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文化场景·理解文化内涵·践行文化行为
——文化意识培养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2023-06-01 02:50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桂林语篇跨文化

周 薇|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李 倩|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1]。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语篇承载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传递着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理应成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遗憾的是,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阅读碎片化、浅层化、表面化。笔者认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既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有助于改变碎片化、浅层化、表面化的阅读教学窘境,帮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实现核心素养融合互动、协同发展。下面以作者之一李倩老师执教的一堂课[教学内容为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译林版教材”)九年级下册Unit 1 Asia 中的Reading 板块阅读语篇“Two cities in China”]为例,对文化意识培养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路径作一探讨。

“Two cities in China”所属单元的主题为Asia,该主题是译林版教材九年级下册模块一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的组成部分,属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范畴下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自然生态”主题群。语篇体裁是说明文,讲述了作者Millie向交换生介绍北京和桂林两座城市的文化景观、风景名胜。语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北京的故宫、天安门广场、颐和园和长城,字里行间彰显了北京所蕴含的悠久文化底蕴;第二部分介绍了桂林的山、芦笛岩和漓江,带领读者走进桂林四绝——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通过对语篇的学习,学生能够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北京和桂林两座城市的风景名胜和渊远历史文化,加深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读前创设情境,呈现文化场景

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应用需要情境的支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文化现象比较感兴趣。读前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英文歌曲、观看短片视频、阅读标题插图等形式创设显性情境,帮助学生激活背景知识,预测文化主题,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真实的师生交流创设隐性情境,确立好文化主线,在关联的文化场景呈现中突显阅读活动的整体性。

(一)读标题看插图,预测文化主题

标题和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内容。本节课的阅读语篇配有四幅插图,分别呈现的是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桂林的漓江和芦笛岩。导入环节,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标题并观看前两幅插图,回答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se two pictures?”“Which city are they in?”。学生观看插图,基于已有文化背景知识,表达出“the Palace Museum”“the Summer Palace”这两处北京著名的文化景点。教师进一步追问“Besides these places,what other places of interest do you know in Beijing?”。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城市,学生踊跃说出自己较为熟悉的北京文化名胜,如长城、天安门广场等,有的学生甚至说出了“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谚语。谈论完这两幅插图后,教师再通过提问“What place of interest is it?”“And which city is it in?”“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before?”,让学生看另两幅插图并思考交流。

研读标题,激发了学生的预测能力和想象能力;观察插图,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促使学生建立与文本知识间的关联,并在讨论交流中铺垫好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走进阅读主题,形成阅读期待。

(二)创设生活情境,确立文化主线

学习情境只有关联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价值。教师通过提问“Some exchange students are coming.Do you want to be a guide for them?What should a good guide be like?”,引发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踊跃表达,如“A good guide must know the two places very well.”“He or she should know how to introduce these places.”“It’s necessary for a guide to show China’s greatness to foreigners.”等。通过交流,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将学生带入“To be a guide for exchange students.”的学习情境中。然后,教师以“introduce and spread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为文化主线串联学习活动,设计了“know about attractions”“learn skills about guiding”“practice to be a guide”三大模块。至此,学生饶有兴致地开启了“介绍和传播中国优秀名胜文化”主线贯穿下的“积累文化知识”“发展文化技能”“践行文化行动”阅读之旅。

二、读中研读语篇,理解文化内涵

语篇是开展阅读活动的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必然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篇,理解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容,进而归纳文化信息,探究、理解文化内涵。教师要设计适宜有效、层次分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梳理、对比、赏析等有意义的语言实践中,获取文化知识、分析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

(一)梳理语篇结构,获取文化知识

清晰地梳理出语篇结构,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结构化文化知识。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的思维工具,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快速厘清语篇结构,建构语篇结构化知识体系。

在“积累文化知识”模块的教学中,教师以“location”和“feature”为关键词设计了四个信息结构图,要求学生完成(图1、图2、图3、图4为已经完成的信息结构图,其中加下画线部分为学生填写)。这四个信息结构图从语篇的形式、内容、语言等维度,帮助学生获取语篇中的文化知识。

图1 北京四个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

图2 北京四个风景名胜的细节特征

图3 桂林及芦笛岩的地理位置

图4 桂林山水的细节特征

(二)比较中外异同,分析文化差异

文化比较是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具体表现,是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本路径。文化比较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人类文明的高度认识中外文化,对不同的文明、文化持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性,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2]。

在学生深入研读介绍北京的语篇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译林版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3 Online tour所学习的关于纽约和伦敦城市的相关内容,对比分析三个城市的异同之处。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基于对中外文化差异和融通的分析和思考,探究产生异同的历史文化原因:北京和伦敦都是首都城市,纽约是金融商贸中心;北京的颐和园体现皇家特点,长城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纽约和伦敦的广场和公园突显娱乐性和休闲性;一年四季都适合游览北京,欣赏北京的美景,感受北京的文化,而游览伦敦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5月到9月,其余时间的天气经常潮湿阴冷。

(三)赏析文本语言,探究文化内涵

赏析语言,挖掘语篇的语言价值是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层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用词表达、修辞功能、标点使用等角度来评价分析,探究语篇背后深邃的文化意义和内涵。

教师从语篇视角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特点,关注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作者在描写两座城市时,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如“wonderful”“large”“natural”“nice”“famous”“beautiful”“fantastic”“amazing”“unusual”等,这些形容词的使用鲜明地体现了北京浓厚的人文历史氛围和桂林独特的自然风光,流露出作者对北京和桂林的由衷赞美,有助于学生感受两座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在描写天安门广场时,作者通过“the biggest city square in the world”“many tourists like to gather there early in the morning to watch the raising of the national flag”语句中的形容词“biggest”和副词“early”,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荣誉感。作者还使用“In 1925”“over 6,000 kilometres”“over 2,000 years”这些具体数字,呈现出故宫和长城历史的悠久,展现出长城巍峨的气势,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化名胜背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杰出、伟大,进而增强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此外,“Come and visit my city!”“I hope you can visit my city one day!”句末感叹号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名胜的真切喜爱和由衷赞美,同时热切希望更多国外友人走进它、了解它、热爱它,激发学生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和热切心情。

三、读后沟通交流,践行文化行为

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是文化意识培养的能力目标。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学生需要在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中,参与讨论、表演、演讲、模拟、体验等交际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跨文化交流的原因和心理过程,不断调整文化态度、文化行为和交际策略,以增加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3]。

(一)融入沟通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文化情境主线是“为交换生做导游”。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由一人担任导游,其他三人担任交换生,共同完成“向交换生介绍北京和桂林”的读后输出任务。在真实情感体验的触动下,学生积极合作讨论,主动沟通交流,创造性地分享自己的阅读所获、所思、所感、所悟。他们将北京、桂林两座城市的名胜景观蕴含的文化知识、文化特征、文化价值等融入真实的沟通交流中,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发展了语言能力,培养了思维品质,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主题拓展阅读,开阔文化视野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面掌握文化知识。教材上的语篇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围绕文化主题,适当开展拓展阅读,以拓宽学生的文化学习渠道,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设计了“Try to share classical stories about Beijing and Guilin.”这一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书籍、网络等途径阅读关于北京和桂林的历史文化故事,并和同学分享。学生查阅并交流了“长城修建起因”“故宫见证历史”“颐和园的奥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溯源”等中国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故事,在主题拓展阅读中开阔文化视野。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适切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探究文化内涵、树立国际视野,并在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中形成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猜你喜欢
桂林语篇跨文化
桂林行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乐!乘动车,看桂林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桂林游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居住桂林很潇洒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