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雨薇
摘要:《2021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1年本科毕业生高达173607人,相比于2020年增加5162人。其中艺术学本科毕业生18619人,较去年增加483人,占所有本科毕业生的10.72%;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已落实工作15142人,就业率为81.33%,较去年增加7个百分点,低于平均就业率84.32%。从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高校毕业生5835人,比2020年增加1319人,占所有就业人数的3.99%。由此可见,2021年就业情况相比于2020年有所好转,但高校艺术类本科大学生就业率总体水平不高,毕业后选择本专业作为就业方向的人数不多,就业工作依然面临较大困难。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
一、独立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求职困境
(一)客观原因
1.学历困境
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18.33%,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占27.1%,公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占28.78%,独立院校高校毕业生占比仅25.79%。对于初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一般用人单位人事的评判标准就是学生的简历。2021年4月笔者在推进就业工作时,一个主播专业的学生和我说:“老师,很多家公司一看我简历上写的是独立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给我面试的机会。” 这大概就是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求职时所要面对的问题。
2.羊多肉少
本科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岗位需求量却在减少。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消费欲望紧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大概率会造成本想扩张的店面因此而缩小的事实,进而影响企业的招聘人数。招聘人数紧缩,增加学生的竞争压力,心态不好的学生开始摆烂或者走上考公考研的路,再到第二年继续和应届毕业生竞争,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1]
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第一,课程安排不重视。大部分的独立院校基本会设置两本在大二大三的考察课分别为“创业基础” 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期末考试形式一般也就是大作业或者论文形式。请假迟到旷课常有,课程安排不重视,导致学生也仅仅只是把“就业” 当成一个选修课去完成;第二,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性不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基本上由行政岗教师和辅导员来组成的,这些老师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大量的经验,但在学生求职这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却也是知之甚少。现在的网络四通八达,学生获取资源的方式更加便利和快捷,若是代课老师没有创新性的点而和网上随处可查的观点一致,会更加让学生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愈发得不到重视;第三,个性化指导不强。课堂上的教学模式是统一的,这是符合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科性质的,因为客观的知识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兴趣爱好就改变。但是对于就业来说,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除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因个人的兴趣和想法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
4.招聘形式的限制
求职的过程就是用人和毕业学生互相看对眼的过程,若是两边都能看得上,那就欢欢喜喜地签合同,若是看不上拿着简历转身走即可。大学生找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就是校园招聘会,线下的招聘会是一个绝佳的和用人单位面对面相看的好机会。但若是一味地只局限于校园招聘会这一生态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击退了部分学生找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同时,部分院校也进一步推动了线上招聘会的开展,学生可以在线上参加校园宣讲会,给自己心仪的企业投递简历,线上和人事沟通了解薪资待遇和企业基本情况,线上参加企业组织的笔试和面试。但这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当学生和用人单位成功“牵手” 后,学生发现公司环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人事发现学生也不像简历中描述的那般稳重,最终会导致解约,影响求职学生的心态。[2]
(二)主观原因
1.独立院校艺术类学生自身认识不足
第一,学生对于未来的迷茫,没有大致的规划。部分学生大一忙着入社团,大二顾着谈恋爱,大三忙着学专业课,到了大四该找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简历怎么写,甚至不知道如何准备面试回答人事的问题,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迷茫;第二,学生对于就业不重视,主动就业意愿不强。有些学生在大四刚开学时觉得找工作没有那么着急,大四有一整年的时间可以留给自己慢慢地挑慢慢地选。殊不知,在抱着这个心态的同时,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秋招机会,若是再错过春招,那再好的工作岗位怕也是要留不住了;第三,跟风考公考研,半途而废。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看周围的同学在准备考研和考公,于是一起加入,岁月静好。但也许考研考公并不是他的目标,只是这一刻或者这几个月的避风港。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的学习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考公考研自然榜上无名,大半年的时间也就此蹉跎。
2.艺术类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壓力大
第一,学业压力大。大四不仅是求职季更是毕业季。艺术类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重专业课轻公共课,以至于专业课程分数平均分都在80分以上,而公共课程却近乎沦陷。这些沦陷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从大一累积到大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对于学业问题影响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这时也无心顾及其他了;第二,就业及过程中压力大。刚迈入社会的大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学校的专业课知识并不是可以直接拿在工作岗位上用的,理想和现实总是会有偏差的。这种偏差或许会造成学生离职,并且在对找工作这个事情上产生恐惧和躲避的心理,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独立的工作;第三,家庭压力大。每个家庭送学生来上学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开阔的眼界,以后可以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这本无可厚非,如若走向极端,家长就容易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学生。如一定要求学生去国企单位工作、一定要求学生考公或者考研,使得家庭矛盾加大,学生思想压力也会增加。[3]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前景
(一)出国留学
主要原因为:其一,学习艺术类的大学生普遍家庭条件都不会太差,负担得起这一笔花销;其二,学习艺术,需要听百家之言,习百家之法。所以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比较偏爱国外的研究生,他们普遍认为国外可以换个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灵感,便于自己的创作。
(二)创业
艺术类的学生勇于实践和探索,这样的探索实践容易发现商机。他们可以敏锐地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爱玩什么,他们的想法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些有想法的学生,在大三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甚至拿到了营业执照。
(三)教育行业
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父母越来越重视自家孩子的素质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一些画画班、舞蹈班、音乐班以及主持人班等。一些艺术类专业的女同学,从大一刚入校开始就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和专业课知识去教育培训机构给这些小孩子带课,他们用自己的亲和力和并不太高的报酬赢得了这些培训机构的信任和好评,自然他们大四毕业以后,有很多就会选择之前兼职的培训机构继续任教。
(四)网络文化传媒类公司
新兴的网络传媒蓬勃发展,一群有为的年轻人正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他们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发起者,不在乎招聘的员工有多少年的从业经历和多么高的学历,他们要的是会创新的大脑和引发热度的创作。门槛看似不高,却十分挑人。我们独立院校艺术类的青年大学生有一部分也会被这些公司所选中,开始自己的努力工作。
三、就业策略
(一)建立新型就业平台,运用新媒体力量推进就业
第一,和各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做到资源共享,将所有资源引入新建立的就业平台。用人单位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资源的提取和交换;第二,引入专家名师进行线上指导。邀请各大公司经验丰富的人事专员对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同学进行线上实训实操,学校负责每次培训的宣传工作,确保每位想要培训的同学都可以收到消息并按时参加;第三,在新型就业平台上可以统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招聘(应聘)意愿,采用大数据的方式进行配对,极大降低沟通成本。
(二)引导企业、学生和家长的意识转变
第一,企业的意识转变。目前,市面上仍然有些企业对独立院校的学生带有一定的偏见和歧视,甚至不愿接受独立院校同学的简历,不给面试的机会;对于艺术类学生更是如此。这部分企业较为刻板,认为毕业院校是评判一个学生能力的标准,这在现在看来是有失公允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不应只考虑毕业的院校,在进入单位开始工作时,一个人的责任心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才是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的关键,而绝不仅仅只是毕业院校;第二,学生的意识转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 或者“妄自菲薄” 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小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第三,家长的意识转变。一些家长思维固化认为大学生毕业之后只有三种正经工作:医生、老师、公务员,至于其他职业都是不务正业,于是逼着学生考研、考公、考教师资格证。现在的社会多元化发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用心,哪一个行业都能出人头地。
(三)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
1.完善專业课课程体系
高校教师往往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而忽视教学与当代社会的结合,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一毕业就发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经落后了,不是这个时代最新的了。尤其是艺术类的思潮,就像流行趋势,教学部门应该紧跟时代思潮,探索研究出一套符合当下社会的创新版教学方案,使得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上手本职工作。
2.深化校企合作
虽然学校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合作的关系,但是不够深入和彻底。第一,学校了解传媒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定岗培养定岗输送,避免人才流失;第二,可以让大三下半学期学生在校期间的寒暑假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实习,一来为毕业设计积攒经验;二来提前适应单位环境,以便毕业后更快进入工作状态;第三,学生应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在校企合作单位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行实习,提前积累工作经验;第四,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应把刚毕业的青年大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要给予大学生他们应得的机会和公平的上升空间。[4]
(四)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学生能力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学好学校各类专业课的同时,艺术类大学生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公司实习和“三下乡” 活动等),把社会当成自己的第二课堂,根据当时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知道现在社会上缺什么样的人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侧重哪一个方面的知识,再或者时下的公司里比较流行用哪种软件更方便创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在社会的大染缸中,学习做人的智慧。
(五)引导学生抓住政策性岗位,全面发展
政府开设的“西部计划”“乡村振兴” 等政策性岗位,鼓励青年大学生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第一,学校要大力宣传政策性岗位,务必让学生知晓这些岗位面对哪些专业的同学、具体的报名流程、截止时间以及所要收取的相关材料和资格审查等内容,对于后期的选拔要做到公开透明;第二,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人;第三,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乡村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带货和宣传,既帮助乡村脱贫,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鼓励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对于刚毕业的青年大学生有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如小额贷款免息以及相应费用减免)。对于成功创业并已经拥有第一桶金的同学,可以回学校分享他个人的成功经验;学校的专业课老师也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创业基础” 这一门公共选修课上,纸上谈兵。
四、结束语
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大学生因为社会的客观原因和个人的主观原因等落入了“毕业即失业” 的困境。无论是创业、就业还是继续学习,只要打开思路,变换思维方式,这些年轻人就可以在自己合适的岗位中发光发热。打开思路、变换思维方式,不单单指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也指学校适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方向并利用喜闻乐见的网络资源进行学生和企业的对接;同时,企业也应及时调整仅以毕业院校来挑选人才的第一准则,应给予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大学生更为平等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32-37.
[2] 孙嘉翊,刘芳妤,周雨笛,等.疫情背景下大数据助力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现状、困境及对策[J].中国商论,2021,(19): 182-185.
[3] 赵可惠,王静.后疫情背景下新媒体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1,(17):82-83.
[4] 段引香,李抗,席聪聪.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某省属高校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1,(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