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

2023-05-31 08:56周婉如
国际公关 2023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学生管理方法

周婉如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逐步成为青年大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洞察社会万象的主要途径,因此网络舆论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而言,网络舆论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论有助于高校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及时调整和制订以“学生为中心”的政策制度;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中虚假信息的传播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误判,增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阻碍和谐校园创建。高校应对网络舆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管理者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觉悟,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做到从源头控制舆论、引导舆论走向,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论;学生管理;方法

网络舆论是民众针对某网络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带有倾向性意见或观点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载体,是高校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指出:“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网络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校园信息公开化,学生参与监督民主化、学生发表言论自由化。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导致网络舆论的走向愈发趋于复杂化和难控化,对高校管理工作而言无疑是一个考验。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为师生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成为高校当前工作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网络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

当前,网络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对网络舆论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舆论的形式、内容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网民的情绪和行为,与青年大学生认知外界社会、构建自己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高校通过对青年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科学筛选、过滤及引导,能够把控舆论走向,实时洞察学生思想状况,利于高校实施“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中的不足,从而提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推动高校实施学生本位的管理理念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论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方式。相较于传统学生民意收集方式,网络舆论在获取学生动态思想过程中具有更真实、更便捷、更快速的特点。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生对教师是服从型关系,教师靠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之情。大多数学生因有所顾虑,对教师或学校的意见不敢直接实名化地表露,这种情况下网络就是学生最好的“保护伞”,成了学生最好的倾诉平台。学生在网上以匿名方式表达对学校的不满和意见,一旦引起响应,在学校内就会立刻形成网络舆论。高校网络管理中心会快速获取学生思想动态,实时洞察学生对学校及教育教学的看法,将信息积极向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反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客观分析舆情,对于舆论产生的积极效应要不断放大和强化;对于负面问题,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推动高校立即关注学生反映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解决学生诉求,急学生之急,解学生之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高校领导透过网络舆论对自己的工作成效有了一定把控,推动了高校践行“学生本位” 的管理模式。

(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对学校风气及社会现象的看法,对于高校各方面不完善的地方,学生在网络上表达得更直接、更大胆、更加无所顾忌。此类看似“吐槽式” 的网络言论一方面反映了特定时期学生群体的思维和情绪;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在学生管理教育的过程存在的问题。青年大学生利用媒介来发泄情绪,适度释放一些负能量,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内心焦虑和不满情绪,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情感宣泄和放松,排遣学业和生活壓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2]学生在网络大军中找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群体,极易产生认同和共情,“抱团” 互相安慰开导,最大程度上产生共鸣,从而容易达成一致,在互相鼓励和抱怨中减少学生群体中的现实矛盾,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这是一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方式,打开了与学生交流的关键窗口,拉近了与学生群体的距离。高校利用校园网络舆论的共享性、传递性和渗透性,通过网络舆论来了解青年学生群体对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及社会现象的看法,认真审视存在的问题,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及时调整和完善。客观理性对待网络多元声音,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利于推动高校全方面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二、网络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阻碍作用

网络舆论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传达广大网民对某事件的意见和观点,在舆论传播与互动过程中产生出了社会影响和效应。由于网络舆论具有突发性、虚拟性和偏差性等特点,使网上舆情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甚至信息失真的现象。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思想极易被带偏,不自觉就成为了网络舆论群体中的一员。如果其接收到片面化的网络信息、加工信息、合成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思想和价值观就很有可能走向极端,造成严重后果。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对社会和谐安定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一)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网络信息传播渠道更宽、传播速度更快、影响人群数量更大。[3]然而,虚假信息和其他不良信息,同样也通过网络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破坏了网络的和谐环境。2021年,某网络舆情监测公司给出一个结论:虚假信息比真实信息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其背后原因是虚假信息比真实信息更稀奇,更能迎合网民的猎奇心理,更能被各大媒介争相点赞关注和转载传播。青年大学生是好奇心最强烈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高于其他群体的,网络舆论中的虚假信息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袭击” 了大学生。钓鱼网站、诈骗信息等各种新型骗局在大学校园里肆意传播,极大挑战了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在促进高校管理工作者重新审视网络舆论信息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制度化、统一化的管理。

(二)阻碍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生态环境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数据信息在社会活动与生产学习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更加明显,随之带来的隐患也让人感到不安。负面网络舆论放大或夸张事情真相,经过过度发酵,与客观事实完全不符,对个人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个人隐私随意泄露,网络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给个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4]大学校园内负面网络舆论不利于高校师生建立信任和形成凝聚力,一些虚假不实的网络信息在学校内发酵,经舆论传播会引发师生间的矛盾对立,产生信任危机。高校突发事件一旦被发布在网络上,学生和教师乃至领导层和管理人员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公众的审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备受关注,所有细节都会被放大进行解读。网友不了解具体情况,出于看热闹的心理围观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味进行猜想和评价甚至是批判,借助发达的网络大肆传播,对高校的声誉和内部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部分学生或老师将个人情绪和倾向性言论代入,造成校园舆论危机,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高校应对网络舆论的方法

高校是开展思想教育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近年来,随着校园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高校网络舆论和社会网络舆论日渐合流。网络舆论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形象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此,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积极优化网络舆论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一)加强自我素质完善和自我思想提升

高校管理人员作为和谐校园的营造者和守护者,是打赢这场校园网络舆论战的关键力量,必然要在网络舆论战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应对校园网络突发信息安全事件过程中要具备高度的敏锐力和应变力,要始终坚持国家至上、集体利益优先的原则。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在校园中,坚定马克思主义是管理学生、进行舆论斗争的重要前提。高校管理者应该进行自我素质完善和自我思想提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好一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高校网络管理工作队伍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工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及控制舆论趋势等技能,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挥好正面引导作用。

(二)主动把握舆情走向,控制舆论传播方向

大学生表达欲望空前高涨,他们可以制造话题,引导话题走向。而一些不法之徒就恰恰利用大学生群体来制造负面舆论,激发社会矛盾。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提高对网络舆论分辨的敏锐度和警觉性。

高校新闻编辑者作为信息传播的始端,要宣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用主流思想引领师生前行,例如,校报版面可多用正能量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集体精神、多宣传“大我”,少呼吁“小我”、多报道一些科学院士,少报道一些影视明星。校园媒体网站应承担把握网络舆情的作用,严格管控校园网站,引导校园内信息向正能量方向发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校—社会和谐稳定的网络空间。要在校园网络范围内控制舆论的传播和发酵,始终保持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当负面舆论急剧增加,要及时处理,防止其大规模的传播扩散,控制舆论走向,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发挥思政课程引导作用,开展疏导工作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高校要发挥思政课独特的教化作用,用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实践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中辨别是非,培育其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6]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洞察学生情绪和心理疏导工作,对于被负面网络舆论影响的学生,要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深度。网络舆论的发生往往都是学生情绪累积的结果,要“对症下药” 解决学生“心病”,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心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各种社会舆论。拓宽思政课渠道,鼓励学生多参与思政课“第二课堂” 实践,增加社会经验,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束语

新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舆论斗争的主要阵地,而网络舆论走向的难以控制也成为当今高校管理工作需要面对的普遍难题。高校网络舆论的治理是整个社会舆论问题治理的重要分支:一方面,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高校承担着传播知识和真理价值的任务,要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志存高远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作为人才摇篮,理应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青年大学生缺乏独立分析辨别的能力,容易被舆论引导而失去自我,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社會和谐稳定。对此,高校及其管理者要主动出击,坚定政治立场,利用好教育主阵地,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网络舆论斗争中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2]    燕道成,刘世博.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三重维度[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5):52-60.

[3]    涂刚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9-13.

[4]    岳爱武,段红敏.立破并举:网络思想舆论灰色地带破解之道[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1-11+33.

[5]    王新生,朱雪微.守正创新,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温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3):111-120.

[6]    郝红亮.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机制创新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9):112-113.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学生管理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