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生
“教育教学观”在我看来就是从教者经过长时间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以之为指导,将其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回望22年的教育历程,我的教育观念也由“教书”慢慢地转变为“解惑”与“助人”。“教书”单纯只是“传道”抑或“授业”,让学生由“不知”变为“小知”,称“知其然”;而“解惑”与“助人”是在学生的漫漫求学之路上,借身说法,以理明德,帮助学生形成澄明的心境与积极的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有能力处理好自身与学习、学校、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的诸多关系,做到“心为己所悟,行为己所好”。善人善己,笃行不怠。
经过22年的教育实践,我逐渐形成这样的教育观:陪伴优于管理,教学互促成长,师生亦是挚友。
自2020年起,我所在的学校实行寄宿制改革,我有幸成为与寄宿制改革伴生的一个崭新岗位———“宿管”团队的负责人。起初“宿管”这个称呼,让我为之哑然,寄宿生也开始不单单把我当作老师看待,校园里见到总是“宿管好”这样称呼着。起初我是“尴尬”的,因为20年的教师经历已让我习惯了“老师”这个称呼,慢慢也习惯了“主任”这个别称。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狭隘了,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宿管老师,那是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孩子们的“师长”啊,孩子们因学业原因的欢喜与忧愁、每一间宿舍的夏开窗冬关门、每一个孩子生病时的嘘寒问暖、每一天早晚操时的体恤与要求、每一天晨读时的引导与解惑、每一次就餐中的规范与劝诫、每一天晚间活动的警示与共乐,每一位宿管老师都常怀惴惴,每一名住宿生都笑靥如花……心存的那一份快乐永不曾缺席。
22年的教育实践,两年有余的“宿管”经历,使我由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学生挚友”,只要步入校园,无数的善意会扑面而来。有微笑,也有问候,原本懵懂的孩子会主动问好,原本怯懦的孩子会上前微笑。有时也会遇到忧心忡忡的孩子,那时,我的办公室就成了心理咨询室,一杯清水,几句问候,在细心的引导下,孩子们便会敞开心扉,将内心中的“小心事”一一道来,甚至一些别人看来属于隐私,一些稍显敏感的话题,只要是心中的小小的“千千结”全部会告诉我。这时,我会做一个称职的“倾听者”,待孩子心情得到平复后,再作有效的引导并提出真诚的建议,甚至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让他们自主解掉心中的那一个“结”。这时孩子对我是充分信任的,这份信任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尤为难得。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孩子们的信任是由衷欣慰的,同时作为“挚友”,也一定会帮他守好心中的那一份信任。
回想起刚刚担任“宿管”的我,“严”字当头是我的信念,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思想,我以“西点军校的20条军规”作为管理学生的准则,事事务求严肃对待。那时的师生关系是紧张的,我的辛苦付出换回的只是无奈的苦涩。为此我重新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慢慢地,我悟出来了,管理不应该只有“不准”与“不得”,管理还应当有“接纳”与“温度”,做“有温度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主流的教育思想,恰在这时我听到了足以改变自己未来教育观的两句话,“幸福从接纳开始”“陪伴是最好的管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也就是从那时起,校园里少了冷酷的“军规”,多了长久的陪伴与一次次的倾听。那时的我开始记述名为“神兽成长营”的教育叙事,每天“神兽营”的点滴趣事都会被搬上笔者的订阅号,作为我教育观转变的见证。学生对于这位一贯“严厉”著称的宿管,开始试探性地接近。一点点的转变都在慢慢发生……
转眼间,两年时间过去了,冷冰冰的宿管变成校园内炙手可热的“明星”,“宿管”这个称谓也逐渐成为住校生的信任与依赖。“心理咨询室”正常开放,咨询时间为“随时”,有时咨询室会开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尽管忙碌了一些,但无差别的随时疏导,疏导掉的是愁绪,久久不散的是孩子们的理解与笑声……
教育成就了学生,交流成就了老师。
教育其实很简单,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陪伴優于管理,教学互促成长,师生亦是挚友。
一名教育者的朴素教育观应该是:教育者的教育之路是永远在路上的旅程,不用苛求最终会到达教育的终点,无论你在沿途收获到多少鲜花与掌声,应始终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随着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紧跟创办“大教育”的时代步伐,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那一颗饱含深情的赤子之心,真正的爱教育、爱学生,爱教师这个职业,用努力与真诚浇灌出属于未来的教育之花,用真挚与理解去收获那一颗颗原本澄澈的教育之果。
(作者单位:太原市万柏林区官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