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
做公关传播,要懂得利用与化解舆情
公众传播领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群体导致愚蠢、群体导致智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 · 勒庞是“众智成愚”派代表。在其被誉为群体心理学开山之作的《乌合之众》中说:当大量人群聚集起来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超级愚蠢。这些人也许单个看并不那么愚蠢,但是聚到一起的时候,智力会下降,做出种种愚蠢甚至疯狂的行为。群体智力在聚集后下降,会变得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夸张与单纯;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的道德水平低劣。引述几句经典断言: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因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群体因会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试图感动群体的人,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某些专家惯用的论说技。
勒庞也给出了众智成愚的条件:构成这个巨大群体的人有些底色同质,如身份、世界观、利益;群体智力之所以下降,不是因为待在一起,而是有处心积虑的操纵者,能够操纵信息,从而操纵人们的情绪。比如在《皇帝的新衣》是因为有两个骗子精心设计了一种沟通障碍。
法国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迈赫迪 · 穆萨伊德在《新乌合之众》中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群体其实远比勒庞描绘的更有智慧,即使个体的才智有限,但一旦他们共同行动,往往能“众愚成智”。
《纽约客》专栏作家詹姆斯 · 索罗维基的《群体的智慧》也持同观点:当人们预估一个数值时,无需任何专业资质,所有普通个人估值的平均值最接近正确答案,它肯定比这群人当中任何一个优秀个体的估计更准确。比如,如果你想知道埃菲尔铁塔有多高,只需要到大街上不经过任何挑选地找50个人,问他们觉得埃菲尔铁塔有多高,然后求出50个答案的平均值,或找出中位数更好,你会得到“324米”的答案。同样的估值测试类实验屡试不爽。哪怕实验中个别个体的答案错得离谱。
在互联网上,求大众观点平均值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做法。豆瓣、大众点评、淘宝等平台都采用类似于“群体的智慧”的模式,请用户在自己的网站评价产品,得出一个集体评分。借此,用户就能对产品做出判断。
如今评分体系无处不在,可以让一款商品火爆,也可能被无情抛弃。用群体评价求客观看似科学,事实并非如此。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锡南 · 阿拉尔在其《炒作机器:社交时代的群体盲区》中提到一个实验,实验者随机抽取了10万条新闻,每条新闻刚发出来,科学家就先打上第一个分数。结果显示,如果首条评价是肯定的,该新闻的总平均分会升高25%,不管跟进多少真实的网民评价。这是因为网民打分前都习惯先看看前人打的分,难免會受先前意见的影响。同样的竞猜游戏,如果先跟别人讨论5分钟再发表各自的观点,那么大多数人的判断都会趋向同一个方向。研究证明,一个小小的暗示,就足以让大众判断的平均结果偏离正确答案。
阿拉尔口中的炒作机器,指的就是社交媒体。他说,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它便能影响我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让内容(观点)、人、渠道合为一体,变成一个人的放大器与增强回路。他总结,社交媒体有4大杠杆——金钱(商业化、有利可图)、代码(平台,算法)、规范(社会准则)和法律。
舆论喧嚣,但舆情不是民意。做公关传播,要懂得利用与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