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2023-05-31 08:00:13乔涵
今古文创 2023年12期
关键词:批判大众文化

乔涵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占据重要地位,其所提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从经济维度、文化学维度以及意识形态的维度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齐一化、欺骗性及意识形态统治性,并指出大众文化已丧失了艺术的自由和超越性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大众文化理论的提出,有其预见性和革命性,但也存在批判过激等局限性问题。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文化产品日益泛滥,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又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的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建设也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08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25

一、法蘭克福学派批判视野下的大众文化

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状况,而文化反过来也反映和反作用于这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因而诞生于经济政治高度集中的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呈现出高度一体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下的文化就是直指这个资本主义制度下“大众文化”,具体来说是专门批判作为艺术或审美形式的文化。

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早期曾用“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进行批判,指出“所谓的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文化。在这个阶段,把作为独立价值王国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个优于文明的东西,与文明分割开来。”[1]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文化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流行于大众之中,它通过提供夸张重复、荒唐庸俗的音乐、广告、影视等等来欺骗和愚弄大众,让他们沉溺于享受与放纵,从而忘记现实的矛盾与痛苦。这种资产阶级时代的特殊文化,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否定性和反叛性的欲望,通过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现存秩序,从而为现存辩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众文化不仅在经济理性层面,而且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都是强化资本主义现存制度的有力帮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尔库塞将其称为一种“肯定性文化”。

但“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范畴作为异化的社会力量的意识形态,与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的大众文化概念还不完全等同,相比之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使用的“文化工业”更接近“大众文化”的范畴。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他们看来,在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下,特别是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原来的艺术和文化丧失了自由和超越性的本质特征,变成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扩张下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运用于文化领域后,按照标准化和齐一化的方式,通过大规模复制和传播商品化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不但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而且娱乐本身特定的内容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它的变化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变化” [2],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电影、电视、音乐、杂志、广告等不是展示人创造性的本真的文化,而是大众产品流水线上的一个个商品。文化变为了一种没有个性的商业文化,这个本被马恩寄予高度厚望的人类精神生产——文化,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了束缚人的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成为了物化的、虚假的、流水线上的“文化工业”。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维度

(一)大众文化批判的经济维度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的角度之一就是从经济出发,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市场规律作用下的结果,因而其丧失了真正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不再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品,而是彻底的商品。法兰克福学派强调,真正的艺术作为人的自由的创造物应当是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不可重复的,它是一种对现实存在否定和批判的革命力量。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交换规律成为了普遍的法则,商品拜物教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渗透。[3]阿多诺认为,拜物教性质是文化工业产品的基本属性,这也是他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首先,阿多诺指出以技术手段为工具,文化工业产品实现了大规模复制生产,文化工业与整个经济领域紧密相连,但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是艺术作品,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产链上的一件商品,他的生产完全是为了它的商业利润;其次,交换价值取代了使用价值,文化的审美价值不再受人们的关注,取而代之的是文化作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和所能交换到的东西。例如在音乐领域,大众化的音乐创造者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不是音乐的完美和审美价值,同商品拜物教一样,出现了“音乐拜物教”,人们对音乐的崇拜以异化为对音乐所能取得的交换价值的崇拜。[4]最后,由以上两个问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商品拜物教将文化的本质彻底掏空,不仅对于创作者来说,文化丧失了非功利性,消费者关注的也不再是文化本身,而是“他本人支付在托斯卡尼尼音乐会门票上的金钱”,或者演奏者的名气。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文化学维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是相对精英文化或者高雅文化来讲的,以高雅文化的标准去批判大众文化是其突出特征。法兰克福学派从文化学维度进行的批判主要是从艺术风格、审美标准等角度去批判大众文化的非文化特征。正如上文中所说的技术发展使得大众文化批量生产、无限复制成为了可能,所以作为生产线下的标准化、程式化和齐一化的文化产品,失去了真正的艺术品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个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明确指出,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整个文化工业都表现出了统一性,从宏观上看,国家内的工业管理组织机构和展览中心都一模一样,城市中都是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别墅;从微观上看,电影、音乐、短篇故事甚至是逗乐技巧都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设计出来的。“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说明了……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5]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中,文化产品创造性的个性都已经不复存在,尽管文化产品依旧是个体的创造物,但内在包含的不是个性,而是“个性的虚假”。除此之外,法兰克福学派通过以高雅文化否定和超越的特性批判了大众文化的肯定性和压抑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高雅文化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作为既定文化的一部分维护着现存文化,但同时又与既定现实有所疏离,否定和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秩序。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提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大众文化是肯定的文化,它的存在就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为生存的陈旧形式提供一种崭新的辩护。

(三)大众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维度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上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普遍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是维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下所诞生的大众文化无疑也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之一。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相比于以往的艺术,大众文化是更为意识形态性的,人们通过电影、小说、广告所传播的内容从而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情况的继续”,[6]并且他们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及越来越好的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沉溺于现存的享乐,并且它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整个社会似乎是民主和平等的假象,“从电话进到无线电广播……每个人,每个主体都能自由地运用这些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民主的听众,都可以独立自主地收到电台发出的同样的节目”。[7]由此,大众文化充当了一种含糊的意识形态,表面上以介绍和宣传现存事物的虚假美好为主要内容,给予所有人自由平等的假象,而实质上,它成为了资本主义统治体系用来维护自己统治的有力武器。

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贡献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具有合理性,并且其对高雅文化的推崇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对大众文化批判的合理性可以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根据,马克思曾对文化与商品化的关系曾经做出过探讨,“作者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绝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8]这表明,文化产品一旦成为文化创作者的手段和赚取利益的方式,这种文化产品就不再是艺术了,而是商品。从这个意义上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完全具有其合理性,甚至可以看作是对马恩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基础上,他们推崇一种与大众文化相对的,具有自由创造性、个性化、批判性的高雅文化。它不同于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宣传虚假的美好,而是对现实社会进行超越性的批判,这种文化的最终旨趣不是商业利润,而是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这不单单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其次,它创造了一个批判资本主义的新视野,提出了思想意识领域革命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主要是侧重于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在马恩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初期,是通过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来获取利润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异常突出的,因此马恩批判的切入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而法兰克福学派在探讨人的异化问题时,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卢卡奇和葛兰西对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道路,将焦点集中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大众文化就是其批判的主题之一,他们集中批判了技术理性和资本法则支配下的大众文化,指出它就是为了资本的统治而出现的“社会水泥”,它的目的就在于牢牢控制大众,也正是基于他们的这一批判,他们提出了以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为先导的文化革命路径。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秉持着“否定的辩证法”的观点,以“绝对否定”的观念去审视大众文化,所以对大众文化进行了过度的批判从而导致理论过于偏激。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倾向进行了大力的批判,并以此否定了一切的大众文化,这种激进的大众文化批判观,忽视了大众文化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其进步性。从文艺复兴开始,文化作品的爆发式出现就已经让文化走出了神秘的个人领地,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文化逐步走向大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大众文化的出现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历史的进步的标志,它标志着社会逐渐走向平等,标志着社会文化生产发展实现了平民化的新特点。此外,法兰克福学派不遗余力地批判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和技术化,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生产也是作为资本主义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必然也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技术手段在艺术发展上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其对于科技在文化中应用的批判显然是过激的。

其次,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他们没有对大众文化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不管是对高雅文化的推崇还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抑或是法兰克福学派所倡导的文化领域的思想意识革命,他们都忽略了经济基础变革的首要地位。法兰克福学派企图通过在思想意识领域实行彻底的革命,以清除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实现人的解放,但文化毕竟只是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大众文化的产生不能只从本身去找其问题和解决途径,而应当从产生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找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思想意识领域的表现只是物质生活的反映,要想清除资产阶级大众文化对人的影响,就得先通过阶级革命清除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所以经济基础的变革无疑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过度强调思想意识领域的革命是无法彻底实现人的解放。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

21世纪,以“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广泛应用为标志,文化产业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大量文化产品涌入商品生产和消费领域,并日益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作为21世纪的文化产品,尽管它与法兰克福学派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别,但它同样产生于市场经济和现代技术基础之上,因此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审视世界范围内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正确认识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有其特性和功能,要时刻警惕文化渗透。文化领域的竞争往往具有隐蔽性,它可以借助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为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是必然趋势,要积极学习各国优秀的文化,同时要警惕外来文化渗透削弱本国文化认同,要立足本国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本国文化自信。

其二,坚持文化领域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文化产品,它不可避免具有商品性,因而一些文化生产者为了追求快速的经济利益,借助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利用新奇的要素生产博人眼球的文化产品,从而忽视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对此政府应当加强大众文化发展的引导与管理,一方面,应当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积极鼓励文化生产者创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对庸俗文化和落后文化予以剔除,引导文化生产主体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其三,坚持文化内容上通俗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世俗性的批判,是站在精英主义文化的立场上进行的,所以他们没有理清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过于激进。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大众文化,要遵循其反映和贴近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不以法兰克福学派对精英文化的艺术要求来贬低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同時也要注重提升大众文化的艺术品位,在肯定其通俗性的基础上兼顾艺术性,实现其作为文化的艺术价值。

其四,利用科学技术实现文化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创新,而不是文化产业的泛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技术导致大众文化标准化是非常具有合理性的,但其观点不合理性在于这种后果不是要批判技术本身,而应当批判科学技术没有应用于文化的正确维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是必然的,它具有进步性的一面,应当发挥科学技术推动大众文化内容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推动大众文化传播的提速和领域的拓展,实现技术支持下的大众文化内容的质的飞跃,而不是将其置于流水线上,实现文化产品的量化生产。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李小兵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20.

[2]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9.

[3]魏艳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多维度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49.

[4]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48.

[5]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3.

[6]马驰.论大众文化批判的当代意义及其历史局限[J].学习与探索,2004,(03):95-100.

[7]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2.

猜你喜欢
批判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新时期黑龙江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35:09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7:30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