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加德
摘要:本文以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生物研学课程开发为例,探索STEM理念下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课程的新模式,在研学课程目标、实施策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展开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STEM初中生物研学课程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一、背景分析
2016年发布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初中生物教育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劳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首次设置“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理、数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与STEM教育必须依托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需要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施过程通常需要同伴间相互协作的特点相契合。
STEM教育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组成,还包含艺术与人文等方面,具备趣味性、多维性、协作性和项目性四大特征,可弥补以往劳动教育的碎片化、低水平、枯燥性等弊端。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因此,从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相融合的角度去探索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安徽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生物学研学课程为例,探索STEM理念下初中生物研学课程开发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新模式。
二、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淮河中游,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境内,湿地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北纬33°02′,总面积801.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529.6公顷。2009年12月,三汊河湿地公园正式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2016年8月,“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揭牌,三汊河湿地公园成功跻身“国字号”行列。该湿地是淮河流域湿地中保存较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自然湿地,区域内湿地资源丰富,主要有沼泽型湿地三汊河、黄马沟,湖泊型湿地钓鱼台湖,河流型湿地北淝河等,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共发现植物133种,鸟类89种,鱼类36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3种,兽类21种,昆虫7目21科,自然植被以芦苇沼泽为主,主要有芦苇群落、藨草-芦苇群落等。
2020年10月,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蚌埠市中小学生态研学基地”,其距离蚌埠市区距离约十公里,湿地内部具有农具展览馆、生物标本室、生化实验室、健身步道、观鸟台、观光旅行车、小型游艇等,外围建有生态农业园、生态养殖基地、人工湿地体验和农事参与、民俗文化、风情购物长廊等。
三、课程目标
依托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现有资源,融合STEM教育和劳动教育,以生物学学习和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突出地域特色,强调在研学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探究体验中培育学生劳动品质。
(一)突出学科融合
通过水质检测等项目式研学体验活动,促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厚植家国情怀
通过开展对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地理、气象、物种、生态环境等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在物种保护、调节净化水源等方面的功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强对美好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的积极情感。
(三)培养劳动素养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通过植树、食用菌栽培、月季扦插等劳动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农村农业生产的常用知识和技术,培育学生的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能力。
(四)发展核心素养
通过水质检测、环境调查、鸟巢制作等系列研学活动,提升学生运用生物学概念和基本原理解决真实场景中具体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在研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用于创新、热爱劳动的优秀品格。
四、实施策略
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拓展学习时空场域,努力把学生学习空间延伸到大自然课堂中,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后服务活动内容,打造生动有趣的劳动课堂和极富魅力的文化课堂。
(一)设计研学课程
因学生以研学形式到安徽三汊河湿地公园开展调查或探究体验活动,其活动时长有一定的限制,故应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设计研学课程,以简便易行的方式达到课程开发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分组分类选择不同的研学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研学的热情。
(二)强化措施保障
现实远比书本复杂,学生在研学活动调查和探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带队教师和研学导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适度调控活动进展。此外,学校教师、研学组织者、公园管理处等相关方面可提前谋划,科学设置活动内容、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以保障活动课程顺利开展。
(三)突出纪律要求
纪律是执行任务的前提和保障。研学活动需要组织学生离开校园,乘坐车辆、湿地调查、参观体验、文明礼仪、安全防范等方面离不开纪律要求。
五、课程主要内容
学校挖掘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蕴含的丰富生物课程资源,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探索和设计难度适宜、效果明显、寓教于乐、简便易行的研学课程,包括探究类、调查类、体验类、制作类、参观类等(如表1)。
六、课程实施评价
研学课程实施评价需要考虑研学课程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反馈要素等。
科学的研学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促进研学课程有效开展,也是学校评价研学课程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学校在研学实践中形成一套成熟、系统的框架去评价研学课程的实施效果。针对研学课程实施评价基本要素(见图1)和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研学课程开发内容,设计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研学课程评价体系(见表2)。
七、反思与展望
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育必须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探究、调查、体验等活动,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立足场景式、开放性问题解决,进行项目式研学课程开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同时,在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挖掘和融合劳动教育内容,改变过去劳动教育无序、务虚、零星、碎片化开展的状况。通过有计划开发和实施研学课程,强化学生劳动体验,培养学生劳动品质,转变学生劳动态度,提升学生劳动技能。
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各学科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延时的有利时机,综合各学科特点,多维度、立体式开展项目式学习,与劳动教育密切融合,为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校要建立课外项目式学习的配套评价和监督体系,搭建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平台,鼓励学校相关科室、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式學习中来,推动项目式学习向纵深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3-11.
[3]陈庆,蔡永立,罗坤.蚌埠市三汊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湿地科学,2007(12):334-339.
[4]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2(1):18-23.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