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芸
【摘要】网络性别称谓语的出现和运用能够反应新媒体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出现的网络性别称谓语进行分析,发现网络性别称谓语的变化特点,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究网络性别称谓语变化的社会现实原因和性别文化。
【关键词】称谓语;网络性别称谓语;社会现实;性别文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1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37
一、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谈时的一种称呼,体现了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交谈的人们的身份,职业或其所扮演的角色,如“爸爸”“妈妈”“医生”“经理”等。语言是社会的一部分,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性别称谓语作为人们日常互动交际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更能直观的表现社会文化中性别文化的特点。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许多能体现男女差异的性别称谓语,其中“女神”“小姐姐”“宝藏女孩”“搞笑女”等是网民在网络中用来称呼女性的,“小哥哥”“妈宝男”“搞笑男”等是在网络中对男性的称呼。李英姿(2017) 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通过研究性别称谓语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男女两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差异。网络性别称谓语是新媒体网络时代发展的产物,本文着眼于2010年至2022年出现的网络性别称谓语探讨在新媒体网络时代下网络性别称谓语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网络性别称谓语研究现状
(一)称谓语研究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它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马宏基、常庆丰,1998)。对于称谓语在国内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大多从称谓语语义方面,社会语言学以及语用角度进行探析,也有对称谓语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来分析相关称谓语在语义,语用方面的变化。称谓语一般被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国内学者关注到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他们主要从父系亲属称谓语和母系亲属称谓语两方面分析其泛化的过程,特点,原因(郜培芳、任强,2017;赵文,2015)。对于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国内大多从语用角度分析社会称谓语的历时使用变化,如白瑞(2018)研究了“师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三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及其内涵意义的嬗变。同时学者们也关注到称谓语的“缺环”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人们会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以免造成尴尬的局面,如对于如何称呼老师的丈夫这一问题有不少学者相继进行讨论(逸典,1992; 牟云峰,2005)。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集中于中外称谓语的对比研究,其中学者们多聚焦于中英称谓语对比研究。通过对中英称谓语进行对比,发现中英称谓语的关系特征,汉语的亲属称谓语言上有着父系和母系的区分,英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言就显得要简单,非常简洁明了,直接易懂;之后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差异方面分析了中英称谓差异的原因 (陈宏霞,2012 )。除英汉对比之外,中文和其他小语种的称谓语也得到关注,如汉泰、汉日等。国外对于称谓语的研究集中于语用表达和应用两个方面。在语用分析方面,称谓语的选用多依赖于语境,语境选用的范围之广使国外学者多关注称谓语的使用和语境的关系研究。对称谓语的应用而言,国外研究称谓语使用者和使用目,如Carly W. Butler, Susan Danby, Michael Emmison 《Address Terms in Turn Beginnings: Managing Disalignment and Disaffiliation in Telephone Counseling》的研究中,他们探讨了咨询师与客户交流时产生不一致时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如何使用恰当的称谓语与客户之间建立信任。
上述相关文献叙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称谓语的使用,但随着社会进步和大数据网络的发展,交际模式也随时代发展而更新,人们网络互动更频繁,相应地网络用语也丰富了人们的交流表达。因此有不少学者着眼于网络称谓语研究,探究其所反应的社会文化。
(二)网络性别称谓语
受国外语言和性别相关研究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陆续关注语言和性别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使用和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的相关分析尤其是女性语言所展现的性别歧视。关于称谓语和性别差异,国内学者就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分析其所体现的性别差异,并进一步阐述称谓语性别差异形成及其原因。张莉萍(2004)认为称谓语在亲属和社会层面都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与社会结构,文化意识和政治经济相关,还受语言结构本身的影响。王凤玉(2013) 从性别称谓语的代词称谓,夫妻称谓以及两系(父系和母系)三個角度对比了两性在称谓语使用上的差异该学者也进一步探究其差异原因。
“称谓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马宏基、常庆丰,1998)。称谓语的相关研究也随时代的进步更新其研究角度或研究语料。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网上交流更频繁,为性别称谓语的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话题。网络性别称谓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例性别称谓语,彭学修(2017) 将两大男女网络称谓“女汉子”和“男闺蜜”进行社会语言学探析,从社会现实以及审美文化的变化分析两个性别称谓语产生的成因;高佳琪(2018)从语义特征方面分析了 “小鲜肉”这一称谓语并对其发展变化进行了讨论,进而从产生和流行两个方面探讨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得以流行至今的原因;不少学者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历时变化及其社会原因,但通过网络性别称谓语的历时比较来探究性别社会地位状况或人们对男女性别态度变化的研究并没有个例性别称谓研究那么丰富。本文的网络性别称谓语作为称谓语研究的新时代话题,能够反应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下的性别差异和两性的社会角色。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网络性别称谓语为主要语料,本文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网络媒体部分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2010-2022)发布的有关近十年网络流行语报告中选取性别称谓语,为弥补权威发布的网络流行语中少许性别称谓语的语料不足,当下热门社交软件新浪微博,微信和抖音的相关话题或视频热评中出现的性别称谓语也被选取。由于网络参与的年轻人的众多,网络性别称谓的表达多用来指一些年轻女性或男性。在下文将提到的性别称谓语的解释来自百度百科。作者将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对比不同时期性别称谓语的差异,有利于发现大众对男女形象态度的转变,进而对大众在不同时期使用该时期热门网络性别称谓语的现象进行原因探析。
四、网络性别称谓语的变化
网络性别称谓语是大数据网络时代的产物,其出现和发展与科技进步,社会革新和观念更新相关。网络性别称谓语是大众在进行网络交流时对两性态度的凝练表达,不同时期的网络性别称谓传达了大众们不同的性别态度。因此,近十年的网络性别称谓语的变化轨迹具有时代性。下面将从女性网络称谓语和男性网络称谓语两个方面讨论他们各自的变化趋势。
(一)女性网络称谓语的变化
受传统观念和审美文化的影响,女性形象一般是温柔贤淑,娴静有礼的。“女神”“萌妹子”“小萝莉”“小仙女”“御姐”等网络称谓与大众心目中的女性形象相符。如“女神”指的是容貌漂亮,体态优雅及有智慧的女生;“小仙女”是指颜值很高,长得很漂亮又很可爱的女生,这个词经常是夸赞别的女生颜值爆表;“萌妹子”用来称呼性格温柔体贴,长相天然纯净,说话声音柔柔的女生。这些称谓是对女性外在甜美可爱的赞称,通常拥有这些相应外在条件的女性一般都符合男性对女性的审美。然而,近年来女性网络称谓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风,通过女性外在形象来定义的女性网络称谓相对减少,大多展现的是对女性内在品质,性格特点或女性交际的称谓。如“宝藏女孩”是用来称呼女生身上不为人知的才华无意识的被大众发现,而且还有能够吸引他人的优秀品质;“搞笑女”是如今在抖音流行的女性称谓,多用来指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举动或者发表一些好笑的言论来引人发笑,以达到搞笑幽默目的的女生;“集美”是“姐妹”的谐音,因某网红独特的说话口音走红,原是用来称呼高颜值的女生现多被用作交际时打招呼,同期的“小姐姐”也相同的交际功能。综上比较,女性网络称谓语从迎合男性审美转向关注女性内在品质和满足自身需求。
(二)男性网络称谓语的变化
传统社会现实对男性的固有印象一般是高大强壮,果敢勇毅,就其外貌而言,人们认为男性应该是强壮的,面部轮廓分明,有男子气概,例如“肌肉男”,“硬汉”比较贴切地表达出大众对男性外在形象的期望。然而2010年之后出现的一些网络男性称谓语,如“小鲜肉”受韩国娱乐文化影响,是被用来称呼长相俊俏,年龄小,皮肤看起来水嫩的男生,在一些年轻女生中较受欢迎;“小奶狗”发展于日本,是指年轻的阳光男孩,长相可爱乖巧,对女友忠诚;“暖男”是指细致体贴,顾家会体恤别人。这些男性网络称谓与之前社会对男性固化的形象不同,强调好看的外表又拥有女性柔软的特质,没有表现出男子气概。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性的男性称谓,“渣男”“海王”等是被女性用来批判对爱情不专一,不忠诚的男性。近期较流行的称谓“普信男”指普通且自信的男性,他们一般是自身条件普通但认为自己很优秀而看不上与其条件相配女生,当然女性称谓也存在与其词义相对等的表达;还有“老嫂子”是最近出现的新兴男性网络称谓,是用来调侃行为像女性的男性网络视频博主。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男性网络称谓从符合女性审美向与女性审美相悖方向转变。
五、网络性别称谓语变化的原因
(一)女性消费主义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发展离不开各类劳动者的努力参与,这为女性提供了摒弃“男主外,女主内”观念,走向职场追求自己事业的机会,女性的社会参与性增强使销售购买行业注意到女性的需求。电商热门行业的崛起催生了新的消费方式——直播带货,在现如今疫情反复时期其发展更甚。直播带货的商品多以女生需求为导向,如化妆品、服装、家居用品等,出名的直播带货博主李佳琦是广大消费女性的追随者,他通过讲解各大化妆品牌的利弊,掌握广大女性消费心理吸引其购买商品。现如今不仅购物软件直播带货,各社交软件如微博、抖音等也称谓直播带货的平台,让人们在网上冲浪闲暇之余购买消费,女性逐渐成为消费主体。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和社会传媒的推动滋生了一些新的行业,如今受疫情影响,人们不再局限于某一行业,而是选择灵活就业,自媒体作为现在的热门行业,我们可以看见不少女性的身影,她们作为女性能够精准掌握其消费娱乐心理,不少女性视频博主通过分享她们自由精致独立的生活或甜蜜幸福的恋爱日常来吸引众多女性的关注进而推荐她们视频中出现的产品。以女性需求为导向的消费文化促进了女性在社交网络中的参与性,因此,不少性别称谓语的出现体现的是女性审美文化,从“女神”“小仙女”等关注女性外貌的称谓到“宝藏女孩”关注女性才华和其追求独立的称谓变化正是女性消费主体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
(二)性别文化转变
传统观念上,男性健壯魁梧,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动权,这种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禁锢了男性追求美的标准。形容词的修饰定语不应该以性别标准来划分,形容女性温柔,好看漂亮等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男性,同样地形容男性帅气,勇猛等词语也可以用来描述女性。物质消费娱乐文化的发展使男性不再追求千篇一律的男性美,他们也可以化妆精致如“小鲜肉”,“暖男”他们用女性审美来打破传统固有男性印象。同样的女性也不在依附于男性,她们更追求独立提升自我,关注自身内在需求,勇敢保障自身利益。“渣男”“普信男”“妈宝男”是女性对仍然是父系社会制度的反抗。虽然如今男性多展现出柔,其网络性别称谓也没体现出男子气概,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主导地位被改变,“普信男”则是男性对自身优越感的体现。与传统观念相较,网络性别称谓语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打破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但就社会现实状况而言,网络性别称谓中仍存在男女性别文化矛盾,“伪娘”用来描述有女性特质的男性,是对女性的歧视,而称呼男性“矮矬穷”也是对其容貌的嘲笑。因此,网络性别称谓多元的反映了性别文化的发展。
六、結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性别话题又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关注点。网络性别称谓语作为新媒体网络时代的产物,通过对网络性别称谓的历时变化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网络性别称谓从以男性审美标准向关注女性自身心理文化需要转变,其转变原因在于女性消费文化盛行,女性在社交网络中活跃性增强;男性网络称谓从以女性审美为标准向与女性审美相悖方向变化,其变化原因在于男性性别文化与传统男性的刻板印象不同,他们可以追求女性追求的美,但他们仍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对近十年中出现的网络性别称谓语进行梳理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网络性别称谓,能够反映社会发展中的性别文化。网络性别称谓语丰富了网络语言和性别称谓语,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也值得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Carly W.Butler,Susan Danby,Michael EmmisonAddress Terms in Turn Beginnings:Managing Disalignmentand Disaffiliation in Telephone Counseling[J].Research on Language&Social Interaction,2011,44(4):338-358.
[2]白瑞.时代变迁与称谓演化[D].南京大学,2018.
[3]陈宏霞.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称谓语言的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2012,(04):73-74.
[4]高佳琪.网络流行称谓语“小鲜肉”微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3):65-66+69.
[5]郜培芳,任强.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用法略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5):111-113.
[6]彭学修.新时期性别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简析——以“女汉子”与“男闺蜜”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7,32(02):45-47+94.
[7]李英姿.新媒体语境下新兴性别称谓语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04):97-103.
[8]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9]牟云峰. “老师的丈夫”叫什么?[J].语文学习,2005,(04):50.
[10]王凤玉.称谓语性别差异现象及其社会文化内涵[J].青春岁月,2013,(02):154-155.
[11]逸典.关于“老师的丈夫”称谓问题的讨论[J].语文建设,1992,(05):38-39.
[12]赵文.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研究[J].语文学刊,2015,(13):30-31.
[13]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