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越 王小红
关键词:GDP;G20(二十国集团);宏观经济诉求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4-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4.000
1 G20的组成国家与背景
G20(二十国集团)是由G7财长于1999年9月25日在德国柏林成立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第一次G20峰会在华盛顿举行,由前G7(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12个重要经济体(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南非、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韩国)以及欧盟组成。
可以看出,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初期便有明显割裂感:发达成员国与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为一个集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南非作为另一经济体。这19个国家组成的庞大组织在国际各方都有极大影响力。因此作为寻求合作和推动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目标下的产物,二十国集团成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采用非正式对话的形式,为实质问题的协商奠定了极为广泛的基础。
如今二十国集团的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九成,贸易额已占全球的八成,取代过去的七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2 G20在1980年与2020年前后的GDP增长的数据特征
图1、图2为1980年与2020年二十国集团的GDP柱形图分布。对于衡量GDP的方法,各个国家尽管不一致相同(如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但是从前后对比图中仍然能够看到在同一历史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兴衰变化,其间经历亚太金融危机,然而总体大致保持增长趋势,美国稳居第一,然而,中国的崛起动摇了日本长期屈居美国身后的位置,甚至在逐渐逼近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从中,笔者将着重探讨美、日、欧盟的稳居前列之因,以及一众发展中国家里迅速崛起的中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原因。
2.1 美、日、欧盟的稳居前列之因
在新旧全球治理体系交替之际,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运用各种手段力保既有治理机制的地位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行动、布局谋篇,力图影响甚至主导新的全球治理机制的形成过程。其中,为保持所谓团结性与纯洁性,将组织内的俄罗斯踢出G8使之成为昙花一现的存在,并且构造出“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使得欧盟与日本在地缘安全上形成对自己的依赖,这是最大受益者以及治理体系的缔造者——美国,对这个体系稳定而做出的维护。另一方面,在不损害自身主导权的前提下,表面主动倡导对体系做出修正,如适度提高新兴国在世界银行中所占的份額、提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重,意图通过“改良”而非“革命”的形式解决当前治理体系中所存在。然而,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美国从来没有放松对新兴国家的掌控。它与新兴经济体一同推动峰会成为讨论全球经济问题的首要平台,用意实在于通过自己设计主题来主导G20的进程,而并非心甘情愿拱手退让。它提出的“全球经济失衡论”,不过是想要力排众议倡导“全球经济再平衡”,取代新兴经济体倡导的“全球金融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美国的GDP为2.86万亿美元。可以说我国当年的GDP连美国的零头都没有。2020年的美国GDP为21.4万亿美元。现在,则是之前的7.48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到现在,美国经济总体在平稳上升,速度适中。但由于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在全球经济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低。
1980年,日本GDP为1.11万亿美元。此时日本GDP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2020年,日本GDP为5.13万亿美元。从数字上看就能发现,日本的增长缓慢。四十年的时间,日本GDP仅仅是之前的4.62倍,净增3.62倍。日本经济之所以增长缓慢,其一由于广场协议,其二由于泡沫经济。这两个原因让日本经济进入了低迷时期,直到现在。从1995年到现在,日本经济25年几乎没任何增长。可以说,日本是全球唯一一个近25年经济没增长的国家。不过,由于日本经济总量大,目前日本还是全球第三经济大国。
2.2 发展中国家中崛起的中国
中国四十年的崛起之路,必然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1980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911.49亿美元。2020年,我国的GDP为15.63万亿美元。40年的时间,我国的GDP是之前的81.7倍,净增80.7倍,差不多81倍。近四十年的GDP之所以增长这么快,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我国GDP不仅持续加速增长,占全球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1980年,我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为1.70%左右,2020年的比重是之前的9倍多。这都说明我国经济在全球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加。这个战绩的取得,依旧历经坎坷。中国的经济成功与政治稳定已有了雏形模板,可以不照搬西方的体系来运行。
2.3 中国的高速发展对G20中其余发展中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可借鉴之处
在6次G20的协力探讨下,习总书记这样把脉世界经济:“和中共济,和和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协调合作,是必然的选择。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国,也属于全世界,期待着二十国集团永作世界经济的弄潮儿。面对重大突出问题,二十国集团有责任发挥领导作用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开辟航向。
中国并非一些政客和媒体描述的那样,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符号。中国共产党有惊人的学习能力,我们博采众长,我们不断进步。
40年改革开放表明,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交织着制度变化与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制度变迁。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通过制度供给实现新的制度安排,形成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制度,更好地发挥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了40年的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可以说制度改革红利是中国步入经济高速增长后最大的红利,改革红利就是制度变迁红利,制度变迁与制度理论对改革开放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应运而生于全球金融危机,如今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可以想见,加以合理可行的经济政策,G20将展现出它更强大的国际力量。
3 漠视共赢诉求,跟风零和博弈,捣乱者为何而来
在多年竞争中,中国和其他发展潜力大的国家的路充斥着險阻。我们向美西方国家虚心学习,表示欣赏,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西方国家在很多领域确实领先。发展中国家努力学习,奋起直追,承认它的先进,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但反过来,让美西方国家承认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成功,那便异常困难,能做到客观就可算有“良心”,大多数时候,中国在他们的“写实”镜头下始终带着阴间滤镜,主观偏见积压如此之深,何至如此?
这种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是一种认知失调。长期以来,美西方始终认为只有他们的“民主”制度才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才能最终成功,与之相反的社会制度则必然失败,这种信念经过二战,冷战,苏东剧变,各种严格之后,一次次得到验证。西方的统治精英为此欢呼雀跃,理论学者也更加笃信这一切。普罗大众则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下逐渐形成了对山巅之城宗教般的崇拜,以至于在全球都催生出一批信徒,其中的不乏著名“知识分子”,他们的论点往往是: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制度。
但是一旦出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中国近几十年来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的成功),作为教主,该如何解释给信徒?这就严重挑战了西方的制度优越论。美西方为了确保信徒们不迷茫不动摇,就必须重新合理解释中国成功这件事,这种情况在社会心理学中就叫认知失调。
原七国集团对中国的双标昭然若揭。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中国制定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拜登政府则宣布在2050年前实现同样的目标,这就是新的大国竞赛,搞军事对标,不符合时代精神,仿佛儿童玩游戏一般的对赌没有意义。同时,这些势力极力宣扬要为了普世利益牺牲中国人的利益,用可笑的环保借口,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变相榨取利益。
最终在竞赛中胜利的一方将引领行业标准,制定游戏规则,掌握话语权。当年美苏冷战的科技成果,比如卫星,这批,计算机,互联网等等,在转民用之后造福全人类的同时,美国也因此掌握了这些领域的绝对上游并长期获得巨大利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面对同样的环境问题,中国的减排压力本来就比其他国家要大,但美西方国家仍然指责中国没有制定更高的目标。
不过未来几十年可能发生的是中国将比美国更快实现碳中和,因为中国除了在风能光伏领域加大建设之外还在大力发展核电技术,预计四十年后,中国将摆脱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
回到认知失调现象,按照美西方的逻辑,如果中国取得了成绩,那同时必然伴随着问题。所以当中国为了减泰而大力发展核电技术并有所成就时,美西方必然会抹黑这种技术并夸大他的负面消息,以缓解他们的认知失调,但这么做必然会导致西方民众对核电的恐慌。反对发展和建设核电,又因为美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众的抗议会干扰政策实施。
最后我们再用这个视角去看公知现象就明白了,很显然,高级知识分子们的信仰和现实发生了矛盾,他们在试图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减少他们内心的不适与心理压力。公知们可以找到支持几乎任何信念的证据,而且看上去是那么权威,那么可信。
关税贸易战,美国政府逻辑是:对华征收高额关税,缩减美国贸易逆差,进而推动美国制造业振兴,制造更多就业机会;粮食战,美国曾控制了全球百分之九十的粮食贸易,若干年后中国卧薪尝胆扭转粮食霸权……军事霸权,粮食霸权,背后是金融霸权,这些逆势而为的举措,必然有失败的结局。
4 G7霸权已成为过去式,人心向背构建进行时
经历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等等重大危机之后,这几个西方国家为了协调政策,继续掌控世界,成立了这么一个定期磋商的机制或者论坛。最初的宗旨是涉及世界经济危机的所有经济问题但是现在经济问题显然是没有政治问题重要了,这一期逐渐形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阵营,也就是西方霸权主义的小圈子。曾经的西方列强妄想主宰世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今的G7和1900年的G7,有的国家政体虽然发生变化了,但强盗的基因是不会变的,他们看到中国和平发展的事实,不愿面对,百般阻挠。但是天下大势浩浩伤伤,顺其者昌,逆气者亡。
G7到2000年实力依旧强劲。当时GDP总量最高的8个国家中七个就是G7成员,21世纪以后,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快速崛起,金砖国家的新兴市场被世界寄予厚望,而G7成员除了美国外,其余六国均发展减速,其中几个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经济状态已然不能代表全球。G20成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的新机构是大势所趋,全球治理也开始转为从西方治理向非西方与西方共同治理。
20年前日本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的4倍,而去年只有我国的34.3%,这般不遑多让的经济明显对比出七国集团成员的低迷。2001年中国GDP为1.21万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十倍,堪称人类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20年前的5.5%提高到38.1%,已有了底气,这二十年间,其他发展中大国例如印度和俄罗斯也迅速发展,印度的经济总量2019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五强,虽然去年被英国反超,但依然领先法国。中国把十四五规划完成好到2025年,考虑货币升值,美元经济总量增长后,即使他们全部联合起来,也难以对中国形成绝对的压倒性优势,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焦躁不安,欧洲反复摇摆,时间不等人,趋势更不会轻易扭转,在此来看,制造业产值比起经济总量,工业产值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
G7本是七个最强的西方工业国家的联盟,而在工业产值中制造业产值又是重中之重,代表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2001年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为6.1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一国就有1.55万亿美元,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庞大的制造业潜能被彻底激发,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工业化,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9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到了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8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7倍,是美日德三国之和。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现超20年前的美国,占全世界的20%,鼓舞人心,的是这一数值还在继续增长,金赛荣教授预估到203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将会超过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全世界一半的工业品。将由中国制造,这或许也是欧美最惧怕的一点,因为在关键时刻,制造业产能代表的国力是金融业以及其他产业都替代不了的,只有工业和制造业才能保家卫国。此外,GDP总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财富,一个国家的国力制造业占基地的比重能很好的體现一个国家的实际状况,如果比重过低就说明这个国家去工业化严重,经济未来的发展会遇到瓶颈。中国制造业占基地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六到百分之28余之间,其各国则在6%至21%,我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制造业比重只有11%,显示其去工业化比较严重。
美国出台这些政策的最大外部刺激来源,这也反映了竞争能够带来的好处,我们要感谢美国的外部压力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内部统一思想的问题,让我国坚定不移的进行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我国现在在半导体制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领域投入都很大,从长期来看,只要我们沉得住气,不犯大错,保持住经济增速,专心把内部问题处理好,同时坚守好对外部的立场,为国内和平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中国复兴指日可待。
5 宏观调控开启中国模式,跳出陷阱尽显担当
近期的达沃斯论坛以世界形势为主题,对于全球经济,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世界经济正在走出低谷,但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已向120余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20亿剂疫苗的中国受到多方的赞赏。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习近平郑重承诺,中国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十亿计疫苗,还将无偿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疫苗,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担当。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相互交织,加剧了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习近平指出,现在大家有一种共识,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必须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习近平在演讲中不仅提出中国方案,也呼吁发达国家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的同时,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今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俄乌战争可能会对全球市场和粮食安全产生多重影响”,呼吁设立进口融资基金。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分展现责任担当,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指出正确方向。
因此,制造对抗与分裂意在弱化G2协调能力的做法不可取,各国都应当珍惜和利用G20 的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一意孤行,局势恶化,势必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金融、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均发生严重危机。于风雨飘摇中,我国构建新话语体系刻不容缓,展现强硬态度与宽容胸怀,寻觅共进才能把握经济动脉。
GDP 作为校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从普遍意义上说,GDP 是研究一国(或地区)经济现实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根据,也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参考。
但是,GDP 指标也是有缺陷的。它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其次,由于GDP 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再次,GDP 不能反映经济体为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以及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6 结语
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四年里,旨在提高GDP的明争暗斗层出不穷,仅用一个指标来限制住各国发展方向显然不再合时宜。粮食战、关税战表明有些国家为弥补贸易赤字无恶不作,千帆历尽只见一个“什么也不是”的GDP。携手与共,构建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向世界发表的愿景,同时也时刻展露强硬态度、展现宽阔胸怀。顺应新的世界发展趋势,在经济社会指标核算问题上更好地体现新发展理念,改变“唯GDP论”——今后还有更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安增,王翠云.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伟大贡献[J].理论学刊,2021(5):32-40.
[2]李杨,高天昊.从G7到G20:竞争的多边主义与日本的全球经济治理角色[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6,33(5):109-134.
[3]连俊.G20宏观政策协调机制面临考验[N].经济日报,2022-04-26(4).
[4]卢现祥,朱迪.中国制度变迁40年:回顾与展望——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人文杂志,2018(10):13-20.
[5]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设立进口融资基金[J].粮油食品科技,2022,30(3):104.
[6]孙丽丽.开启国际经济新秩序——G20伦敦峰会评析[J].和平与发展,2009(4):44-47,64-65.
[作者简介]尹越,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学士,研究方向:金融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