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博物馆展陈空间中无障碍系统设计的建构与研究

2023-06-02 02:48陈子坤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障碍者综合性建构

陈子坤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根据国家文旅部公布数据显示,至2021 年年底我国各类博物馆机构数达到了5772 个,与2012 年同比增加了2703 个,十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呈蓬勃之势。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的公共社交空间,其以展陈人类文明更迭、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多维变化等为己任,将各色器物文化、民俗风物、动植物科普以常设展、临展的方式传播人类文明成果,成为学校教育、民众学习、休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承载人们精神文明的空间场域,如何让馆内设施发挥便捷的效能、使观众更为便捷地观展与学习,是每一座博物馆应有的使命与建构目标。特别是21 世纪的当下中国,一个有着数千万残障民众和即将面临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国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发展理念,让残障群体得到更多社会关怀,创设条件让残障群体无障碍地融入社会,并收获价值感成为博物馆未来建构的目标之一。为了真正实现这种无差别的人性化空间建构,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民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和参观率,真正将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中心与首位,人性化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极具当下性及未来性。

一、综合性博物馆实现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一)系统建构,综合性博物馆空间无障碍系统提出

20 世纪初,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联合国相关组织提出了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一新的建筑构思与主张。它强调于科学技术、城市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与人类衣、食、住、行等有关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的规划设计,都必须考虑为广大生活有障碍者提供一个行动方便的安全空间,创造一个令他们能够感到平等和能够参与的公共环境。[1]博物馆作为现代承载历史文化基因、展示城市发展脉络与轨迹、城市综合形象缩影,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愈发体现出一座城市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这也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更加体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文明设计理念。

虽然在国家众多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建筑中的残障设计也有明确要求,但是很多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建造的博物馆空间对残障设施的科学设计植入还有待商榷,总体来说,国内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还是处于健常者视域规划。如何使展陈空间内的设施,在健常者正常使用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满足障害者?是综合性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需求,空间设计中的综合性系统观营建以及运用,辨析展陈空间的人、事、物、场以及造境尤为关键。

(二)多维协同,综合性博物馆空间无障碍设计营构

自中国逐步踏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国内学界对适老化无障碍设计就多有关注,自20 世纪本身残疾的建筑家罗纳德梅斯(Ronald L.Mace)提出无障碍设计理论之后,逐渐开始有国外研究成果被翻译、评论到中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障碍设计的概念:无论残障与否,不管残障的程度和状况如何,任何人均能方便使用的制品和环境设计。所指的制品小到生活的日常用品,大至城市环境,当然包括所有的人工制品。它利用现代技术,创建和改造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幼提供相对便捷的空间,建设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第二,于新潟县立历史博物馆主研究员山本哲也的《博物馆的通用设计》一文中明确说明了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的区别,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有相似之处,范围上归纳,通用设计兼顾了健常者与障碍者,而无障碍设计所针对的重点是从残疾人到老年人等的社会弱势群体。[2]随着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它的局限,使之趋于通用性发展。但因无障碍概念在中国出现较晚,认知与运用并不全面,多维协同进行设计运用与理论搭建迫在眉睫。因而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系统的建构需从博物馆大环境入手,充分考虑每个来馆者的需求,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无障碍环境氛围,形成综合性系统观,适用于更广泛的群体。

二、综合性博物馆空间实现人性化设计的有效路径

(一)类型辨析,综合性博物馆的设计体量区分

1961 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此后,英国、加拿大、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法规。[3]每一个建筑体、空间在竣工时,国家会邀请专门的检测部门来验收是否符合无障碍设计的一系列规范与是否可行。在公共空间中,主要是博物馆、美术馆空间,因来馆者的种类更加的复杂,国家层面的教育范围扩大,高龄者、残疾人对于文化需求的增加,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提供相应的服务。按照公共空间的面积大小去实现不同等级的无障碍设计,在大型博物馆(馆藏文物在10 万件以上者,建筑规模大于10000 m2;适用于中央各部直属博物馆和各县、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因面积庞大,整个展厅中需要有便于认知、视觉、身体障碍人群的问询处,且博物馆相关从业者中至少需要有一名懂得急救、救护,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解决问题;在中型博物馆(馆藏文物在1—19 万之间,建筑规模为4000—10000 m2;适用于直辖市博物馆)中,相对于大型博物馆,中型博物馆的分布是最广,也是被人们使用率最高的,势必中型馆面临的人群基数更加的庞大,对于馆内的视觉导示系统必须要更加完备,从而面对更大挑战,服务更多高龄者、残疾人与障碍者;在小型博物馆(馆藏文物在1万件以下,建筑规模可小于4000 m2;适用于县和县级市博物馆)中,此类博物馆在面对服务人群较为单一,在障害者无障碍设计方面并不太重视,所以导致在小型博物馆中的无障碍设计的具体对应措施并不完善,服务人群有限。在后续构建整个社会的无障碍系统时,再具体分析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公共空间进行对应的改造措施,达到整体无障碍系统的组成。

(二)五感联觉,综合性博物馆的设计有效路径

学术界的感知转向启发了一大批艺术家们探索非视觉感知的艺术化可能性,过去几十年中,艺术家们多次尝试将声音、气味、触摸、动作甚至味道进行揉捏与融合。感知是人类强而有力且独一无二的接受信息方式,使触摸、声音、空间、气味、味道为基础展开对于未来博物馆的建构逻辑,不同感官输入人体将形成独特的意象与记忆,形成对于展示主题的个人理解。数字机遇,万物互联,通过虚拟打造的数字化博物馆或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高龄者、孩童对于传统图文展示模式的感知较为不便,新媒体技术与多媒体互联系统的多样化形式填补了这一缺陷。利用声、光、电的表现形式,以及虚拟现实的技术将二维转向三维空间,身临其境般的观展感受激发他们对于未知、未来的展望与畅想,形成独特的信息体验。

三、综合性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原则

博物馆是为全体社会公众服务和使用的,是体现障碍者与特殊群体平等参与共享权利的重要场所,也是无障碍环境设计的重要体现之处。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本着既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又兼顾到不同使用人群的特定需求。[4]

(一)展陈空间利用的公平性原则

众生平等,共享权益;在对于综合性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时,需要设计者时刻把握健常者与障碍者以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获取展示信息这一需求。规划者需要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触摸,观看和聆听)在展厅中提供完备的展示信息与信息传播媒介,意在使所有来馆者都拥有平等观展的权力,而并不局限于健常者视角。

(二)展示内容传递的柔软性原则

柔性关怀,同用同享;以通过身临其境、具身交互等手段,以更加弹性、柔性的策展方式满足博物馆来馆者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与阅读需求。在策展与空间设计的时候,空间与展陈信息需要通过多维度的纵深排布形成具有层次感的展示结构,但建构的同时错综复杂的信息陈列一定程度上为障碍者形成了逻辑错乱,所以在展陈中需通过色彩、材质的变化,亦或是可触摸实物呈现、互动体验空间等可共情的展示手段体现设计的通用性与柔软性。

(三)通过简单明了的展览、展陈方式传达内容

通俗易懂,老幼共识;简明扼要的展陈,需要通过设计的辅助,使来馆者更加简洁明了的获取展示信息,无论来馆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和专心程度如何。在全龄共融的博物馆空间,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成为当下人们的选择,男女老少、学者孩童皆处于同一空间中,共同观展,身处不同学养、年龄、文化背景为策展与展示设计表达增加了难度,把握通俗易读的原则,少取风花雪月之词以最普适性的语言陈述方式与逻辑顺序,是展陈设计的重中之重。

(四)提供简洁明了的内容

数字赋能,共情叙事;原则四是基于原则三的内容更新,是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表达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成为时代标签,更新了策展叙事的方法与维度,使得技术变革中展示内容需更有效地传达展示信息。在面对以人为本的柔性城市建构下,未来城市整体无障碍系统完备的格局中,障碍者作为城市使用者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愈发普遍与平常,综合性博物馆的使用成为必然路径。基于此,通过情景叙事、VRXR 等直观的信息呈现媒介使用对应来馆者的视觉、听觉与感觉势在必行。

(五)室内空间内避免危险与错误的设计

功能为先、安全至上;在呈现最好展览效果的同时需最大程度地减少危险并防止意外的发生。人性化中的无障碍性与通用性包括了障碍者、特殊人群以及健常者。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健常者而言,特殊群体对于陌生环境的感知力与协调适应性较差,面对未知危险而做出的应对措施与灵活性较缓,需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的建构、材质应用系统的架构、照明感知系统的营构等多重设计手段避免在博物馆空间内危险的发生。[5]

(六)以耗费低体能参观展览

抓大放小,导览先行;在设计博物馆展陈空间时需规划出好的空间导线,使来馆者以最满的热情、最高的效率、最低的疲劳度参观空间。在面对特展、邀请展等人气展览时,人群拥挤、单个展位以及多展位引人注目而使人驻足的现象多有发生,导览群众有重点、有规划地观看展示内容尤其是对于通道的设置尤为关键,以障碍者、高龄者、携带婴儿车等特殊人群的一切需求,保证其可到达、可识别、可触摸、可感知、可使用。

(七)考虑易于观展的尺寸和空间

视觉识别,合理布局;在设计的初期需要以展厅内可能出现的可互动、可操作、交互式的物体尺寸为基准进行合理规划,以确保任何体格、姿势和活动能力的人都可以轻松操作物体与获取展示信息。基于五感联觉为基础,室内空间设计中会仿制一批立体作品亦或复原文物做可触摸式体验,通过可触、可感、可嗅、可尝的方式使展示物更立体生动的展示于来馆者,但需要辅以人体工程学的标准,设计展具展架高度、展位展品的宽度等一切包围于展示载体的空间场域与尺寸,并以简洁的操作方式达到展示信息、内容的传播。[6]

四、结语

人性化设计,是对于通用概念的思考,是对于无障碍城市的建构,更是柔性社会的明灯。博物馆的无障碍系统的建构不仅方便障碍者、高龄者以及特殊群体,更是对社会所有成员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创造平等全面的博物馆无障碍系统,是人文精神关怀性地体现;使设计真正回归“以人为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只是无障碍系统建设的一小部分,通过以点带面-多面塑形-全域协同的建构路径,创造一个和谐宜居的无障碍生活环境场域值得所有人期待。

猜你喜欢
障碍者综合性建构
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自灸 睡眠障碍者的自救
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现状与路径叩问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建构游戏玩不够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