③学生培训,在讲课前对教学流程、实施方法、查找资料方法、软件安装等进行培训,使学生对教学方法有初步认识。④探究案例,在讲课前1周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分析思考、主动寻求答案,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2)课堂教学:①小组讨论,教师先在PPT中展示案例及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该问题的所有可能性答案。教师在教室内巡视,帮助学生解疑答难,发觉讨论冷场或偏离主题时进行适当的引导。②归纳总结,要求小组学生将组内的答案总结归纳,并推荐1名学生上台发言,其他小组的学生讨论分析及提出疑问。最后教师进行补充点评。③客观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学点评的形成性评价,内容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沟通交流、团队协作4部分,每部分1~5分,总分为20分。
1.2.2教学效果评价
1.2.2.1理论、操作考试成绩 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试卷对2组学生进行统计学知识的理论、操作考试,理论考试包括名词解释(10分)、单项选择题(3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30分)等,满分为100分。操作考试采用案例情景模拟形式,学生在电子阅览室统一考试,有5个统计学案例,每个案例20分,满分为100分。
1.2.2.2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采用徐丽蓉等[10]研制的评价问卷,制作问卷星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兴趣2个方面进行评价,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设置是与否的答案。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
2.12组学生理论、操作考试成绩比较 研究组学生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学生理论、操作考试成绩比较分)
2.22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比较 研究组学生对促进自主学习、锻炼评判性思维、提高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提高护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护理职业实践能力、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增强合作能力、激发智慧潜力、提高学习兴趣、喜爱授课方式等教学方法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比较
3.1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对护理统计学的重要性 护理科研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基础。护理论文被认为是护理科研工作的总结,也是推动护理学科进步及发展的理想形式[11]。而统计学是护理论文的重要部分,学生对统计学的掌握程度对撰写护理论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由于统计学课程操作性比较强,80%的护理本科生认为护理论文中统计学是比较难学的,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认可[12-14]。因此,针对护理本科生的教学,教学模式应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由灌输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本研究以学导式教学方法为主线,以案例教学方法为核心,将学导式教学中的“精讲”代之以“案例分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结果显示,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可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知识水平及能力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统计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程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统计学教学而言,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可在护理本科生统计学教学中推广应用。
3.2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可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知识水平 教育的真谛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学习,这样即使离开学校教师的教授,学生也可通过自学储备知识,应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15]。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将“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案例寻找答案,从而牢记掌握相关知识。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学生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可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有利于知识的利用和理解,并且结合统计学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3.3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可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以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对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6]。对护理本科生统计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平台,在小组内可做到优势互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且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小组式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均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法。主要得益于以下2个方面:(1)教学设计和组织是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时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和细致的统筹,从案例选择、小组讨论、合理的评价都需要紧紧把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7-18]。(2)案例设计是基础。首先案例的选择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其次案例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最后案例设计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能反映统计学的学习重点[19]。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对今后的研究生继续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20]。教师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推动者[21]。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实施激励政策,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学导式教学联合案例模式在护理本科生统计学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符合护理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特点,可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教学改革中推广实践。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程度不统一、出现冷场情况等,今后将不断完善改进,使之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