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梅|浙江省桐乡六中教育集团振东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整本书阅读”,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从而提高整体认知能力。名著阅读教学是落实整本书阅读任务的重要途径,其作业设计则是检验整本书阅读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名著阅读作业仍存在内容以试题居多、形式以测评为主、过程缺乏连续性等弊端。因此,设计出让学生能高效完成的名著阅读作业,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亟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陈筱卿译)为例,从目标、样态、支架三个维度,对名著阅读作业设计进行探讨。
在设计名著阅读作业前,教师应围绕《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统编教材中的方向定位、学生多元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等方面设定作业目标,引领作业过程,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初中阶段共有12 部必读名著,涉及不同的文本类型,对应不同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紧扣《课程标准》来设计对应的作业。如《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教师可围绕小说的文体特征,体现小说的三要素,并基于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设置扣人心弦、适宜快速阅读的特征,设计作业目标。
统编教材编排了“名著导读”板块,由“名家评论”“名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精彩选篇”“自主阅读推荐”六个栏目构成。栏目设置详细,指导性强。如:“读书方法指导”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方法与策略指导,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专题探究”引导学生注重挖掘名著的价值,提出思考方向。它们在《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中的具体情况如下:“读书方法指导”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技巧,尽快把握全书内容;“专题探究”设置“写航海日记”“介绍尼摩船长”“绘制潜水艇简易图”三个专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应基于以上教材定位,设计作业目标。
由于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是多元的,他们对统编教材选定的12部必读名著的兴趣也各不相同。具有视觉空间智能优势的学生能把所感觉到的空间位置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对神魔小说《西游记》师徒取经路线图的绘制兴致盎然;具有自然认知智能优势的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他们对科普作品《昆虫记》所描述的形形色色的昆虫世界十分着迷;具有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具备用言语思维来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他们对外国小说《简·爱》语言特点的品读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名著阅读作业时,要有意识地考虑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能够证明自己学习结果的方法和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笔者将《海底两万里》的作业目标设计如下。
1.细读小说,借助前言和目录,以多种形式梳理“我”的航海路线。
2.速读“‘鹦鹉螺’号”相关章节,绘制潜水艇简易图,感受奇特的幻想元素和科学元素。
3.赏读描写“海底世界”和“重要险情”的相关章节,撰写航海日记,感受海底世界的美丽、惊险。
4.跳读相关章节,整体把握尼摩船长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解析增加作品神秘色彩的方法,体会悬念设置的作用。
5.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主题并谈谈作品的现实意义。
目标1指向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目标2 关注小说的独特价值之一,即科幻性;目标3关注小说细腻的描写,指向文学性;目标4指向对小说灵魂人物尼摩船长的辩证分析,并关注小说的另一艺术魅力——悬念的设置;目标5 指向作品的多元主题和现实意义。五个作业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紧扣“这一本”的文本特质,综合运用快速阅读、精读批注等阅读方法,初步掌握“这一类”作品的阅读策略。
作业类型会影响学生的作业兴趣,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效果。多元化的作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主动参与、实践体验中提升作业质量。
情境类作业着眼于作业目标,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核心任务和子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情境是驱动作业任务的外壳,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名著作业,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基于上述作业目标,笔者在《海底两万里》阅读初期,创设了“赴一场海蓝之旅”的任务情境。
核心任务:《海底两万里》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和两位伙伴随“‘鹦鹉螺’号”船长尼摩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读完作品,请制作“海底两万里”旅行手账,记录见闻和感受,让我们一起赴一场海蓝之旅吧!
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阅读相关书籍,细化核心任务,明确制作旅行手账的步骤、素材、工具等,打通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将核心任务拆解为四个子任务:规划出行路线;绘制潜艇简易图;撰写航海日记;设计封面并制作。四个子任务贯穿作业全程,推动学生在任务中提升名著阅读能力。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一:有的在语言智能方面有优势,主要采用文字表述;有的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有优势,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高,会用色彩、图示等形式呈现;有的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有优势,往往会根据地图比例尺绘制世界地图、标识经纬度等。教师要允许学生选择其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各尽其才、发挥个性优势,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展示,最大化地呈现学习的效果,发挥作业的价值。
《如何阅读一本书》将“主题阅读”视为最高层次的阅读,认为“主题阅读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1]。主题类阅读作业即围绕某一主题,将学生碎片化的阅读联结起来,建立关联,如不同书目之间的关联,书中内容和学生生活体验、所处世界之间的关联等。在设计《海底两万里》阅读作业时,笔者围绕主题词“精神家园”将其与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必读名著《朝花夕拾》、七年级下册必读名著《骆驼祥子》进行关联,设计如下任务。
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家园”,鲁镇是鲁迅的“精神家园”,洋车是祥子的“精神家园”,大海是尼摩船长的“精神家园”。请你结合三部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探究“精神家园”的内涵。
该作业设计关联不同书目,关注思维的交互,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知文本特定的结构与意义,在关联中发现问题、寻求新知。
组合类作业一般综合“知识”和“操作”两个层面进行组合,它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持之以恒的意志力等的培养有综合推动作用。教师应根据作业的目标定位设计组合类作业,帮助学生在持续一段时间的作业过程中实现学业进阶。如在设计《海底两万里》阅读作业时,笔者围绕“‘鹦鹉螺’号”设计组合类作业,具体如下。
1.用五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第十三章《几组数字》,筛选相关信息,完成“潜水艇名称、船体形状、长度、最大宽度、面积、体积、排水量、船体总重量、造价、总价值、流线型设计原理、下潜方式、机械原动力、电能来源、行进照明、部件来源”信息填空。
2.阅读第一部分第十一章《“鹦鹉螺”号》、十二章《一切都用电》,圈画相关信息,发挥想象,绘制“‘鹦鹉螺’号”的简易图。
要求:(1)描绘潜水艇的整体外形、主要部位等;(2)标记潜水艇各个舱室的特点、功能、布局等;(3)可以设计平面图、剖面图等,多角度呈现。
3.请你写一篇关于“‘鹦鹉螺’号”潜水艇的导游词,注意交代清楚解说的对象和特点,采取合理的空间顺序,并比较“‘鹦鹉螺’号”和现代潜水艇的区别,体会作品的超前性和科学性。
以上作业是“填空类—动手操作类—写作类”的组合,它从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入手,在绘制“‘鹦鹉螺’号”简易图的基础上介入导游词的写作,直至把握作品最重要的艺术价值之一,即科学性与想象力的完美结合。三个作业由易到难、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逐步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
支架式教学,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名著阅读作业提供适当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步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问题,最终成长为一个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独立学习者。
学习支架按功能可分为概念支架、程序支架、策略支架、元认知支架四类。其中,概念支架的功能是明确是什么、有什么用,能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整体把握尼摩船长的人物形象时,笔者设计作业:“请围绕辩题‘尼摩船长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复仇者,还是一个善良正义的海洋守护者’论辩。”论辩过程中,鉴于有的学生对“尼摩船长”的形象认识不够精准,笔者提供了如下概念支架。
扁平人物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之“仁”、曹操之“奸”、诸葛亮之“智”等。
圆形人物则性格复杂、丰满,具有立体感,人物性格会随着情节的发展、时间的流动发生变化。如《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经历三起三落后由积极向上走向自甘堕落。
以上概念支架的引入,帮助学生明确了“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定义,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领域,增强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学习支架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范例、图表、指南等。其中,范例支架是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示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取范例的构造形式,举一反三地习得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范例支架的指导下,还能将构造形式迁移运用到其他场景中。例如,在布置作业“为‘海底两万里’旅行手账制作腰封”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如下范例。
追随“‘鹦鹉螺’号”,徜徉海底世界;复杂人物形象,反对殖民压迫……你想了解这个神秘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该支架引导学生仿照示例为旅行手账写腰封,使学生的思考有了方向,并可由此迁移到其他角度的写作。由此可见,范例支架的提供,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进而激发其做名著阅读作业的兴趣和热情。
运用评价量表即根据希望出现的行为目标来设计相应要素,然后以这些要素作为衡量标尺,用来对某些活动进行效率评估,以此来监控和反馈活动的效果[2]。在名著阅读作业中嵌入评价量表,对于及时提供反馈评价、助力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设公平的评价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可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层面细致化两方面设计评价量表,学生则围绕量表诊断、评价作业的完成情况,以促进自我的反思和改进。如在布置“‘海底两万里’旅行手账的封面如何设计”这一作业后,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拟定了评价量表(详见表1)。
表1 “海底两万里”旅行手账封面设计评价量表
学生先进行自评,围绕“语言表达”和“画面色彩”两个评价层面,对照内容、形式、线条、构图等具体要求,给自己打分。然后,进行生生互评,学生在比较中寻找差距。最后,教师综合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启发学生思考。由此,学生在倾听各方观点的过程中,能更多维、更全面、更客观地对作业目标是否达成进行综合性的评判,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综上,设计名著阅读作业时,着眼于目标导向、样态多元、支架搭建三个方面,可使以作业促进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这一愿景成为可能。当然,名著阅读作业设计还需考虑时间、难度、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要不断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强化作业的育人功能,培育学生名著阅读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