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思考

2023-05-30 10:48:04方泽强梁伟莹黎旋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方泽强 梁伟莹 黎旋

摘 要:高校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性的,涵盖了办学的起点到终点整个系统,至少包括找准方向、对标建设、稳定发展、追求高效以及优化结果等多维多面。高质量发展并非只是单方面、单维度的发展,而是全面多维的发展;也并非仅仅指量的增长,还包括质的变化和优化。现实中,将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理解为“低投入—高产出”结果的观点最为常见,但此仅是对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维度和方面的认知,不够全面。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要形成系统认知,并展开实践,才可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建设任务;行动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创新团队”(2020WCXTD026)。

作者简介:方泽强,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梁伟莹,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黎旋,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科研人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文章编号:2096-272X(2023)02-0020-07

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代。在这一背景下,2021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掀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目前多数研究聚焦宏观层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但对微观层面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少。微观实践需要微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否则实践就可能是随意、肤浅甚至盲目的,而宏观研究不能替代微观研究,因此,加强微观研究既有必要,也很急迫。

质量是一个事实与价值耦合的概念,不同主体的理解有所不同。遗憾的是,在教育领域,不少人对高质量发展往往仅从“投入—产出”的经济视角[1来理解,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获得“低投入—高产出”的量的结果。但这种认识是单向度、狭隘和局限的。吊诡的是,因其简单实用而被某些高校在实践中固化为指导原则并异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完整内涵。事实上,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量的生产或增长过程,更不能异化为数字游戏,否则就犯了只关注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变化和优化的毛病,很可能出现“无发展的生产”“无发展的增长”的现象,从而偏离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道路。

基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性的,涵盖了办学的起点到终点整个过程。在起点方面,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科学的前进方向和合理的评价指标这两点,否则,发展就缺失方向和标准;在过程方面,高质量发展至少要将稳定发展、高效发展作为追求,避免让学校处于非稳定、无效或低效状态,后者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对立面;在结果方面,高质量发展要努力实现结果最优,体现在就业质量、特色、文化等,假如结果不优,也很难说发展是高质量的。就此来说,高质量发展至少包括了找准方向、对标建设、稳定发展、追求高效以及优化结果等多个方面、维度和环节。当然,上述并非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全部,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方面、维度和环节是众多的,本研究探讨的范围仅限于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维度和环节。

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找准科学的办学方向

办学方向是学校发展的航向,规定了学校朝向何目标前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找对办学方向,否则便会航向不明,前行迷茫。

(一)举办社会主义职业本科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政治性、民族性决定了职业本科院校要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旗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又专又红和通专结合的人才[2,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方向,强化政治担当,更加主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3。此外,职业本科院校要明确本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即以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和企业需要为办学重心。这与普通本科院校举办普通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重心有所区别。需要强调,职业本科院校要培养德技双馨的人才。要避免只重技而不重德或失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实中或多或少存在。要抓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包括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是跛脚的教育、异化的教育,不应成为一种合理存在。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其内化到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4

(二)抓住职业本科教育的“双重”类型特征

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的特征,体现为职业教育特有的教育属性,即职业性、技能性、社会性、终身性和全民性。前两者是本质属性,其他则是派生属性[5。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要抓住这一特征,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分开来,从而彰显其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类型特征。客观地说,这一点基本上为职业本科院校所认同和实践;另一方面,是职业本科教育相对于职业专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特征。这一点虽引起重视,但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勾勒。在一定程度上,前者与后两者不仅是层次的不同,还是类型的不同或者说是异质的。用布鲁贝克的话来说,高深不只是知识程度上不同,还是知识性质上的不同[6。体现为高一级层次职业教育对于次一级职业教育层次既具有依赖性,又具有包容关系,两者存在量质演变关系7。举例来说,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内容在“量”上要相对更广,更重要的是,在“質”上有专科、中专等层次所不具有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前沿性。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要抓住这一特征,使职业本科教育与职业专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区分开来,从而彰显其区别于职业专科院校和中职学校的类型(异质)特征。

(三)把握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根本办学路径

产教融合主要体现为学校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校企合作主要体现为校企双主体育人,提高育人质量,强调职业教育的个体功能。从理论上看,上述两点正是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从实践中看,广东、浙江等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办得比较成功,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产业资源发达,更在于实践中很好地解决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的观念、利益、主体、激励和约束问题。依此逻辑,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作为根本路径,否则就办不好学,更重要的是,在践行时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和水平要求。相对于职业专科院校和中职学校来说,一是要拓展融合和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例如合作可拓展包括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产业学院等各种形式;二是融合和合作的水平要更高。例如,专业与产业的融合要更加紧密,校企合作开发本科课程的水平要比专科课程的水平更高;三是要治理好以往的弊病。这些在职业专科院校和中职学校或多或少存在,如有的学校设置专业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未能很好遵循产教融合理念,其结果,难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反而产生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象,使“教育无用论”沉渣泛起;有的学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建构实质长效的合作机制,其结果,校企合作创新力度较弱,育人质量较低。

二、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找寻合适的评价指标

任何事物或活动似乎都可以用指标来评价其是否发展。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有相关的标准来引领和评价。没有相应标准,发展就缺失客观,甚至是不规范、虚浮的。这里所指的标准作宽泛理解,包括了各种指标、规范、评估方案、排行榜等。

(一)对照国家标准以实现规范发展

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满足符合性,符合性指产品符合设计标准,是合格的产品[8,体现为办学标准达标。大致来看,国家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达标性标准(低标)。诸如教育部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试行)》。这类标准是职业本科院校必须达标的。仔细研读上述文本并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要求相比较就会发现,前者的办学标准要高于后者,这是政府高标准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设计,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为从国际上看,培养技术人才需在实训实验等方面投入更多,职业教育办学成本理应高于同一层次的普通教育。职业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高水平办学标准的背后指向,要对标建设,达标方称之为有质量,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类是竞争性标准(高标)。诸如示范校、双高校或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之类的评选标准。这类标准可能只有部分学校能达标。若高校达到和高于此类标准,就意味着在特定时空内其办学达到较高水平,是高质量的。这两类标准代表着政府和社会的办学要求或期望,是某个发展阶段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底线和发展高线。简言之,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就要系统梳理国家标准,以满足达标性标准为底线,对标建设,规范发展。同时,努力达到或超越竞争性标准的要求。

(二)设计校本标准以实现高水平发展

校本标准就是学校自行制定的标准。如果说国家标准是对学校发展的外在要求,那么,校本标准则是学校对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标准更能体现学校是否具有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如前所述,国家的达标性标准是底线。校本标准一般要高于此标准,在此基础上,校本标准要么稍低于、等于或者高于国家竞争性标准。至于选择何种层次的质量标准,则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阶段目标等因素来决定。只有制定了适合于自身的标准,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才会有科学的、适切的指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成为“明星学校”,其办学质量深受学生好评和社会认可,秘密武器之一在于相关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高水平的校本标准,用于指引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些校本标准远高于达标性国家标准,有些校本标准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结果被采纳为竞争性国家标准加以推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职业本科院校可以之为参照。反之,有些职业本科院校未研究制定高水平的校本标准,或只是将国家达标性标准作为校本标准,学校发展就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职业本科院校要建立较高水平的校本标准,指引学校各个领域、层面和环节的高质量发展。

(三)关注民间标准以实现更全面发展

如果说国家标准是“官方”标准的话,那么,还有一类标准就是“民间”标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种非官方的大学排行榜。民间标准体现了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和偏好,是职业本科院校开门办学需要关注的方面。尽管有的大学排行榜被诟病为指标体系欠科学、数据收集缺乏公开透明、过度追求数量化等,但是,各种大学排行榜还是在影响着大学的发展[9。拋开大学排名的缺点不论,学术界和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大学排行榜,以其清晰的评价维度、明确的发展内容以及科学的量化方法对大学的办学发挥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规范和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按公认度较高的大学排名来办学和发展,可能无法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卓越大学,但至少可以建成办学规范和水平不错的大学。就此而言,职业本科院校要关注并研究诸如大学排行榜之类的民间标准,兼顾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发展诉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融入校本标准,从而让学校高质量发展覆盖面更加宽广,更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更高的认可度。

三、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稳健有序地发展

从结构稳定的视角看,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就是较好地处理办学的主要问题,让学校发展趋于稳健,而不至于忽快忽慢,甚至大起大落。

(一)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

作为混合型教育——职业本科教育首当其冲的现实难题之一就是平衡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关系。此涉及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现实中,有的学校对这一问题处理得不够好,人才培养无高质量可言。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现实中无经验可借鉴,因为职业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均不存在类似问题。

对此我们认为,一要在理论层面处理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主次问题。主流观点认为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是根本属性,其次才是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10。笔者赞同此观点,从理论上看,职业本科教育要基于工作来安排学习和教育11,必须实施职业为逻辑起点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并依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从实践中看,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也是基于工作和职业来设计教育过程。当然,也不能忽略职业本科教育对理论学习的要求。

二要在实践层面处理好不同学校的具体问题。我国职业本科院校目前主要由三种途径发展而来:第一种是独立的职业专科院校升格,第二种是若干职业专科院校合并升格,第三种是独立学院转设。一般来说,前两者由于原有的职业教育基础和办学惯性,其发展容易固守或过分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而忽视理论(知识)教育;后者则因独立学院原有强调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对此,相关高校要有清晰认识和行动,前两种高校重点是处理好理论(知识)教育,使之与职业(技术)教育平衡,第三种高校重点是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使之与理论(知识)教育平衡。

(二)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职业本科院校的主要活动。对于职业专科院校来说,教学活动是刚性活动,必须为之,而科研活动是柔性活动,倡导为之,无强制要求,因此,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矛盾;对于职业本科院校来说,教学和科研都是刚性活动,两者的关系成为现实难题。此问题涉及高质量发展中办学资源分配、教师角色定位等,也关系学校的长远发展。

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说,教学和科研是以融合为主,还是以并立为主?答案是:职业本科院校宜采取教学与科研融合为主的定位。仔细分析,大学的科研有两种,一种是支持并融入教育的科研。此科研活动有学生参与其中,并成为指导和培育的对象;另一种是独立于教育的科研,此科研活动不具有教育功能,仅仅是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本身,对人才培养不起回馈和促进作用。显然,职业本科院校主要是教学型大学,主业是教学而非科研,再加上现阶段办学基础、科研条件、学术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决定它选择教学与科研融合为主更为合理。如果采用教学与科研并立的定位,就有可能使办学资源和教师精力流向上述的“不具有教育功能”的科研活动,出现类似研究型大学被诟病的“失去灵魂的卓越”“教育的终结”现象。

据此,职业本科院校可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建立教学和科研融合的机制、组织和制度,诸如建立教学—科研习明纳、教学—科研实验室[12,推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等等。

(三)处理好建设、发展与改革的关系

建设、发展与改革是职业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三大任务,也是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任务。例如,新建专业和扩充学生规模导致办学资源稀释,加大资源投入就属于建设问题;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继续加大投入,扩大突破面就属于发展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转型和重构,就属于改革问题。职业本科院校办学历史不长,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临大量的建设、发展和改革任务。由于学校的资源、精力等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因此,处理这三个问题时常会出现矛盾。有的高校顾此失彼,有的是轻重不分,有的则是平均发力。这样,很难说学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显然,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统筹建设、发展和改革三者的关系。从空间上看,要提纲挈领,抓好重点工作,带动非重点工作,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时间上看,要因时因势而谋划和调整,讲究实效,而不能固守不变。实践中最忌讳的是认为事事都很重要、件件都是重点的现象,也要杜绝经常变动、朝令夕改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要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将创新理念融入工作中。例如,创新“三教”改革(建设问题)、创新教学与科研融合的体制机制(发展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改革问题)等等。

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追求更高的效率效益

高质量发展从字面上看包括高效率高效益的含义。在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过程,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认同或评价是比较重要的活动,第一项活动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依托,第二项活动涉及教育主体的质量,第三项活动涉及教育对象对质量的评价,因此,这些主要活动要有高效率高效益。

(一)抓好专业群建设

从2006年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以来,专业群成为职业院校主要建设任务。一般理解,专业群是指相关专业按一定逻辑组合成有机体。专业群或者以产业链(产业群)为依托,体现职业岗位在流程上的相关性;或者以職业岗位(群)为依托,体现职业岗位在工作对象上的相关性;或者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体现职业岗位在地域上的相关性,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或岗位群的有效对接[13

作为新的本科院校,职业本科院校要积极推进本科专业群的发展,原因在于专业群是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方式,是凝聚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14,因此,要以专业群的思维来谋划专业布点和结构优化,建立组织机构和治理机制来保障专业群建设,把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作为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把学生就业质量作为专业群建设成效的评价标准。另外,职业本科院校要从职业专科院校中汲取专业群建设的失败教训,如建群逻辑不清晰、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不够、专业群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健全[15等,使得高质量发展具有更高的效率。

(二)提高师资建设水平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师资建设效率高和效益好的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就会更有保障。如何提高师资水平?一是抓好师资的引进、培养;二是抓好师资的使用、考核和评价。

在引进和培养方面,相对于职业专科院校和中职学校,职业本科院校具有较高的师资平台,要通过常规引进和特殊引进(例如一人一策)加快引进优秀师资。教师中既要有硕士教师,又要有博士教师;既要有理论型教师,也要有技能型教师(如企业高工等)。同时,要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导,重点抓好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有两种认知误区需要改变:一种认为职业本科院校不需要太多博士教师。实践发现,对开展产品升级、技术攻坚和工艺改造的任务,多数硕士学历教师难担重任,而必须依靠博士学历教师。尽管博士教师有浓厚的理论化和学术化倾向,但只要政策和条件得当,其从理论导向转向实践导向是相对容易的。相对来说,硕士学历教师的培养和提升之路更难。因此,职业本科院校要加大力度引进博士教师。另一种认为来自企业的技能型教师在职业本科院校中十分重要,应让其主导教育教学。实践发现,企业的技能型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实践教学领域,但大多数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教育教学事务并不擅长,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教学事务反而是教授、博士在担起相关重任。因此,要合理定位和发挥技能型教师的作用。

在使用、考核和评价方面,要建立完善与职业本科院校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并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包括:落实“破五唯”精神,探索多元评价制度,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支持教师多元发展,在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多项选项——如可以选择教学型教授、教学科研型教授等等。这一点职业本科院校比职业专科院校更有条件和优势;通过奖优罚劣、竞聘上岗、人才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等制度创新,激发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力,营造人尽其才、良性竞争的人才氛围。

(三)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术界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形成了内适、外适和个性三类标准,评价主体分别是学者与教授、社会与市场以及学生[16。在高等教育精英和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侧重于满足内适和外适标准而忽视个适标准,因为学生更大程度上被视为教育对象而非需求主体。目前,情况与之前有所不同。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满足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是该阶段的教育特征,再加上个人(学生)的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成为新常态,由此决定了要相对重视个适标准,尊重学生需求及学生在评价方面的权重。例如,相对于职业专科院校和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创业、升学、参军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需要学校给予更多元化的条件支持和充分保障。有学者指出,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校的体验和感受比较差,如果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好,那么,职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就是“水中月”“镜中花”[17。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要尽最大努力满足本科生的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考虑内适和外适标准,只是强调当前要将以往被忽视的学生主体地位放在合适位置甚至主导位置。

实践中,职业本科院校一是要在规章制度中融入以生为本理念,让制度成为满足学生需求的抓手。二是通过学生座谈会、专项调研、校(院)长接待日等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启动相应的服务改进工作。三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资源、服务和条件保障。例如,提供考研辅导、创业培训服务、参军预备军事训练等。四是收集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信息,改进学校工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需要指出,满足学生需求不能异化为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公平理念,每位学生都应受到公平对待,享受公平教育资源供给,最终实现适切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五、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创造更优的办学成果

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既要着眼起点的高水平建设,也要关注过程的高水平运行,更要追求高水平的办学结果。

(一)实现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工程和社会问题,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才能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举办就业特征显性化的类型教育,职业本科院校如果没能实现高质量就业,比不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质量,很难说其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领头羊,职业本科院校如果没能实现高质量就业,比不上职业专科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就业质量,也很难说其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职业本科院校如果没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很难说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支撑,从而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为此,职业本科院校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一是推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提高适应性,这是保障高质量就业的前提。二是探索符合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这是保障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三是要指导学生获取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并具备优秀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这是保障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四是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成效,这是保障高质量就业的助力。

(二)打造个性化特色化产品

在竞争性领域,质量是指具有更高性价比,因而能更有效满足需要的质量合意性和竞争力特性[18,就此而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绝对标准,是相对标准,即相较于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某高校具备了比他者更强的竞争力。这种标准不同于绝对标准,即从时间维度让高校与自身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有无发展。需要指出,这种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个性化、特色化产品。越是个性化、特色化,越是具有高质量。职业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历史、文化等有意识地培育、塑造和强化个性化、特色化产品。个性化和特色化主要应体现在人才培养活动上,渗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尤其是落脚到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这是由高校的职能及职业教育的属性所决定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也可体现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上,但不宜作为主体,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对此,相关高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可采取的对策有:一是重点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除了要体现本类教育的特点外,还要培育、凝练并创造出校本特色。二是在课堂课外两个育人场所要努力创造和提供多样化和特色化资源,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为其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三是在教育评价上,要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开发科学、有效以及符合现实需要的评价模式并有效实践。尤其是要努力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增值评价模式,以教育评价改革倒逼人才培養活动的系统改革和特色建设。

(三)创造鲜明的校园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讲,办好一所高校就是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弥漫于学校的时空,让学子时时处处都能受到熏陶、浸润并成长。就此而言,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要体现为创造出鲜明的校园文化。

鲜明的校园文化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学术文化。作为本科大学,学校应具有学术文化。大学从根本上讲是大学问的象征[19,职业本科院校是本科大学,因此,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文化。这一点是职业本科院校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最大的不同。其次,是技术文化。如果说学术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大学的成色,那么技术文化则体现为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的成色。这一点是其与研究型大学校园文化的不同点。职业本科院校要发展技术文化,将之体现并融入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包括各种项目课程、任务课程、技能比赛、技能训练规范和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等。最后,是职业文化。学术文化偏向动脑,技术文化偏向动手,那么,职业文化就是将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并与具体职业岗位群对接构建的文化。职业性正是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人文教育的特质[20,这一点是其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文化,相对来说,后者构建的主要是专业文化或面向行业的文化,而非面向具体职业岗位群的文化。因此,职业本科院校要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文化,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职业人格的专门人才。

六、结语

德国学者布雷岑卡把教育理论分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三类。教育科学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哲学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实践教育学回答教育“怎么办”[21。观点提醒职业本科院校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除了在理论和价值层面要明确高质量发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外,更要求明确提出和践行“怎么办”,明确各个方面、维度和环节的建设任务,并采取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除了关注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事理外,也指出了推进实践的行动要义,以努力规避吴康宁先生所批评的“当今时代只会说应该是什么而不知道究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研究者是过时的角色”22的境况。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1(6):15-22.

[2] 李均,吴秋怡.又红又专与通专融合:当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表达”[J].高等教育研究,2021(9):71-78.

[3][4] 钟登华.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1(7):1-2.

[5] 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5-67..

[6]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

[7] 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34.

[8] 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15-31.

[9] 李秀仙.我国高职院校排名的再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5):25-30

[10]吴学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5-13.

[11]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新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49.

[12]吴洪富.用神话谱写现实:“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历史再造[J].复旦教育论坛,2012(5):17-22.

[13][14]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15]刘晓.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组群逻辑与行动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0(6):104-108.

[16]马万民.试述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与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52-55.

[17]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民间立场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J].江苏高教,2021(11):1-11.

[18]金碚.关于“高質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19]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3.

[20]金雁.职业性与高等性:高职人文教育开展的两个向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1(7):89-91.

[21]陈桂生.“四分法”:教育理论成分解析的新尝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2):1-5.

[22]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51-54.

Practical Thinking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ANG Ze-qiang, LIANG Wei-ying, LI Xu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 as well as a practical on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systematic, covering the whole system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schooling, including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faceted aspects such as finding the right direction, benchmarking construction, stable development, pursuing high efficiency and optimizing resul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not just one-sided and on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but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it does not only mean quantitative growth, but also qualitative chang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annot be simply understood as a process of “low input-high output”, which is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an be realized only by forming systematic cognition and grasping facts and ac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target; proposals for action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市场(2018年18期)2018-06-13 05:41:22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理论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理论探索(2018年3期)2018-05-31 09:15:22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论坛(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人民论坛(2018年9期)2018-04-20 07:21:56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北方经济(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