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2023-06-02 02:48昌秀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遗产

昌秀芳

(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山东 济南 25030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内容也越来越庞大、分散,碎片化的信息冲击着我国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传统艺人的年龄都比较大,传承方式较为固定,多为师徒制,难以适应人们快节奏的接受文化的方式,因此为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述

(一)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民俗博物馆是为了专门收集、展示、保护、研究我国民俗事物的博物馆,作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于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

(二)民俗博物馆的功能

我国民俗博物馆的功能主要是收集、陈列、保护各种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民俗文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载体。

我国民俗文化不是单一的种类,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全面地向社会各界传播我国的历史、生活、风俗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更好地溯源,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来源,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等,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

民俗博物馆可以通过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可以使人们在无形中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从而对我国花团锦簇的民俗文化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去了解、关注、学习、宣传,从而能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共振,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工作。

二、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华文化绵延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未断绝。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提供重要的文化滋养,也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中华文化浸润在我们的血液中,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人民提供了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而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在这一文化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俗博物馆作为保护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具有做好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让人们这一场所中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宣传,在我们这一代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健康发展。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每个地区都具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所以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满足当地人民的文化需要。

(二)满足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阶段,信息化发展迅速,人们文化生活和文化选择随之增多,但是选择繁多的背后也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容易出现选择上的误区,从而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民俗博物馆中研究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宣传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我国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积极向上发展,从而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满足文化多样性和自身文化需求。

(三)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建设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好的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如果只重视经济,而忽视文化发展,最后也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反噬经济。一个民族如果是文化的荒漠,那在未来也是难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而且我国经济由三大产业构成,文化建设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每个地域的文化发展通过开展地区特色活动,将文化建设转化为经济价值。而且民俗文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旅游、影视娱乐、文创周边等,都可以进行文化价值再利用、再创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形资产,让文化“活”起来,更好地实现民俗文化的实体宣传工作,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均衡发展。

三、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

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问题,笔者特此提出,以方便后续的改进和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为了生活选择去城市谋求更好的生存机会和就业机会,这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的舞蹈、传统技艺比较复杂,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和足够的耐心,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挑战。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般是需要学习天赋的,而且需要足够的技巧,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到冲击。

(二)现代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逐渐提高。现阶段的文化生活选择众多,但是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承受着较大的社会压力,所以更喜欢在工作生活之余寻找一些节奏快、刺激的文化活动,加上网络平台的各种文化轰炸,使人们更偏向于选择网络碎片化的文化方式。我国民俗文化节奏慢,年轻人不易获得满足感或者快感,因此现代文化对民俗文化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另一种层面来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选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遭到破坏

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的变迁、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一些记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名录等被破坏,文化传承单纯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口口相传,这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直接导致该民俗文化的没落甚至消失,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建设具有较为严重的打击和损坏,不利于非遗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四)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遗文化保护形式的单

一性

我国民俗文化具有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形式繁多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它的保护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但是目前民俗博物馆的宣传保护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层面,采用单纯的主题展览宣传形式等,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难以吸引大批的年轻人主动了解民俗文化。

四、解决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措施

(一)拓宽宣传渠道

现在年轻人多习惯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信息。因为网络宣传成本低、受众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所以网络宣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宣传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让年轻人认识到民俗文化的优秀有趣,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建设。比如,河南卫视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次地成功宣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获得极大的认可,从而一次次受到关注。这就是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文化的成功例证。目前民俗博物馆中多采用单一的主题展览活动,宣传力度有限。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社交平台直观宣传文化,也可以增强互动性,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我国的民俗文化,更为立体地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在博物馆建设中进行数字化建设

传统的博物馆收藏、展示的书籍或者其他硬件设施容易受到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产生的损失将是不可逆的。所以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给了博物馆建设新的思路。将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数字化的备份,确保资料尽可能安全。利用数字化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记录和分类归档。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建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做到与时俱进,尽最大可能使濒危项目重现生机与活力。

利用数字化建设,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搭建不出家门即可参观民俗博物馆的线上活动,利用新技术如VR 技术等,最大程度贴近人们获取文化的习惯。只有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走进人民群众,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寓教于乐,促进文化建设。

(三)注重互动性和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

我们在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可以向全社会征集建设意见,有必要的可以进行有奖征集,从而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且集中定期向社会公示意见征集情况,做好后续的服务宣传工作。在和人们的互动中,向人们宣传我们的民俗文化,让人们更关注民俗文化,提高建设质量。

五、结语

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继承和发展好民俗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民俗博物馆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人短时间可以改变的,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不可操之过急,但也需要稳中求进,不断优化发展,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有序推动,实现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遗产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与文化遗产相遇
民俗中的“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