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吉平,陈国兰,李剑飞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重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的重要方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也有了更多的实现路径,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共同发展,但是,种类繁多就会存在定价难、建立评估体系难、市场交易难的问题,因此,为了加快西南民族地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首先要落实生态产品的产权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价值核算体系,其次要逐渐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促进产品更好的走向市场,起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作用,最后要促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结合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于长江上游的西南民族地区如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开辟绿色惠民新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成为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根据已有研究可知,生态产品是指依托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人类带来益处的、可以为人类利用的产品和服务,既不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不损害它的完整性。无论是山川、湖泊、草木等有形的产品,还是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培养水源等无形的服务,都源于纯天然的生态系统,即使是添加了人为因素,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感,这些实际都是生态产品产生的价值服务。虽然生态产品大部分时候表现的更像是一种公共资源,既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同时也具有外部性、经济性等特点,但是当生态产品面临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但其数量也有限的时候,它的竞争性就会完全体现出来,而且人们过度利用也会造成对环境的伤害,所以需要政府对其进行调节、控制,现有的研究对生态产品的定义依旧没有统一的说法,也没有确切的价值核算体系和体制供大家参考,从而限制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深入研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在于维持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越来越多的学者围绕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属交易、经营开发利用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展开研究,西南民族地区人多地广,地域特色突出,部分学者围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发展进行研究,冯伟林等通过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绩效得出该地区的旅游扶贫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对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收入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1]。雷硕等也指出云南丽江、楚雄在生态旅游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一些学者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途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例如汪延明指出西南民族地区已经在这个领域建立起了包含多项功能的流通产业链[3]。还有从生物多样性方面研究的学者,秦会朵等提出云南在传统的生态文化历史方面起着带头作用,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加快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4]。
生态产品本质上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周一虹等指出在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制度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这个过程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5]。从价值转化机制方面,雷硕等指出西南民族地区的重庆、四川等地有了确切的成果,重庆在2018年就开展了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基于该指标交易建立了价值转化机制,一方面扩展了森林覆盖率,维持了生态环境,一方面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包括四川省甘孜州在内的5 个州市在用能权交易方面也开始有了进展[2]。冯俊等提出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云南、贵州、四川优先其他省份做出了成效,他们一起为赤水河流域提供了补偿资金,从生态、经济、社会3 个方面考虑,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生产力优势[6]。
现有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某个方面来论述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问题研究,并没有针对性地对西南民族地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提出对策和建议,也没有完全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以在该地区实施,再优质的生态产品没有路径实现其价值,对生态和经济发展都是一种损失,探索适合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及方法,目前生态产品价值的评估体系也有待完善,才能把该地区的生态优势更准确的转化为经济效益。本文通过部分案例探索西南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及路径、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对策及建议。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及重庆在内的省区市属于西南民族地区,集结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脆弱敏感区(四区叠加)为一体。
西南民族地区拥有198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占据全国29.3%的比例。该地区的彝族、苗族、白族、壮族、藏族、傈僳族、傣族、羌族、瑶族、纳西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加之所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貌景观,优异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在物质与文化都极其丰富的地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就更有意义,通过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风情绚丽多彩,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无论是原始自然景观还是原生态文化,都为该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足够的基础条件。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把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旅游的首选之地,这就为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自然优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2021 年)的相关数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西南民族地区生态产品的特点。
2.1.1 耕地面积方面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西南民族地区的耕地面积占了全国很大的比例,作为糖类种植的主要区域,还是水稻的主要产地,以及油菜籽等经济类作物的最大产业基地。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13492.09 万hm2,西南民族地区耕地面积就有2469.31 万hm2,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8%;2017 年,全国耕地面积13488.12 万hm2,西南民族地区耕地面积2465.86 万hm2,同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2019年,全国耕地面积12786.19万hm2,西南民族地区耕地面积共计1971.52 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
2.1.2 空气质量方面
从空气质量方面来看,六大省会中昆明空气质量最好,其次是贵阳、拉萨、南宁、重庆、成都。对照表1 和《全国生态环境公报的数据》得出,除了成都以外,其他几个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该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占一整年的比重)都在全国比例以上。也正说明了西南民族地区空气质量极佳,生态环境好,对人类生活就有益。
表1 西南民族地区省会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2.1.3 森林资源方面
统计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区有生态资源优势,特别是森林覆盖率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这些自然优势无可替代。根据2021年我国统计年鉴,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水平之上的有20 个地区,除西藏之外,西南民族地区的其他几个城市都在全国之上,其中广西2021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见表2),稳居第三,并且广西的木材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此外,中国唯一拥有热带雨林的城市,森林覆盖率80.8%,就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新数据中,云南省继内蒙古之后拥有全国第二大森林面积2106.16万hm2。
表2 西南民族地区森林覆盖率
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本身抗干扰能力较弱,加之近年日益频发的多维度人为因素及自然灾害干扰其面临的威胁与日俱增,进一步退化的形势严峻。该地区也很容易受到人们不适当的开发活动从而产生对生态不好的影响效应,极易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而频发潜在的自然灾害,还是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区之一,本身经济就不发达,加之脆弱区和贫困区的存在,更是增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难度,地势影响着交通,交通不便利就会导致生态产品的输出成本高。
云南、贵州、广西3 个省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虽然风景奇特无比,但地形地势复杂,对西南民族地区交通建设影响最大。建造公路、铁路都十分困难,要克服很多的天然屏障,虽然该地区有许多江河,但大部分都处于高山峡谷之中,水路条件不是很好。
西南民族地区人均收入和人均GDP 并不高,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8.8 元,而西南民族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4790.45元,最低的贵州为21795.4 元,将近只有上海的1/4。相对落后的经济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缺乏科技和人才,很难开展创新以及区域发展,加上交通、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价值转化意识不高,机制不够完善。因占据了全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加之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加强保护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展。
云南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2020 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召开,也见证了云南在生态资源方面的重要优势地位。红河著名的“元阳哈尼梯田”是当地居民祖先结合地形地势和生态优势,为人类在农耕历史上留下的一大宝贵财富,当地的建筑、服饰及民俗风情和民族节日都很有特色,围绕着梯田的这些特色文化正是当地居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为地方创造了收益,也为中国的其他梯田农耕起到了模范的作用。
3.1.1 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经济
多年来,云南都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保护开发、合理利用的思想,元阳当地政府一直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依托梯田的悠久文化历史,维持梯田周边森林、水源、村寨的稳定性,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游客前往,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以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发展,探索高效有利的生态产业,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模式,元阳一直在坚定地为国家发展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战略意见,当地政府找准了战略定位,大力整治生态环境,促进保护与开发齐发展,在当地推广众多新能源替代项目,投入生态治理及修复的补助资金,保护森林资源,有效维护梯田周边的生态环境。
3.1.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
在红河的众多梯田中,元阳哈尼梯田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有长远的历史,还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温润的气候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作为云南旅游的代表地之一,政府加强了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路况好才能从外界带来利益,在开发的同时也不忘记保护生态环境,对当地住宅进行修补和维护,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效控制居民修建房屋的高度和数量,结合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建造美丽宜居的特色传统村寨。梯田附近的森林、水源等生态资源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特色产品的生长提供更优异的环境,当地还实施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扩展了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
3.1.3 着力培育生态产业
元阳县通过“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产业持续增收,打造哈尼梯田特色红米品牌,探索产业融合升级模式,提高梯田综合效益,推行旅游扶贫模式,力推特色产业脱贫,创新管理体制,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哈尼梯田保护投入机制。在综合种养模式下,带动了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及农户的共同发展,实现产业增收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加改善了生态环境状况,不需要过多的土地种植,每种产业彼此都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特色品牌。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打造全国特色旅游文化城市,探索更新的经营模式,实现梯田全方位的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
“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是外界对稻城亚丁的赞誉。在亚丁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洁白的雪山,还有金色的草地,这些都是其他景区无法比拟的美。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神山已经够震撼人的心灵了,然而珍珠海、牛奶海、五色海在三座神山之间依旧美得无与伦比,亚丁拥有着最原始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还有着最丰富的植被及生物种类。为了有效地保护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建立了亚丁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康藏文化丰富多样,极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和自然人文景观,让游客对亚丁格外向往,更是有效结合了生态保护、村镇旅游及扶贫差异化发展模式,具备独特的旅游体验。
3.2.1 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亚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当地的设施,建造各种各样的民宿酒店,打造一套完整的旅游宣传网站,在网页中从各个方面宣传了当地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地特色民俗风情,也可以直接购买景区门票,以及预订酒店等。亚丁从游客满意度出发,一直在努力提供更好的景区服务体验,主要通过第三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保证旅游扶贫的有效性,政府将旅游项目纳入财政预算中,做足了专项资金补贴、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相关技术支持等工作。所以,它的对外交通、游客接待服务等相对于同行业都比较完善。
3.2.2 多渠道打响特色旅游品牌
稻城亚丁属于康巴文化区,人文景观古朴而厚重,在稻城亚丁的景区官网上不仅有摄影天堂、净土文学、康巴风情等特色栏目,更是有抖音专区,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平台,可以多方面地了解到亚丁的民俗风情、歌舞文化、服饰文化、特色民居及游客体验等。亚丁已连续举办三届名为“天空跑”的国际顶尖越野赛事,集结了许多海内外大咖来参加,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来到亚丁。同时,在许多城市开展大规模旅游推介活动,以“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作为极具冲击力的主题宣传语,大幅度提升了亚丁的知名度、美誉度。
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时间气候都比较湿润,生态产品供给优势突出,但由于干旱、暴雨洪涝、冰冻、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面临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影响着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以及游客的心情,并且自然灾害无法准确估计,存在很大的潜在因素。在原始森林或无人区,生态旅游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2021年11月13日上午9点多,4名地质调查人员进入哀牢山测量却不幸失联,失踪8 d 后,他们被发现已经全部遇难。即使在已经比较成熟的景区,仍然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2020 年8月在成都去往九寨沟的路上,暴雨引发的落石砸到2辆大巴车,引发了严重的事故。同时,地震、泥石流、干旱、森林火灾等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时刻都存在,发生率及经济损失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现象反映出西南民族地区生态脆弱的一面。
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都是偏远山区,不仅山路纵横,经济水平也不高,吸引不到高技术优秀人才进来。即使薪资合适,但如果不是当地居民,因为路途遥远,或者饮食和生活习惯跟其他地区不同,许多高技术人才都会更倾向于离家近的一线大城市。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也落后于其他省市区,就算是培育出了很优秀的技术人才,也会被送到更优异的地方学习。并且因为其少数民族数量多,不论是哪一方面,需要调节的地方都会很多,投入的成本就会更大,每个民族的信仰和习俗不同,要彼此磨合,相互促进,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好的环境。当然肯定有一部分高技术人才愿意来到这里帮助发展,不可避免在语言、生活和沟通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会很不容易,所以很难留住人才。
和国内的其他地区相比,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由于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运输成本大。同样有着丰富生态资源的浙江、福建等省份很早就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了进步,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发达的经济都远远超过了西南民族地区的水平。要想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化试点及生态文明试验区,无疑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持及人力物力。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去完成,那么就会出现生态产品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
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原始森林、天然林场、自然湿地等,我们无法将这些运送到消费者的手上,这就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面临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家迫切地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变得愈发重要。市场化运作能以最快的方式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而生态旅游是提高西南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最直接的方式。随着对生态产品需求的增加,完善的市场体系变得十分重要。各大景区需要通过市场细分实现专业化的管理,在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方面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以此吸引游客,提高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西南民族地区有很多偏远乡村处于高原地区,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为了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及循环性,需要政府推动建立生态涵养区,对生态脆弱区实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措施。建立生态涵养区的主要做法就是把2 个生态区看成1个生态系统,其中一个生态区为另一个生态区提供生态支持服务,最典型的模式就是上游对下游、山区对平原的生态涵养支持和服务。当前西南民族地区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源等。这种外部性治理得到了下游地区的补偿,形成了“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生态补偿策略。
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是林地和山地,适合种植烤烟、花卉、甘蔗和茶叶等。可以采取规模化的市场型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其他种植产品在优先满足农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再适当开展林下种植及养殖业等模式。熟知的三七、野生菌等都是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不损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开展的种养殖模式。通过产业融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共享,调动全民参与,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人受益的目的,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