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 周云峰
[摘要]当今,资源共享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图书漂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知识与自身、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环境等诸多关系认知不断深化及自觉选择的结果。一方面,高校图书漂流的公益性、有序性和可持续性展现自身独特的道德美德和知识智慧。另一方面,基于现实考量,高校图书漂流在时代要求下也催生诸多新的责任价值诉求和创新要求。高校图书漂流的良性发展必须着眼于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跨部门携手合作,增强资源共享的价值认同,统筹“换书大集”的活动安排。
[关键词]资源共享;图书漂流;可持续;道德
当前,高校图书漂流作为服务活动,已发展为社会公益事业,是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社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既是推动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1]。高校图书漂流在彰显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终身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价值,使学生从“小我”融入“大我”。
一、资源共享视域下高校图书漂流的现实考量
图书漂流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2]。通常来说,阅读者将自己阅读后的书投放在公共场所,使偶遇该书的人可免费阅读该书,然后由此让该书始终在公共场所中与下一位阅读者相遇。可见,图书漂流可以解决用户处置图书的困扰,降低用户获取图书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在我国有助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一)高校图书漂流的核心议题
资源共享的内蕴就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既是其内在要求,也是图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1990年,国际上达成共识,人类可持续发展才是发展的完整含义,人类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3]。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如今,着眼于“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纲领要义,也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推进图书资源利用与服务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一,高校图书漂流的公益性。当前,图书资源能在区域循环中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文化正能量积极传播,文化内容生产和创新空间不断拓展。高校图书馆也引领新风尚,实现闲置书籍资源共享,使图书漂流活动催生新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诉求,让共享文化迸发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高校图书漂流的有序性[4]。在图书漂流中,有序是一种共识,每一位通过漂流获得图书的阅读者在阅读该书后应自觉地将图书重新漂回至公共场所。高校图书漂流以阅读者为中心,关注特定人与特定书籍的内在关联性和整体协调性,凸显主体的特定需求与书籍规律的有机统一,对图书特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使阅读者摈弃传统阅读观念,并在校园乃至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努力探索有序机制,以实现图书资源的有序和高效利用。
第三,高校图书漂流的可持续性。在图书漂流中,可持续性要求阅读者形成一种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阅读方式。在资源共享时代,高校图书馆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内蕴要求。高校图书馆资源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在中国矿业大学第二十届读书节举办的图书漂流活动中,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接收了捐赠漂流的图书2000余册,且图书类别多样,可阅读性强,实现了图书的循环利用[5]。这或可提供相应的参考。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应树立新的阅读道德观,把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图书资源利用统一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校园甚至全社会倡导绿色阅读方式,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适应全方位、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高校图书漂流不容忽视的内在根基
当前,图书漂流为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校图书馆应将图书循环流转,实现图书使用社会化,从而加强自身图书馆资源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地域文化优势、特色,深入开展高校图书漂流活动,为读者提供更多服务。
第一,从资源的利用状况上看,传统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存在资源的高采低用或者一次性利用等问题,属于粗放型资源利用。而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意味着图书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科学管理,实现图书资源的循环利用。从传统图书流转和图书漂流的比较来看,图书漂流倡导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全民阅读方式,以达到环境保护与知识增长的共赢。高校图书漂流要求把阅读活动组织成一个“闲置资源—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人为本,以环境保护为发展理念,以图书漂流为重要手段,从而缓解资源消耗对知识增长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限制性问题。
第二,从读者的价值导向上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以图书漂流为外观,并转换和呈现为一种新的社会责任观,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高校学生内部之间;二是区域内高校之间;三是社会大循环内部。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发展图书漂流,就需要学生个人、高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这既是适应社会新常态的迫切要求,又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内容。简而言之,文明共享的新社会责任观应成为社会活动主体的自觉选择和价值导向。
第三,从自主创新和推广力度上看,“开放环境进一步刺激新型信息需求,进一步挑战图书馆的数据服务功能”[6]。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需要依靠主动创新的推广链加以實现,而非消极被动地接受传统既定的阅读规则。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QQ等线上途径,宣传图书漂流,并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以保证图书漂流活动顺利开展,进而从绿色开放、共同进步、文明和谐等维度阐释高校图书漂流的外延。
二、资源共享视域下高校图书漂流的统筹发展
当前,高校图书漂流虽然已经过多年发展,但是关于高校图书漂流的相关问题研究和统筹实践仍然存在部分理论空白,其理论研究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社会公众素质的显著提高、社会公众能力结构和层次的日益完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高校图书漂流必然会呈现自身特有的面貌。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调动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开发精品漂流阅读活动,实现破壁垒、去边界,进一步激发学生、教师、馆员以及社会人士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打造出更多跨越时间、空间和更具影响力的精品图书漂流活动,积极发挥资源共享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一)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于高校图书漂流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具有形式灵活、内容多样、互动性强、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推广便捷等特点,并且其受众个体既是内容和形式制造者、生产者,也是内容的评论员和信息的传播员。简而言之,新媒体传播是个体对个体进行的单向性或多向性公共传播。一般来说,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广告等传统主流媒体由制片人、责任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专人负责信息内容的生产,社会公众获取的信息也基本上来源于单向性传播。而在微博、抖音、微信、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上,双方或者多方之间存在交流和互动,受众既可以发布自身动态信息,也可以对其他人发布的信息表达观点或者转发其他人的动态。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漂流发展要依靠技术创新。而高校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和图书漂流的关键是建设网络平台,让高校图书漂流具有独立运行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和自动管理系统。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通过发布图书资源目录、举办展览、活动交流等形式,加快高校图书漂流集群资源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受众迅速和准确地获取有关资源,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和升级。同时,高校图书馆也要建立图书漂流资源导航站和交互式信息服务系统,并对图书资源加以分类梳理、整合归纳,从而提高图书漂流的网络服务水平,以随时接收到网络受众的咨询,并及时给予在线答复,优化受众的图书漂流体验。虽然学生是高校图书漂流服务活动的参与主体,但在技术创新方面,高校图书馆作为间接受益者,必须从参与主体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二)跨部门携手合作,促进高校图书漂流的良性延伸
规模越大的图书漂流项目,就越难以由某一个部门单独承担。对规模大的图书漂流活动来说,其不仅需要依靠高校图书馆发挥信息收集等作用,也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等各方力量共同组织和参与,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2022年6月,江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启动仪式暨向新疆疏附县捐书仪式在该校图书馆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江苏大学联合各方将学校图书馆漂流之家的一万余册书籍捐献给新疆疏附县[7]。可见,各方只有加强对信息文献资源、地域资源、技术资源、学术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开发,才能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信息数据深度融合的共享阅读环境,从而保证大型图书漂流的可持续发展[8]。要想发展好图书漂流集群,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支持的图书资源共享体系,高校图书馆就要制订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学生、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利用图书馆馆际数据互通、信息传播迅速和即时获取便捷等优势来共同加速图书馆资源高效共享,提高图书漂流影响力,从而进一步丰富图书漂流资源。
(三)增强资源共享的价值认同
图书漂流是一项围绕助人、分享、诚信精神而展开的阅读实践活动,参与该活动的个体则依靠自身的道德自觉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这既不需要提供借阅证,也不需要收取押金,更没有强制性的制度。在中山大学开展图书漂流时,诚信是学生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9]。“在2011年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之前,公共图书馆收押金和办证费是惯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民众信用的不信任”[10]。可见,便捷、有序、高效的图书漂流对社会公众的文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承担着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使命,馆际之间的联系在资源共享的新时代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更强调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的资源链条,要以道德作为支撑和补充,使高校图书馆发展、共享价值和社会效益呈现递进态势,以营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良好阅读秩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此外,学生、图书馆管理员的道德素质也关系着高校图书漂流建设,是建立和维持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下义利观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以图书漂流的外观,以道德信仰的形式唤起高校学生、管理者和社会对图书资源共享的认同,以统筹图书漂流和资源共享的衔接与融合。
(四)统筹“换书大集”的活动安排
“以人为本”是教育始终遵循的理念。高校图书漂流侧重于尊重人的自我选择、自我服务和自我成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浸润作用。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作为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致力于学生的社会教育、终身教育。高校图书馆鼓励教师参与“换书大集”等图书漂流活动,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跟随教师参与活动,从而树立理想、习得知识、培育道德,这为现代图书漂流提供重要启示。而北京图书馆的“换书大集”对高校图书馆如何找到和选择符合我国高校校情、贴近社会实际的图书漂流道路,深化图书漂流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换书大集”活动自2011年推出,每年举办一届,持续受到北京市民关注和喜爱[11]。该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宣传,让广大市民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到和学习到,呼吁广大市民积极用个人闲置书籍兑换换书券,盘活广大市民闲置或积压的图书,实现资源的充分流动和合理利用,也在社会中传播共享和绿色服务的发展理念。“北京换书大集”和高校图书漂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高校图书馆可利用“校园换书大集”的形式,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从而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探索出新型的图书漂流模式。
三、结语
有学者提出,“中国图书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勇担公共文化服务历史责任与使命”[12]。也有学者提出,“图书馆为大众服务的使命将是永恒的”[13]。在高校图書漂流中,学生、教师、学校传递爱心、善意与温暖,可激发人们思考下一个读书人能从中获得什么不一样的启发,是或与自己产生情感共鸣,抑或是产生新的感悟。在图书资源共享的内涵作用下,高校图书漂流散发美德和智慧,有助于阅读者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可见,高校图书漂流以利他为动机的亲社会阅读行为是其发展长盛不衰的内因,图书资源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3-03-21].https://www.12371.cn/2021/03/13/ARTI1615598751923816.shtml#d10.
[2]袁文利.我國图书漂流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图书漂流活动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9(04):36-39,49.
[3]乔法容,周林霞,冷元元.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蔡莉静.现代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5]中国矿业大学第二十届读书节“徜徉书海 天雨流芳”图书漂流活动圆满举行[EB/OL].(2021-06-04)[2023-03-21].https://lib.cumt.edu.cn/info/1008/2571.htm.
[6]陈传夫,李秋实.开放社会与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01):16-37.
[7]党委统战部.学校举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启动仪式[EB/OL].(2022-06-10)[2023-03-21]. https://www.ujs.edu.cn/info/1062/30299.htm.
[8]李国翠,郭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管理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9.
[9]梁健敏,白海江.中大兴起图书漂流 考验诚信有学生担心漂不久[EB/OL].(2007-11-08)[2023-03-21].https://www.chinanews.com.cn/edu/dxxy/news/2007/11-08/1072187.shtml.
[10]程焕文,刘佳亲.三不政策:新时代公共图书馆“零门槛”服务的制度创新方向[J].图书馆建设,2022(01):4-13.
[11]金龙.一本书的图书馆之旅:图书馆阅读推广十五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12]陈传夫,秦顺,陈一.图书馆行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贡献与基本经验[J].图书情报知识,2022(03):6-21.
[13]程焕文,马秀文.大众服务:公共图书馆的永恒使命[J].图书馆建设,2022(02):17-24.
[作者简介]马敏(1979—),女,江苏溧阳人,江苏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周云峰(1982—),男,江苏宜兴人,江苏大学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