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贤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既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实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战场。2021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和理念。《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规划了“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愿景和目标,并将建设技能型社会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一条。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2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顺应“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新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理应聚焦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在守正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提质增效上实现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了新举措。针对思政课堂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2022年8月,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要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因此,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既是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建设方案,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关键课程地位的迫切需要。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提高思政课理论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以实践育人为目的,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求,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实践教学因其特殊性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融合统一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强国、技能强国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挑战来看,还是站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是未来中国制造、中国产业链迈向高端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职业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要求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职业精神、传承弘扬工匠品质和工匠精神,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和技能提升,与技能型社会所需的德技双馨、道德高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吻合。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几门思政类课程。就几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内容上,几门思政课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趋同,没有形成课程特色,学生疲于应付;二是方式上,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没有体现技能型社会建设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三是协同性上,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未形成体系,部门之间未形成合力,专业课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四是主体上,思政课教师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缺乏研究,缺少行业企业经历。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符合技能型社会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如果说思政课课堂教学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实践教学就是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思想、行为的过程。“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独立类型,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学术教育的‘类型目标’和‘类型特征’”[1]。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服务于“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目标,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上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端,生源结构和学生素质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工人”等一些思想观念不同程度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职业教育的自豪感。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思想引领,让学生认识到技能宝贵,并以拥有一技之长为荣。具体来说,广大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国家重视、社会需要两个角度讲清楚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国家重视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14年4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论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讲话精神,党和国家及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关于职业教育的系列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的角度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新部署、新安排。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是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30年,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科技的自立自强都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理应从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性角度来提振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10年,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但发展势头愈强劲,我们遇到的风险考验就愈强大。近年来,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船到中央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艰难。面对日益强盛的中国,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遏制愈演愈烈。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任务都要求中国人民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要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就能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时代寄望于青年,使命召唤着青年。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要时刻谨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是与“文凭社会”“学历社会”相区别的新型社会形态。国家以技能为重、社会以技能为荣,技能成就出彩人生的价值导向对改变社会、家长和学生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观念、增强职业教育的信心意义重大。在人人以拥有技能为荣的社会大环境中,以培养符合技能强国、制造强国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应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使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拥有了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应抓住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机遇,挖掘、整合各项资源,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和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服务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成为了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空范围:时间上,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业始终;空间上,延展了实践教学的范围,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的有机结合,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生命力。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方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积极促进校企紧密合作、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使技术技能‘汇入’生活,‘渗入’人心、‘长入’经济,进入‘议程’”[2]。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因为离开了校企合作办学,职业教育更加势单力薄;而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企业也将在低水平层次徘徊得更久。高职院校要“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深度挖潜、认真布局、具体落实,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训”协同育人的模式。随着校企的深度合作与融合,企业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校企共建文化课堂、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发挥着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特点,对提高人才质量、提升育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和基本路径,不仅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都特别指出,在职业教育工作中,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完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3],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机遇、新载体。一方面,产教融合有效弥补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地和资源的不足,为落实“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的要求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不仅充实了思政课教师队伍,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新机遇。企业、行业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讲授他们自己的人生阅历、工作经历来激励学生,充实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创造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形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思政积极开展并呈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与以往相比,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联系更加紧密。这为开展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奠定了基础,对切实提高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既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共同特征,更有职业教育特色。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重新审视自身在技能型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思想引领、内容整合、基地保障和主体协同中整体联动、系统推进,真正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中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发出了强烈的时代召唤。职业院校通过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内心,鼓舞他们凭技能获得人生出彩机会、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信心。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目标,服务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过程。
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专家、高水平工匠进校园开展讲座,通过论坛和劳模精神宣讲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模范的事迹,真正了解和体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自觉养成“先专注、后专业,先做人、再做事”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在学校和校企合作基地负责人的帮助下,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实习、实践和实训单位的劳模和优秀工匠事迹,引导学生不仅要跟着劳模、工匠学精湛技艺,更要学习技艺背后所呈现的职业精神和敬业品格。
2022年8月,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高职院校应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成一门专门的实践课,围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总目标,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拓展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实现技术与人文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2.1 一年级侧重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技能成才、技能强国
高职院校一年级阶段,公共课课程数量明显多于专业课程。新生刚刚迈入大学校门,面临如何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问题。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红色实践基地,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学生爱党报国的情怀;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学校办学历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讲好本校师生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的故事;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依据项目活动方案,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挖掘和收集民间传统技艺,感悟乡土艺人、能工巧匠的故事,在社会实践中“读懂家乡”,从而自觉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浓厚氛围,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4.2.2 二年级侧重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养成精益求精、敬业乐业的优秀品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努力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高职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技能型社会的要求,能不能成为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此阶段的实践教学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除了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以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对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方式上,可以通过邀请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通过讲座、论坛和沙龙等形式参与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或通过人物访谈让学生了解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业绩的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工匠们“干一行爱一行”“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坚守,自觉弘扬和传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4.2.3 三年级侧重使命担当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普遍进入企业、行业实习,他们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教师要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从而自觉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中宣部、教育部连续发文明确要求:“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4]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自“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持续探索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基地不足依然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要探索建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校内、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网络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学校可通过校史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典型实践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历史传承、专业发展历程和先辈奋斗足迹,增强对学校的自信心和对专业的自豪感,不断厚植爱国爱校情怀,培养改革创新能力。其次,不断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立足区域特色,寻求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到社区和农村,使当代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中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感知时代脉搏;另一方面,学校要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及时将优秀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签约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最后,学校要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将网络空间打造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多彩舞台,挖掘利用微信、QQ等手机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优势。
近几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5]。2019年9月,教育部等4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第一责任人。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质量、效果如何,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教师的能力和积极程度有密切关系。但是,光靠思政课教师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按照“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育应该同向同行,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探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课内实践项目、校内课外项目和校外社会实践项目”3个层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推进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4.4.1 明确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职责分工
思政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力军,在课内实践项目的探索、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校内课外项目、校外社会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就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辅导员负责学生参与校内课外项目、校外社会实践项目的动员、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寻找思政课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探索与实习单位、实践部门的融合点,根据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找到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以达到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的高度统一。
4.4.2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近几年,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力度的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企业实践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制约了思政课教师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发展。而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要求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性,对3支队伍各有侧重进行培训。学校人事部门要按照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对现有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研究,建立符合3支队伍建设的进修和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根据实际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考察调研、挂职锻炼,强化教师理论、实践的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6]这既凸显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地位,也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办学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不断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助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