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效路径,推动STEAM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3-05-31 21:37:12谢宜伶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1期
关键词:节气学科课程

谢宜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基于课程整合的實践始终居于重要位置。SETM课程、STEAM课程、PBL(项目式学习)课程的不断发展,是当前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2017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STEM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方式。2018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STEAM、STEM及STEM+出现在多个学科课程标准中,说明STEAM教育已正式融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当中。这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STEAM教育的理念与21世纪全球人才培养目标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呼应起来。核心素养为STEAM课程提供方向指引,STEAM课程为核心素养的落地与渗透提供载体支撑。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立足自身课程建设的实践基础和优势,以整合课程开发与利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结合地方特色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因子,努力探寻更多的多元课程整合路径。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我校开设了基于二十四节气的STEAM课程,并将STEAM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结合起来,借助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实施研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识太阳运动、辨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进而安排农事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和知识体系,节气的知识体系涉及天文、动植物、农学、工程、物理、数学、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对我们的生活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我校二十四节气的STEAM课程,从课程常态化、课程生活化、课程校本化三个路径展开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养的培养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不断增强学生对节气知识的了解、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见图1)

一、全员参与,实现STEAM课程常态化

STEAM课程课时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学习的时间,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开展STEAM教学的困惑。我校采用双线结合的形式推进课程,一方面将STEAM融入语文、美术、科学、信息四门学科的课程安排中,另一方面利用校内“素质托管”,开设不同的第二课堂课程,以此搭建结构清晰的课程框架,保证按课时落实知识学习,推进实践研究。同时,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开展课程,让课程系统的设计者、课程设计者、资源整合者、课程实施者,更加清晰地分析和思考,不断修改并加以完善,让课程更加切合实际。

1.学科统整,保证教学时间

在构建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时,我校采用学科融合的形式,通过语文、美术、科学、信息四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国家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统一整合,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深度学习的同时,也便于学校根据课程时间安排课表,解决了STEAM教学的课时问题。

语文学科将节气知识和习俗文化融进课堂,每一个节气前后,采用“双师”教学,也就是课堂教学与二十四节气微课相结合的形式来拓展学习,大约每个节气需要20分钟。美术学科采用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色彩的运用、元素的搭配,然后在真实的校园情境中彩绘井盖,绘出二十四节气,美化校园的同时,也学习了美术知识。科学学科通过春耕与秋收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大自然,感受不同节气的气候变化。信息学科在“第二课堂”教学编程技术与3D动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设计二十四节气非遗文化推广产品。

通过这样的设计思路,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的整体框架清晰可见,既保证了充足可见的学习时间,也体现了国家课程与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的深度融合。(见下页图2)

2.多元评价,促进积极参与

在开展课程过程中,教师采用丰富多元的评价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真正热爱,并参与其中,而不是形式上的听讲。

设置一定的评价量规,借助量化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学习。量规是一个评分程序或者指南,列出了学生表现的特定标准,描述了这些标准上的不同表现等级。如学生体验“春分”节气的种植时,我们把科学教材《生命的延续》和语文统编教材的《写观察日记》进行学科整合,布置了一项口头表达的作业,其评价的量化标准是这样的:

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借助APP和小程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展示性表现评价;建立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借助图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比如在“立春”“雨水”“春分”节气开展的“玩转蔬菜种植”项目实验中,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然后鼓励学生持续观察,学生建立植物生长档案,详细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亲历劳动过程,体验、感受动手实践过程,将“会动手、爱劳动”拓展为“会动手、爱劳动、能设计”。为了随时掌握蔬菜种植动态,老师们利用“金山表单”,制作成问卷,以二维码的方式分年级发放到各班级群。学生在照顾植物时,可以留下问题和记录,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反馈给科学老师,老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种植情况,指导学生。

二、触手可及,推动STEAM课程生活化

生活化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体会STEAM课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可以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实践性的课程和简易常见的材料开展,让STEAM课程变得触手可及,不再神秘和遥远。

1.选取常用的生活材料

在学习材料上,多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惊蛰”节气,到身边的公园寻找春意,进行创意诗画创作;“春分”节气,进行竖蛋试验,渗透“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知识;“清明”节气,到野外放风筝,用简易材料学习制作风向标;“夏至”节气,进行水果画创作比赛,学习构图与颜色的搭配;“小寒”节气,让醋与蒜相遇,布置泡腊八蒜,了解奇妙的醋;“冬至”节气,和家人一起动手包饺子,感受养生驱寒的风俗……

2.在真实生活场景展开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总是夹杂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STEAM教育强调面向真实世界,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文化是华夏儿女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并总结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在两者的基础上开发的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围绕着传统节气文化开展,聚焦真实世界的问题,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如我校在2020年搬到新校区,这儿的圆形井蓋特别多,共有107个。如何通过彩绘的手段美化校园,成为亟须探索解决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研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元素设计井盖。师生共同学习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构图的安排,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手机和图书查找资料,掌握文献收集的方法,并在班级分享,同时引导学生组建团队,思考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商量解决方案,动手设计方案,不断迭代优化已有方案,最终设计出满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又如,夏天是水果的盛宴,夏至日,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到水果市场购买时令水果,按照一定的意境,将切分后的水果摆设成一幅图画。学生分成小组,到市场选购水果,通过采访、提问的形式,了解时令水果,通过查阅资料,选取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创作,最后在小组内展示成果,分享创作经验。到真实生活中去探索,去学习,成了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交融创新,发展STEAM课程校本化

在STEAM课程的资源实施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学习规律,贴合学生生活情境来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围绕二十四节气和语文、美术、科学、信息四门学科的教材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并把校园的美化、学习环境的选择和熟悉的生活场景融合,转化为校本课程,将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融入学校课程文化中,实现育人的价值。

1.依托“莞易学”平台,开发二十四节气微课

“莞易学”是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教育信息中心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汇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我们依托该平台,共享知识,共建线上学习场景,推广学习应用二十四节气知识。课程从“节气寓意、气象变化、传统习俗、诗词文化”四个方面梳理二十四个节气,开发出系列的微课资源,依托该平台,开发相应的线上课程,在校内和该平台进行推广应用。

2.运用“电子班牌”,推广二十四节气知识

智能电子班牌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数字化建设的系统之一,学校为每个教室配置一个前端电子班牌一体机,安装在教室门口,用于显示班级信息、当前课程信息、班级活动信息以及学校的通知信息。目前,我校拥有电子班牌48台、云牌6台、大云屏1台,分布在教学楼部分走廊、各班级门口和校门口,通过平台的远程管理,及时发布学校信息,营造校园文化。每一个节气,学校都在电子班牌上推送相关的节气知识,内容为文字、图片、多媒体内容、flash等,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解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校园平台。

3.国家课程与“素质托管”相结合,打造特色STEAM课程

“小学学科融合课程‘您好,二十四节气的实践与研究”已成功立项东莞市“十四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围绕二十四节气,融合了四门不同学科,进行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课题为抓手,在语文、美术、科学、信息四门学科的学习中,开展不同的项目化学习,也利用校内的“素质托管”开设3D动漫、趣味编程、彩泥泥塑、摄影、科技创新等五门第二课堂课程,构建课程的实施框架,进而开展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比如,“画”说二十四节气,在常规美术课堂学习色彩的运用、元素的搭配,融入国家课程;“绘”出二十四节气,在美术第二课堂中学习颜料的使用、井盖的彩绘,借助了“素质托管”中的彩泥泥塑第二课堂来开展;“定格”二十四节气,学习构图、光线、前景、取景等摄影方法,结合节气,捕捉大自然中的节气美景,借助了“素质托管”中的摄影第二课堂来开展。

4.行动研究与校本编写相结合,打造校本课程学生用书

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既要对应小学现有课程标准和进度,又要开发“素质托管”第二课堂教学资源,还要突出节气本身的特点以及“做中学”的特色,遵循自然规律,跟着节气步调,围绕不同的项目来开展,课程实施的过程需要不断遵循行动研究法,不断地循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流程,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为了提升节气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水平,学校组建“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资源开发组”,推动校本课程的二次重构与研发,编写二十四校本课程学生用书,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创新,力争让节气教育促进更多的学生成长。

STEAM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没有STEAM教育专业的教师,如何开展STEAM教育,如何构建STEAM教育的课程体系,都是许多学校面临的挑战。我校的二十四节气STEAM课程是一种探索,也是一项不断深入的研究,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优化。

猜你喜欢
节气学科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