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可及、可见:ChatGPT赋能下的无障碍视听传播前景展望

2023-06-01 18:19张爱军杨程曦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障碍信息

张爱军,杨程曦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不断革新发展的技术使人所处媒介环境的不确定增速,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的视障人群为1233 万人,听障人群为2004 万人,分别占全中国残疾人口的14.86%和24.16%①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公布[J].社会保障研究,2007(2):165.。因此,针对视听受损人群的无障碍视听传播研究在数字化生存到来之际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智能的发展承载着人类对技术赋能的期待,2022年末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因其强大的文本理解和生成能力引发大规模讨论,而基于此模型衍生的插件功能ChatGPT Plugins可以接入并赋能应用层,进一步开启生态变革并加速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时代的到来,为无障碍视听传播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保障。

一、文献综述

(一)可供性与可见性

可供性既指环境,也指动物②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classic edition[M]. Hove,East Sussex:Psychology Press,2015:119.,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其可能性与动物的生活形式相辅相成,既为动物提供了某种可能,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某些行动。此概念首创自认知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他主张用可供性理论来解释生命体感知环境并与之发生关联的基本方式,①张昱辰,王智丽.超越社会建构论:STS与媒介研究的“交光互影”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J].新闻大学,2022(7):88.更强调动物与人的连续性而非差异性。Donald Norman在1988年将可供性概念从生态心理学领域引入设计心理学中,用以探索个体感知与人造物设计间的关系,其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产品设计的有效性,②张志安,黄桔琳.传播学视角下互联网平台可供性研究及启示[J].新闻与写作,2020(10):88.并愈发重视与强调人如何感知可供性。2017年,学者潘忠党将可供性概念引入中国,提出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以及移动可供性这三个维度以及十三项可供力用以具体的评价及估量媒体新旧程度。③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2 -19.

可供性概念因其跨学科的复杂脉络引发学术界的后续争论。吉布森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特维(M.T. Turvey)扩展了可供性的概念内涵,将其解释为“环境的属性或环境的倾向属性”。④彭兰.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可供性的变化及其影响[J].现代出版,2022(6):60 -61.哈瑞·赫夫特(Harry Heft)和托马斯·斯托夫壬根(Thomas Stoffregen)等则认为可供性指的是整体的情境特征,动物-环境系统比环境属性引发可供性的概率更大,里德(Edward S. Reed)把“可供”定义为“环境资源”,是动物和环境间的互惠信息,动物探索物体的可供性对于动物而言是与进化相关的自然选择。⑤罗玲玲,王磊.可供性概念辨析[J].哲学分析,2017(4):124.“可供性”既可以是特定客体所提供的可能性,也可以是特定客体能够提供某些功能的特质,而“示能”一词的翻译更注重具身性、物质性与主客体对称性,⑥孙凝翔,韩松.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J].国际新闻界,2020(9):130 -133.体现了技术强度和物的能动性。

当前,可供性研究的路径大致分为两大方向。一种是沿着潘忠党教授提出的评估体系进行分析。在新媒体的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的基础上,有学者关注技术所扮演的生态性角色,从场景、感知、认知和社交四方面分析数字文化的出海路径及对外传播生态;⑦周翔,洪星月.可供性视角下我国数字文化出海路径之新可能[J].中国编辑,2022(12):15 -20.物质可供性、感知可供性、关系可供性三大层面可成为当下新型主流媒体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⑧吕婷,俞逆思,陈昌凤.可供性视角下新型主流媒体技术融合的生态发展路径转向[J].中国出版,2022(13):5 -12.在安德鲁·理查德·施洛克提出的传播可供性框架下,可从便携性、可获取性、可定位性、多媒体性四个角度诠释并分析移动媒介。⑨景义新.移动媒介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传播可供性视角的理论诠释——对安德鲁·理查德·施洛克的研究评介及商榷[J].当代传播,2020(6):82 -84.出版人工智能具有生产可供性、链接可供性以及行动可供性⑩黄莹.可供性视角下出版人工智能:多重角色与平台架构[J].编辑之友,2022(6):21 -25.等。

另一种是按照可供性的重要理路即“可见性”展开研究。“新社会能见度”“社会能见度”,又称“可见性”,指能否被他人看见、能否获得他人的注意力以及获得的注意力是否达到一定规模,若某一对象符合这三个条件,即可被视为拥有“社会能见度”。⑪郭小平,潘陈青.智能传播的“新社会能见度”控制:要素、机制及其风险[J].现代传播,2021(9):1 -6.“可见性毫无疑问是可供性最终的呈现方式”⑫胡翼青,王沐之.作为媒介性的可见性:对可见性问题的本体论探讨[J].新闻记者,2022(4):18.,“被看到”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媒介赋权。可见性和媒介赋权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群体的互联网展演中,社会化媒介平台的生产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分别为女性“可见性”提供展现内容和展现机制⑬曾丽红,叶丹盈,李萍.社会化媒介赋权语境下女性“能动”的“可见性”——兼对B站美妆视频社区的“可供性”考察[J].新闻记者,2021(9):86 -96.,农民工在城市化发展中借助新媒体的进行信息、关系与行动赋权⑭宋颖慧,管成云.新媒体赋权与农民工城市化发展的个案研究[J].新闻大学,2020(4):66 -83.。互联网平台中“可见性”也可被具体化为其他用户的“转、赞、评”等数据凝视,①陆晔,赖楚谣.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以抖音为个案[J].国际新闻界,2020(6):23 -39.网络文学生产者则借助数据将可见性转化为收益。②蒋晓丽,杨钊.“可见即收益”:网络文学平台化生产的可见性研究[J].编辑之友,2023(2):46 -52.

(二)无障碍视听传播

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传播障碍,这些障碍包括信息环境、技术和生理等方面,可能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遭遇变形或丢失,无障碍传播理念基于此被提出。无障碍传播(free -barrier communication)是指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信息可以不受阻碍地到达传播对象,并被传播对象准确无误接收到的一种信息传播状态③李东晓.听见看见:影视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社会的多元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使得广义的无障碍传播难以企及。狭义上的无障碍传播专指有关残障者信息传播的障碍问题④李东晓.无障碍传播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以电视媒体之于视听障碍者的传播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2013(3):168.,随着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政策的推行,残障人士获取了更多“远程兼职”的就业机会⑤章玉萍.“随浪逐流”:残障人的媒介生活与数字化生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7):31 -34.,但在当前强调视力与听觉的新媒介环境下,视听障碍人群的具身性残损进一步加剧了其技术接入与信息获取的难度,通过技术手段使视力或听力障碍者能够平等地接触和利用各种信息和服务的无障碍视听传播成为更具针对性的研究视角。

技术的应用为无障碍视听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先于动物存在的环境相对稳定,而人与技术互为主体⑥胡翼青,马新瑶.作为媒介性的可供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的考察[J].新闻记者,2022(1):72.,技术可供性是无障碍视听传播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只有技术上可行,才能够为视力和听力障碍者提供无障碍的视听体验。从技术供给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为视听障碍者提供了多种无障碍传播技术,其中包括字幕、手语翻译和口述影像,字幕和手语为听障者提供了无障碍的传达方式,而口述影像则主要面向视障者⑦李东晓.我国电视媒体的无障碍发展现状、问题兼及建议[J].现代传播,2013(5):7.,光明影院等无障碍电影实践也为盲人群体享受艺术繁荣构筑起“文化盲道”⑧高晓虹,陈欣钢.光明影院:无障碍视听传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编辑,2019(3):5.,语音识别技术也可将文字转换为语音,并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输出,使视力障碍者能够听到文字内容。

技术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信息的可及性。残疾作为个人情况和结构性劣势交互作用的现象具有关联特征,在信息经济的趋势中,数字媒体和信息通信技术(ICTs)已成为公共政策的中心舞台。⑨SOURBATI M. Disabling communications?A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on media access,social inclusion and communication policy[J]. Media,Culture & Society,2012,34(5):571 -573.大流行背景下视听障碍者的健康风险沟通存在问题,聋哑人及盲人面临不适配的信息媒介以及数字设备短缺,需要准确、及时和可访问的信息以适应隔离生活时可能遇到挑战和风险。⑩DAI R,HU L. Inclusive communications in COVID -19:a virtual ethnographic study of disability support network in China[J].Disability & Society,2022,37(1):3.为了重建横亘于身心障碍群体与健常人之间的“巴别塔”,就必须突破“技术中心”视角的局限,研究时应考量影响传播活动的人、制度和文化等因素,⑪李东晓,熊梦琪.“可及”之后:新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与反思[J].浙江学刊,2017(6):199.也有学者从《马拉喀什条约》入手,分析理念和政策导向下的无障碍格式作品如何保障视障者的文化权益和信息公平。⑫邵慧.《马拉喀什条约》对我国无障碍出版实践的影响与启示[J].中国出版,2022(10):61 -66.当前的无障碍视听传播研究普遍集中在技术中心视角研究具体的实践案例,或是从政策理念入手分析如何更好地落实无障碍视听权利。在众多探讨数字化技术的理论视角中,可供性理论处于“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和“社会决定论”(social determinism)的中间视角,它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偏向,而是看到了技术对社会文化实践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它与行动者个体、结构、文化、社会条件的关联。①王海燕,范吉琛.数字新闻的时间可供性:一个研究框架的提出[J].国际新闻界,2021(9):116 -135.承上所述,将研究视角移至可供性与可见性,从技术供给延伸至媒介赋权,探讨ChatGPT赋能下的无障碍视听传播及其未来发展进路。

二、技术可供:ChatGPT多模态辅助弥合数字残疾沟的可能性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数字残疾沟”(digital disability divide)被用以描述残障人士与健全人在媒介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差距,②李东晓,熊梦琪.“可及”之后:新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与反思[J].浙江学刊,2017(6):200.从技术角度隐喻着信息环境对残障人士的区隔与排斥。媒介形态的变迁和新媒体技术的赋权为破解视听障碍人群信息传播和审美体验的难题带来曙光,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创新视听障碍群体的无障碍信息传受方式提供了新思路。依托ChatGPT 的智能化语言文本处理与生成能力,不仅可以打破原有的文字应用体系的壁垒,GPT -4 及其插件功能也助力于AIGC 突破单一文字形态,转而发展多模态技术,包括文字、图像、音视频等的识别与转换,这将为弥合数字残疾沟构建技术供给。

(一)多维视觉重构听觉支持机制

视听传播内容中的声音要素对听障人群而言存在缺失,配套字幕和手语能够相对实时地传递内容信息,利用触觉可以感知声音的节奏,视觉中的色彩变幻可以展现情感和情绪表达,二者整合之下能够传递出旋律与风格,技术可供下,依循人的认知重构系统框架能够更好地实现超越听觉障碍的认知模式与传播机制。③喻国明,傅海鑫.AI手语主播的技术可供性:代偿性机制下认知重构的发展版图——以听觉感知重构为例探知未来媒体的聚合式发展逻辑[J].教育传媒研究,2022(04):9.在听觉障碍人群借助媒介收看影像产品时,能够更好地为其提供声音所传递的信息尤为重要。

1.生产可供性下智能语音实时翻译应用

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语音与文字的跨模态转化,通过字幕呈现视频中的语音内容。媒体无障碍的子领域属于视听翻译的范畴,其中包括聋哑人和听力障碍者的字幕,④Romero-Fresco P. Accessing communication:The quality of live subtitles in the UK[J].Language & Communication,2016,100(49):56.除了电影电视剧的字幕覆盖率外,当前的视听传播环境中直播及短视频字幕的普及率不高,搭载类ChatGPT模型能以更低时延和错误率进行语音文字的转化。而在日常生活的交流对话中,语音转文字可以大大缩减听障人士的沟通成本,英国初创公司XRAI Glass就在AR眼镜中搭载ChatGPT的集成技术,为聋哑用户生产提供实时字幕的增强现实眼镜,将虚拟字幕叠加至现实场所,极大地拓宽了听障人群的沟通范围。此外,受手语翻译员短缺的限制,在重要的新闻播报中,听障人士只能根据画面内容和提示关键词获取有限信息。目前央视新闻手语视频报道中,AI手语主播占据画幅较以往电视画面比例有所提升,扮演着听障人士与媒体间信息连接的沟通中介,有效填补听力障碍所带来的认知缺失,为后续人工智能与新闻报道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鉴。借助类ChatGPT模型及其多模态辅助技术,手语虚拟主播可以借助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搭载手语翻译和自然动作引擎将手语实时演绎为带有表情动作、唇语的高可懂度手语表达,呈现精准连贯手语翻译效果。政府部门里基本的办理流程和重要信息以及飞机场、高铁站等公共交通站点播报可以考虑将AI手语主播应用于场景内,以便为听障群体提供公益播报服务,助力解决其在办理相关证件、手续以及移动通行中获取信息不便的问题。

2.认知可供性下听障群体情感智能交互

认知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涉及理性抽象思维和稳固性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人机传播的“在场感”最终被概念化为用户与技术传播主体之间的情感反应。①周翔,洪星月.可供性视角下我国数字文化出海路径之新可能[J].中国编辑,2022(12):18.听障人群由于无法通过声音感知语气和配乐等辅助情感表达的内容,单纯的手语与字幕难以传递完整的视频信息。人类对相似性的渴望影响了机器人和虚拟系统的设计,而拟人化的形式和行为有助于消除人与数字信息之间的障碍,丰富系统功能的解释,并创造人们对技术人工物的亲切感。②赵瑜,李孟倩.拟人化趋势下的虚拟主播实践与人机情感交互[J].现代传播,2023(1):110 -116.ChatGPT拥有对话情境理解和序列任务执行能力,当前ChatGPT对人类语言中的情感意涵捕捉能力大幅提高,可以根据输入内容进行判断并对接虚拟手语主播,使其在面部表情的动作能更贴近视频内容所展现的含义,无论是拟真度更高的虚拟主播还是ChatGPT更加类人化的文字内容生产,都使得听障人群能够更好接收信息并满足情感需求。通过将先进的语音识别、手势识别和情感识别技术融入虚拟主播生成系统中,可以更好地为听障人群创造包容和无障碍视听传播环境,从技术角度为听障群体融入社会并享受到尽可能完整的信息体验提供助力。

(二)助盲技术重塑视觉辅助机制

1.平台可供性下构建第一人称视角问答

盲人视觉问答任务是AI助盲的起点和核心研究方向之一,针对单一的语音识别转化等AI模型精度已有大幅提高,而视障群体在生活中主要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影像拍摄,并通过语音进行交互,综合识别并转换多元模态信息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及阻碍,而ChatGPT可以为构建第一人称视角问答模型提供技术支持。物理环境的复杂性会加大视觉识别难度,视觉问答会遇到噪声干扰的衍生问题,视障者在判断生活中物品用途或药品说明等涉及到的文字、图像、语音等多模态综合识别需求本身就种类庞杂,且盲人在使用手机进行拍照交互时,往往存在虚焦或主体偏移问题,缺失关键信息使得人工智能系统难以提取有效判别特征,导致人机交互失败,盲人缺失对外界的视觉感知也使得AI在识别物品信息的过程中,会因其语音指令的下达错误而难以进行图文配对。例如,在询问药品说明时,由于体积触感的相似而错问成另一种药品名称,此类语言噪音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模型难以提取关键信息而失效,而ChatGPT目前所依托的GPT-4 拥有更加强大的图像识别能力,借助插件和自监督模型可以自动修正图像角度,助力实现更高精度的问答模型,GPT -4 在Be My Eyes的项目中实现了翻译文字、解说健身房器械使用方式、识别衣物图案以及植物名称等任务,深度理解图示含义并进行语音输出,在跨模态信息传播中为视障群体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内容。平台可供性的基本特征在于可复制、可传情、可协调和可连接等,③陈智,陈昊.可供性视角下ChatGPT的赋能效用及其风险透视[J].情报杂志,2023(7):1 -9.随着语音识别、在线预约等新的技术模式和平台功能竞相涌现,无论是聚焦视障者的专有平台还是平台的无障碍化,以ChatGPT为底层逻辑的助盲技术可以重塑视觉辅助机制,使得视听传播的无障碍化程度更高。Openai公司的创始人Sam Altman表示,将汇集LLM(大语言模型),打造AI模型类的“应用商店”,此平台或将有效对接开发者和企业,未来可助推企业快速发掘并匹配合适的大型语言模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面向视障用户的软件迭代,并加速各类应用程序的无障碍化改造,例如Openai旗下的Whisper语音识别AI,能够识别、转录并翻译多种语言,与ChatGPT相结合将实现视障群体语音询问并生成语音回答的功能,在平台可供性下构建起盲人用户的第一人称视角问答系统。

2.感知可供性下触听辅助多元场景再现

当视障群体无法对外部环境进行有效视觉感知时,需要借助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来建构人体与外界的交互。在人的具身感知中,听觉性具身感知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不是类似照相机式的映射,而是身体和环境的互动建构,①吴瑶.具身性、物质性与互动性:有声阅读可供性实践的三重面向[J].编辑之友,2022(03):16.技术与感官的契合、技术对感官的延伸是推动媒体融合的重要维度,人与技术良性互动的连接生态须以用户感知为重要依据来设计技术要素的融合。②吕婷,俞逆思,陈昌凤.可供性视角下新型主流媒体技术融合的生态发展路径转向[J].中国出版,2022(13):9.技术的可供性,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依赖于使用这些技术的人,新媒体的技术可供性给用户提供了建构自我以及建构与他人、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方式,③彭兰.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可供性的变化及其影响[J].现代出版,2022(6):71.但对于视障群体而言,互联网中的截屏传播与表情包内涵难以传达,虽然享有接入权利却难以真正参与公共话题讨论,也被迫与个性化内容分发下的信息断连,表情包等娱乐文化生态构建本就有其圈层区隔性,不利于视障人士了解与讨论。ChatGPT拥有很强的图片识别能力,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图中的主体以及其所包含的隐含内容,这使得视障群体在使用社交软件时可以听到表情包,有利于其了解当前界面的内容呈现,并更好地参与网络内容讨论。除了听觉辅助外,触觉也是盲人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感知。早期的收音机按钮和手机按键等可以辅助视障群体通过位置和按键手感来记忆其功能,当触摸屏被智能手机等设备大面积应用后,冰冷光滑的玻璃面板成为阻隔盲人准确使用的新障碍,利用屏幕震动、触觉鼠标等可以辅助盲人用户更好地进行智能交互。触觉学在虚拟现实和机器人的文献中大多被定义为人或机器人与现实、远程或模拟环境间的一种真实或仿真的接触,④梁德阔.无中介性:触觉媒体的功能、研究及实践[J].现代传播,2022(1):138.ChatGPT更多地是为触觉、听觉辅助多元场景再现提供技术可能性,借助可穿戴的AR 眼镜,ChatGPT对输入图像的识别能力能够很好的转化为语音提示,帮助盲人群体更安全地走出家门,并实现及时的出行信息辅助。AI助盲系统不仅仅能解答盲人当下的疑惑,还应具备智能意图推理与智能信息呈现能力,智能意图推理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让机器不断学习视障人群的语言和行为习惯,来推断其想要表达的交互意图,ChatGPT不同于先前人机交流中单个对话的生成方式,其可以进行同一主题下的连续对话,并根据用户个人反馈内容进行学习调试,这有助于视障群体用更为聚焦的系统来管理和搭建个人的应用平台。

三、传播可及:无障碍视听下的技术赋权与数字平权

伴随传播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为视听符号的互换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人们期待横亘在无障碍传播前的种种困扰能够于技术“可及”后一通百通,然而技术“可及”并不意味着传播通畅。视听障碍人群所拥有的媒介设备和信息技术学习并不直接指向技术赋权,虽然从技术壁垒来看,信息通信技术对残障者的排斥并非刻意,但在一个以健常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信息环境中,残障者的媒体接触和信息使用权益在客观上被剥夺了。无障碍传播的核心是无障碍权,无障碍传播的过程是权利方行使权利和义务方履行与之匹配义务的动态过程,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使障碍人群可以跨越障碍的赋能,它同时也是一种赋权,使其对外表达消除障碍的诉求。⑤王朝阳,尹琳鑫.“权利场”:人工智能时代无障碍传播的能动和重构[J].传播创新研究,2022(2):122.当技术的发展实现可供之后,如何真正地做到传播可及还需要制度法规和文化环境等多重作用共同助力。

(一)数字政府建设助力信息脱贫

视听障碍人群不仅在信息资源占有中贫困,在技术发展下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上也十分匮乏。与视听障碍群体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内容往往因其具身性残损而导致关键信息获取困难,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人员机构建设等缓解其信息困境之外,ChatGPT +数字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更便捷的内容获取渠道。据2020 下半年的《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统计,就平台友善性而言,仅有约百分之二十九的平台可与其他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进行链接,提供无障碍浏览模式、语言翻译等包容性功能的平台仅百分之二十二①冉连,张曦,张海霞.政府数据开放中的公众参与行为:生成机理与促进策略[J].现代情报,2022(2):148.,在未来ChatGPT +数字政府的建设中,应加强与相关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联结能力,主动降低视听障碍人群获取重要信息时花费的时间成本,ChatGPT +数字政府除了可以更好地建设无障碍传播环境,其强大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也可以在跨模态辅助技术之下更好地服务于视听障碍人群的意见反馈和问题咨询,强化平台根据具体问题提供精准互动反馈与良好用户体验的服务功能。信息分化的实质在于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可行信息能力”的差异。②陶建杰,林晶珂,尹子伊.信息穷人还是信息富人: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村居民信息分化及政府支持的效应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2):79 -83.信息接触和信息获取都是个体的重要信息行为,通过技术赋权,用户的“能动性”可以转化为其在社区内互动的“社会资本”,从而不断激励弱势群体持续地从“他助”的被动状态转变为“自助”的积极作为。③《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课题组.2022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3(1):29.在疫情快速蔓延等危机时期,弱势群体面临更高风险,由于目标信息可及性不足,视听障碍群体难以及时获得最新的卫生信息并向外界寻求帮助,技术赋能下的数字政府应建立更精准的推送和交互机制,使得视听障碍人士有向外发声的渠道,并能够获得有时效性的防疫信息和扶助。

(二)优化应用产品内容弥合残疾沟

传播新科技的生产与应用并不抱着区隔视听障碍人群的目的,甚至很多技术包括有声阅读等是为了视障群体而发明,但是现实结果却是快速发展的科技愈发高速的将其排除在外。可供性指定可能的活动范围,但如果可供性对用户不可见,则几乎没有用处,设计师的艺术是确保所需的相关动作易于感知,④Norman D A. Affordance,conventions,and design[J].Interactions,1999,6(3):38 -43.在技术可及之后,应用产品的内容优化与障碍用户的使用体验成为视听无障碍传播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的口述电影在线下多地的持续实验或可成为开端,线上线下相联结,把更多、更好的无障碍媒介产品纳入互联网,让视听障碍群体既能实地参与艺术体验,也能在社交媒体中开启自己的云端之行,让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填平残疾人“知识沟”的作用。无障碍视听传播服务也会成为平台或品牌流量新的增长点。例如,在2021年11月16日的英雄联盟S11 赛事期间,哔哩哔哩开启了电竞赛事历史上首个无障碍直播间,对于听障游戏爱好者和关心赛事者来说,他们可以用AI语音识别字幕来快速获取即时信息,此外,在赛事播报和赛后采访环节,该直播间还特别增加了手语翻译服务,吸引了近600 万人观看。天猫2021年双11 公开数据,每天约有30 万视障用户用耳朵听的方式进行购物,2021年国际盲人节,飘柔发布国内首支添加了口述解说(服务视障人群)和听障字幕(服务听障人群)的无障碍版广告,建立了更具人文关怀的品牌形象。微信在对聋人用户进行调研后发现,他们担心自己误将手机音量调至过高并且无从得知内容在公放,因此微信针对聋人群体推出“安静模式”,该模式开启后微信的消息通知、视频号内容、音视频通话等功能都将保持静音,这有效保护了听障群体在使用手机微信功能中的内容隐私,优化了使用感受。

(三)法律法规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

信息无障碍的建设速度是和政策法律的参与程度紧密相关的。中国的科技企业对于产品进行无障碍适用的改造更多处于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目前比较明确的法律条例基本集中在环境无障碍与服务无障碍角度。因成本、前期开发没有考虑无障碍兼容等原因,很多软件只能进行有限的无障碍改造,当前,残障人士的无障碍权利应从现实的物理空间扩展至线上的信息空间,除了完善公共建筑及市政工程等无障碍设施外,媒介生产者也肩负着无障碍传播信息技术研究普及的责任,旨在让更多的视听障碍用户共享信息技术成果。《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残疾人权益部分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其中包括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支持研发生产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并探索传统无障碍设施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通过法律法规的引导,无障碍传播的信息平权理念能够更好地落地执行,无论个体差异亦或是视听障碍,都应有权利以其自身所熟悉和适应的方式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传播可及强调信息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和适应个体需求的方式呈现,进而鼓励各群体积极参与信息生产与互动,以确保多元化声音的充分表达与传播。除了继续加强视听传播应用中的无障碍化改造,也需要强调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隐私被作为消极且具有防御性的权利,指向其不能公开,而个人信息无论是否公开都强调不能采集、处理和使用,具有更积极的支配性。①雷丽莉.脸上的权利:作为“非隐私个人敏感信息”的面部图像[J].国际新闻界,2022(2):160 -161.用隐私置换便捷服务会将公民最为隐秘的私人空间暴露于公共视野,②吴颖.位置的保护隐私的合理期待与位置规范体系[J].现代传播,2022(4):32.健全人士在使用网络服务时其位置信息等隐私尚且难以保全,而视听障碍人群更多的是借助语音或者视频功能进行转化,个人生活场景以及身体数据的隐私被暴露的风险更大,当隐私成为享受技术赋能所必须让渡的部分信息,法律应该成为保护其数据仅在服务提供范围内使用的保障。

四、权力可见:无障碍视听传播未来发展的三种转向

“可见性”讨论个体是否能被他人看见,能否获得他人注意力的权利问题。③秦朝森,梁淑莹.多棱角的可见城市青年流动群体的短视频生产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21(5):86.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赋权”被认为是个体逐渐获取对自身生活和民主参与的控制权的过程,赋权理论所指向的主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弱势”是一种相对的能力与资源匮乏状况,具体体现在难以有效参与社会交换、获取自我发展所需资源的能力,以及无法充分表达个人诉求和追求自身利益能力的缺乏等,④蒋俏蕾,刘入豪,邱乾.技术赋权下老年人媒介生活的新特征——以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3):6.视听障碍人群可能因个人的信息获取与表达障碍而难以参与互联网的话题讨论进而陷入社交失落中。赋权的过程至少由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帮助个人获得包括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机会、解决结构和制度上的歧视、实现个人平等决策的能力以及参与并获得认可的个人决策五个层面组成。⑤熊慧,李海燕.权威延展与“益能式”反馈:随迁老人智能手机赋权的家庭语境及其实现[J].新闻大学,2022(8):19.无障碍视听传播未来的发展进路主要是在智能时代进一步使视听障碍人群的权力可见。

(一)从微观知觉到宏观知觉

唐·伊德将感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包括微观知觉与宏观知觉,前者是指在实际的看、听、触摸等意向活动中认识到的感知,后者是指通过技术扩展的人类感知。⑥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86.在需要动用感官参与信息传播的活动中,视听障碍的受众缺少了观看或收听的微观知觉体验,而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辅助技术可以更加高效精准的将视听内容转化为其他形式,包括文字描述、图像表达或触觉反馈等,方便障碍人群使用非残损感官进行实际感知,从而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接收和理解信息并更好地参与到视听传播中去。未来AIGC 的普及深化将会革命性地赋能无障碍视听传播转向宏观知觉的扩展,实时更新互联网信息的类ChatGPT模型,将不仅能够提供必要讯息以打破视听障碍人群接收重要政策的滞后性,而且能够更为准确的识别网络迷因的真实含义,并生成超出个体认知经验的事物,技术加持之下视听障碍人群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迅速增加,而且可以通过跨模态技术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参与对话,内容创作门槛不似从前那般难以跨越,视听障碍人群可以借助AIGC进行个体的诉求表达和想法实现,进一步深化宏观知觉并增强传播权力的可及性。

(二)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

关注小群体实际上是关注更多的人,就听力障碍而言,噪音、药物、压力、病毒感染、年龄增长等都会导致听力损伤,青光眼、黄斑病变、糖尿病眼部并发症、高度近视并发症等也会导致视力障碍。此外,“非障碍人群”可能也会遇到情境性障碍和临时性障碍,比如突如其来的伤病,在伤病期间,部分功能的受损,使其临时成为“障碍人群”,而广义的无障碍传播也包括着其他数字鸿沟之下的受众。对于视听传播障碍在不同群体中的研究可以增加对传播复杂性的理解,从而拓展传播理论的广度。残障人群并不仅仅被定义为残障这一身份,他们还同时具有性别、地域、年龄和社会阶层等多重身份。当技术可供、传播可及之后,权力是否真正可见仍需进一步发展。当前的物体识别系统主要是在西方和中产阶级的背景下进行设计开发的,在贫穷或非西方环境中更普遍存在的常见家庭物体难以识别,这将导致视障群体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环境判断和物体识别时出错率更高,而GPT -4 在测试的26 种语言中,英文准确率以85.5%位列第一,而非英语母语者在使用过程中语言生成失误率会增加,这将导致已经在社会和残疾人群体中被边缘化的人在接入新技术中受到进一步的伤害。此外,很多当前普遍应用的技术最初也是专为特殊的视听障碍人群所设计,影视剧集中的字幕以及耳朵经济下的有声书等都得到了更普遍的使用。未来无障碍视听传播的发展方向可从特殊主义转向普遍主义,在聚焦具身性残损之外,进行多重身份的交叉考量以更好地研究权力可见性。

(三)从被技术重塑到重塑技术

人与技术的复杂耦合性在不断使用与交互中得以重塑。在国际上,信息和媒介获取方面的结构性不平等模式因福利供给改革、公共服务数字化交付以及经济信息化趋势而变得更加复杂,这导致了新的障碍和社会排斥。①Sourbati M. Disabling communications A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on media access,social inclusion and communication policy[J]. Media,Culture & Society,2012,34(5):580 -587.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以满足多数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受到自身具身性残损影响的视听障碍者在接入新媒介技术前需要历经多次筛选与尝试,由于当前各软件的无障碍功能实现性较差,且软件更新迭代后仍存有功能性差异,视听障碍用户始终要付出更大的数字生活成本,在发展的技术之下被一次次重塑。除了基础的用户体验测试和反馈机制,科技公司也提供了相应的无障碍体验与开发,谷歌包括ATF可以在App开发初期针对标签缺失、交互目标大小以及对比度进行标准化的检测,有标签可以使得自动读屏系统帮助视障人群进行有效地朗读以保证更多数人的无障碍使用,控件的可交互区域在安卓系统下需要至少48X48dp,否则会造成交互障碍,大字底和小字底的前后对比度也有最低的比例要求。华为的tech4all部门也专门负责数字包容工作,即通过技术、产品等层面的改进,让视障和听障人士等更多人群享受到数字化技术。除了科技公司的主动无障碍化,民间NGO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用户重塑技术,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致力于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他们有很多视障工程师,其工作流程包括互联网企业发布委托、无障碍程度测评、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开发流程完善。人工智能会成为未来的燃料,用户需要让自己成为这些系统的“干预者”。②何塞·范·迪克,孙少晶,陶禹舟.平台化逻辑与平台社会——对话前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主席何塞·范·迪克[J].国际新闻界,2021(9):56.在现有情况下,非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具有歧视性,引入AI存在简单地延续和复制这些缺陷的风险,但ChatGPT提供了新的曙光,人与机器不再必须用机器语言才能沟通,而是可以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指令转译甚至下达,更多的普通视听障碍群体可以用更熟悉的方式提出诉求。技术在使用中可以被人所“塑造”,人是应用软件的使用者,而应用软件是人机交互的接口,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人·应用软件”的新技术环境,其可供性远远大于单向度的人使用应用软件,①马中红,胡良益.数据基础设施:作为纵深维度的隐蔽可供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8):19 -21.用户需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设计平台时就将其置于其中。

结语

ChatGPT的横空出世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技术活力,无障碍视听传播也因此拥有了更大的技术助力,但技术可供之外,如何促使无障碍视听传播真正可及,视听障碍群体在当下媒体环境下的权力可见,都是需要持续关注和探讨的内容。当前针对无障碍视听传播的研究普遍集中在群体现象与分析中,而视听障碍人群除去此标签外依然拥有性别、地区、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等特征,从交叉视角分析视听障碍人群的未来技术使用与视听传播或可成为未来研究方向。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适应技术的过程,ICT正在创造一个新环境,这个过程如果不受到警惕的监督和指导,将有可能产生新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形式,同时加剧旧的歧视形式。因此,从ChatGPT等自然语言模型出发,探讨无障碍视听传播的技术可供性之外,需要关注数字平权下的传播可及性,无障碍视听传播未来发展的三种转向也指向了权力可见性。

猜你喜欢
障碍信息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订阅信息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