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馨,刘 莹,周霞霞,潘宏斌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a.商学院;b.计算机信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为贯彻国家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云南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建成与我省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总体目标。为配合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结合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要求,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国家也是云南省实现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
目前,国内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认识。通过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文献的研究,基本可以总结出定义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出现的,是教师为促进师生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信息化时代教师从事教学所必备的核心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旨在促进师生的发展。它包含多个子能力和维度,传统研究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维度见表1。
表1 国内不同学者及外机构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维度的界定
根据表1的梳理发现,学者能力结构维度中得到公认的3个子能力主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综合以上文献,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智慧教育的新要求提出的作为教师应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五大维度——教师基本信息素养(意识和态度,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分析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化培训能力5个子能力。本文就以这五大维度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并以这五大能力作为主要内容展开调研。
2.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此次研究选取了云南省8所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由于云南省职业院校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昆明,故我们调查的多是在昆院校,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在职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由于当时受疫情的影响,全部问卷采用线上调查,使用问卷星录入并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40份。
2.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该问卷的基本结构组成除了导语部分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主要调查此次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教师的性别、教龄、专业学科以及职称、工作重点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情况及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情况;第三部分是根据前述确定的调查指标,对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五类能力进行维度确定,然后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作为选项设计,给出关于信息化教学的陈述,请被测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完全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个级别中进行选择。
此次调查以随机联系推送和学校统一推荐联系两种方式对高职院校教师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利用问卷星软件进行网络调查共计回收440份问卷,由于事先设计问题时已设置过问题回答不全不能交卷,故回收到的所有问卷都是有效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440份,回收率100%。问卷具体数据通过问卷星平台导出至 excel 以及 SPSS 26.0 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2.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检验。调查问卷主要采用 Alpha 的测量方法,对问卷内在一致性信度评估方式进行分析。问卷在参考已经成熟的量表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完成后请20位高校教师做了前测,得到的克隆巴赫系数为 0.909,说明问卷符合信度要求。在随后展开的正式调查结果中,此次440份调查样本的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值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问卷的信度检验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问卷中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均>0.9,且整个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8,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非常好,调查结果可靠有效。
2)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结构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求得量表的结果效度,主要方法是考查各个题项间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即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 此次问卷中各个维度的KMO值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问卷的效度检验
从表3可知,各个维度的KMO值均在0.7以上,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显著性均为0.000,数据间相关性好,适合做因子分析,因此可证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2.2.2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从5个能力维度进行研究。分别对每个能力维度进行相应的描述性分析,其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
1)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基本素养能力的描述性分析。关于教师的信息化基本素养能力维度,问卷共设计了10道题,统计结果若量表中题项的均值越高,表明教师们的基本信息素养就越强。统计计算结果反映出均值都在3.09以上,证实了被试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基本信息素养普遍都很强,如表4所示。第1~4题聚焦于被试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和态度,均值在3.83左右。其中在“我非常乐意去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为我的教学设计服务”的回答中,89.32%的被试教师选择了“完全符合”和“符合”,反映了在教学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非常愿意使用信息技术,说明被调查高职院校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意识和态度。在“我非常了解现有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的回答结果中,37.04%的被试教师选择了“完全符合”和“符合”,说明仅有少数高职院校教师能够非常了解现有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在相关知识的掌握上明显不足。
表4 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基本素养能力统计
第5~10题测试的是被试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均值都≥3.09。在“我能熟练使用 QQ、微信、电子邮箱等工具进行网上交流”问题的回答结果中,有86.14%的被试教师选了“完全符合”和“符合”,说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能够借助常用软件进行网上交流。其中对“我能很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进行教学设计,对其基本功能掌握扎实”的回答结果,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被试教师占72.73%,反映出大多数的被试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文字软件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我能熟练使用软件制作课件(如PPT等),对其基本功能能熟练应用”的题目回答中,“完全符合”和“符合”的被试教师占69.09%,说明多数高职院校教师能够掌握PPT的制作和应用。在问题“我能熟练应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和文件下载工具”和“我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制作本学科的微课视频”2道题目的回答中,仅有32.5%和34.77%的被试教师选择了“完全符合”和“符合”,且标准差分别为0.970和0.933,符合差异大,说明大部分被试教师在这2个问题所问及的方面仍存在很明显的短板,有待加强。总的说来,此次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能力,但是在使用较专业的软件制作图像、对图像进行二次加工的能力以及微课制作能力上仍然较为薄弱,需要教师自身继续加强学习和学校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
2)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描述性分析。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问卷中设计了10道量表题,此部分量表题项的均值越高,则反映出被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越强。统计分析后发现,量表中10道题的均值都≥ 3.41,表明被试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很强的,分析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统计
在“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总是能够从单元、主题的整体角度来设计”的回答中,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63.64%;选择“一般“和“不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35%,标准差为 0.809,符合度差异性较大,反映出大部分被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会考虑根据单元、主题整体角,但仍有很多教师在此方面的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在“我能够在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时考虑到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目标”的回答结果中,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47.27%;选择“一般”和“不符合”的教师占比为40%,标准差为 0.777,符合度差异性较大,反映出仅有不到半数的被试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考虑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目标,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加考虑。在题项“我经常设计信息化教学课件优化教学环境”的回答中,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44.78%,选择“一般”和“不符合”的教师占比为54.99%,标准差为0.849,符合度差异性大,反映出仅有少部分被试教师具有设计教学课件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仍有很多教师在此方面需要加强。在“我经常给学生创造自我评价机会,设计让学生自我评价的环节”的回答结果中,45.91%的被试教师选了“完全符合”和“符合”,表明在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学习任务、评价标准来设计评价环节的能力方面,大多数的被试教师还未具备。在题项“我常设计学生自我评价环节”的回答结果中,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74.68%,选择“一般”和“不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52.28%,标准差为0.838,符合度差异性较大,反映了仍有部分被试教师很少给学生自我评价的设计机会,是后续需要改进的方面。
综上,此次研究的结果反映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方面,大部分教师表现尚可,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设计能力具体问题中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改进。
3)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分析能力的描述性分析。针对教师信息化分析能力维度,问卷中设计了10个题项。统计结果均值都≥3.42,反映出被试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分析能力较强。数据分析见表6。
表6 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分析能力统计
在“我能够运用网络资源或平台收集、制作互动测试题目信息处理软件分析学生当前学习水平,如成绩分布情况”这一题项的回答中,有52.04%的被试教师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46.82%被试教师选择了“一般”和“不符合”,说明在运用网络平台分析学生学习水平的能力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明显不足。对题项“我特别注重分析学生的个体特征和认知的发展水平”的回答中,有56.81%的被试教师选择了“完全符合”和“符合”,有42.05%被试教师选择了“一般”和“不符合”,说明在分析学生个体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方面,部分教师能力不足。在“我常常分析所选的媒体呈现方式与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题项的回答结果中,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被试教师占61.6%,反映出大多数被试教师能关注教学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是否适合。对题项“我能够用恰当的方法分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的回答中,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51.59%,选择“一般”和“不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47.05%,这表明半数的被试教师能利用恰当的方式去分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但这方面有所忽视的教师不在少数。在“我能够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或收集学习数据”题项回答中,有45.69%的被试教师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选择“一般”和“不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52.5%,统计标准差为0.858,在符合度上有一定差异性,反映了在利用信息化设备收集学生行为习惯方面,部分被试教师仍做得不够,教师在这方面能力有待加强。
综上,云南省高职院校中已有大部分教师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但在某些具体评价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
4)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评价能力的描述性分析。针对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分析能力的维度,问卷中共设计了5个题项。最终统计数据均值都≥3.11,反映出在信息化评价能力方面,部分被试高职院校教师已具有较强的能力。统计数据见表7。
表7 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评价能力统计
其中,在题项“我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通过教学论坛等网络平台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的回答中,64.54%的被试教师选择了“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教师占35.46%,标准差为 0.848,反映出大部分被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教学反思,也很少进行教学交流和经验分享。在题项“我经常利用网络平台和网上的教育工作者交流教学设计方案,反思我的设计不足”的回答中,29.77%被试教师选择了“完全符合”和“符合”;有70.23%被试教师选择了“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统计标准差为 0.885,反映出大多数被试教师没有利用电子设备记录教学活动的细节,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的细节方面做得很不够。在题项“我经常用信息化设备记录课堂活动细节,并及时修改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合理的地方”的回答中,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被试教师占40.23%;选“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的被试教师占59.77%,标准差为 0.844,说明仅有少部分被试教师能对课堂教学活动不合理之处进一步评价、反思,大多数被试教师没有在课后进行总结。在对问题“我经常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 的回答中,41.14%被试教师选择了“完全符合”和“符合”;57.73%的被试教师选择了“一般”和“不符合”,标准差0.800,答案分布较为分散,说明大多数被试教师不会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在题项“我经常借助网络的在线测评系统评价学生成绩”的回答中,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教师占比为42.5%;选择“一般”和“不符合”的被试教师有55.23%,标准差为0.850,表明仍有大部分被试教师不利用网络在线测评系统评价学生成绩。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方面,被试教师中有部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在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方法以及意识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5)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培养方式的描述性分析。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分析能力,问卷共设计了5个题项。调查结果统计均值均≥3.08,说明在信息化评价能力方面,被试高职院校教师已具备很强的能力。分析数据情况见表8。
表8 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培养方式的统计数据
其中,在问题“学校经常组织科研活动帮助我们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回答中,选择“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的被试教师占比为65.22%;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比率为34.78%,标准差为 0.912,说明大部分被试教师很少参加学校经常组织的信息化教研活动。在问题“我经常参加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的培训”的回答中,有29.09%的被试教师选了“完全符合”和“符合”;有70.91% 的被试教师选了“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标准差为 0.917,表明了大部分被试教师并未经常参加有关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在问题“我经常通过网络、书籍和光盘来自主学习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的回答中,有43.64%的被试教师选择了“完全符合”和“符合”,有56.36% 的被试教师选了“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标准差为 0.835,表明了少数被试教师能自主学习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多数被试教师则很少进行这方面的自学。在问题“我很愿意参加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和教研活动” 的回答中,“完全符合”和“符合”的占比为64.78%;有34.78%的被试教师选择了3(一般)和 2(不符合),标准差0.809,表明了大部分被试教师都有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意愿,但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不太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和教研活动。
总之,被试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意愿,也有少数教师能时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甚至也有部分教师愿意自学这方面的知识;但仍存在很多无意愿、不自学也不关注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了解其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描述性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制约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于教师个人层面和教师所在学校层面。
3.1.1 教师个人层面的制约因素
结合问卷的描述性分析来看,大部分被试高职院校教师已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意识和态度,但仅有少数高职院校教师非常了解现有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总体在相关知识的掌握上明显不足。
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大部分被试高职院校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相关能力,但是在制作图像以及图像的二次加工能力、微课制作能力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自身继续加强学习。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方面,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大部分被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愿意根据单元、主题整体角度来设计,但仍有很多教师在此方面的设计有待提高。部分被试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活动转换存在一定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的能力欠缺,给学生自我评价的设计机会很少,且多数教师欠缺自己设计题目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分析能力方面,部分教师在分析学生个体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方面能力不足,不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部分教师不能用恰当的方法分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收能力,不特别关注分析过程和教学目标等方面。
在信息化评价能力方面,大部分教师已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但是部分被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反思不够,没能充分利用电子设备或者网络记录教学活动细节进行评价和反思,对资源利用后不进行总结,通过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不足、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生信息的能力欠缺。
3.1.2 学校层面的制约因素
1)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资源配置投入问题。针对信息化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方面,问卷设计了“您对您学校信息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的满意程度”的相关问题。从参与调查的教师答案的数据来看,对本校信息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表示“非常满意”的有17人,占比为3.86%;表示“满意”的有135人,占比为30.68%;选择“一般”的有246人,占比为55.91%,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可见,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对学校信息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
图1 教师对学校信息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的满意程度
2)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此次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存在问题的调查,除了前述对第5个要素(信息化培养方式)的描述性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之外,问卷中还补充了问题“您认为当前信息化教学培训中存在哪些问题?”以了解教师对学校目前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态度,在对该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培训内容过于理论,不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师有355人,占比为80.68%;选择“培训时间短,效果不佳”的教师有262人,占比为59.55%;选择“教师培训意愿不强,参与度不高”的教师有230人,占比为52.27%;选择“培训管理不到位”的教师有137人,占比为31.14%,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选项中除了“教师培训意愿不强,参与度不高”这个问题仍旧属于教师个人层面的以外,其他几个问题则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培训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2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2.1 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提升策略
1)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还存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不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完善、信息化教学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欠缺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对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学习。笔者建议高职院校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有层次的系统学习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具体操作建议如下:首先,学习国家和云南省出台的相关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把握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找出自身不足并明确提升方向;其次,通过自学信息化教学的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大学慕课、云课堂等平台等,多读多看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案例。
2)高职教师应主动参与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反复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反思其效果,并落实到各类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中,方能不断积累经验并逐渐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实践,不断尝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步积累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同时,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要素,结合实践反复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修正并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应通过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科研项目,进行开发与研究,从开发者的角度审视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的同时,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持续提升提供科学的指导——通过科研实践反哺教学实践,不断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评价能力。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类资源库建设工作,快速提升课程的宏观设计能力,了解各种教学内容规划、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掌握各类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而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通过不断实践,教师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信息化教学比赛,通过比赛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同时向同行学习观摩。
3.2.2 高职院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1)加强高职院校软硬件资源建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备、软件应用和网络资源支持。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普遍对本校的信息化资源配置感到不满,有的高职院校甚至都未能实现校园网的全面覆盖,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保障无疑影响巨大。所以,云南省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教学需要配备教师和学生相关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各学科、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相应的数字化教材、教学视频、教学资源库等,以支持信息化教学。学校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软件,挖掘各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等,培训支持各学院教师参与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资源库。有效夯实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创造必要的条件。
2)高职院校应优化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从问卷调查结果看,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培训内容过于理论,不切合教学实际,教师往往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实际整合能力;二是绝大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组织的培训时间短,效果不佳。综合上述问题,高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①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应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教学实用性。培训将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教师观摩学习的机会,从实际应用困境出发,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培训方式更能激发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②完善管理机制,开展持续性培训。由于信息化教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很多策略和手段都在持续更新,很多教师仅参加一次培训是很难掌握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的。针对问卷反映的培训时间短的问题,高校层面应从制度层面制定管理办法,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设立机构,从制度上落实培训计划,建立长效机制,让教师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成为可能。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如今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为配合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结合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教育教学要素出现了新变化,并形成教育教学环节新态势,云南省高职教师需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满足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以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为例开展调查,深入分析了构成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5个维度——信息化基本素养能力、信息化设计能力、信息化分析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和信息化培养方式,对云南省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描述性分析,找出各维度的能力具体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其他问题的描述性分析,笔者发现制约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于教师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指出当前云南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存在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方面的不足、高职院校对信息化资源配置投入的不足以及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据此从学校、教师2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研究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进一步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细分研究,进而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