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峰 吴盼盼 王楠 丁洁
Development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to cotton seed industry in Bin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Li Jianfeng, Wu Panpan, Wang Nan, Ding Jie
摘要:山东省滨州市植棉历史悠久,曾是棉花生产大市,杂交棉制种产业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近年随着当地植棉面积下滑,棉种产业发展也进入低谷。结合滨州市棉花种植面积变化,介绍了滨州市棉种产业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滨州棉种产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为当地政府制定棉种产业支持政策、棉种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滨州;棉花;棉种产业;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属东亚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570 mm以上,无霜期长,适合棉花生长。
滨州地区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陆地棉的种植可追溯至清朝末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滨州曾经是棉花生产大市,棉花也曾经是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据农业(农村)部门历史资料及《滨州统计年鉴》[1],1949年濱州(现滨州市所辖区域,不包括原惠民地区的东营市、高青县等区域,下同)棉花种植面积有6.25万hm2,1991年达历史最大种植面积20.5万hm2,2003―2013年每年植棉面积在11.7万~16.0万hm2。2014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滨州植棉面积持续下降,2021年已不到1.1万hm2,仅为高峰时期的1/15(图1)。惠民县曾经是滨州市棉花生产大县、棉种生产强县,也是第一批国家级区域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县,2021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到0.18万hm2(图1)。
棉花种植面积是棉种产业发展的基础,棉花大面积种植时期也是滨州棉种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当前滨州植棉面积下滑到历史最低水平,棉种产业也随之进入低谷。因此,拟在分析滨州棉种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当地政府制定棉种产业支持政策、棉种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1 滨州市棉种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1.1 发展历程
1.1.1 杂种利用研究带动种业起步与发展。滨州市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早,1973年,即国家对杂交棉研究立项后的第2年,原惠民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便开始杂交种的研究。197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棉所)育种专家黄滋康的指导下,引进了第一批杂交组合。1980年,原惠民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渤优系列杂交组合,部分组合特别是渤优1号和渤优2号,杂交优势明显,当地制种村很快扩展到10多个[2]。1987年,滨州市惠民县被认定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惠民县在中棉所邢以华研究员的帮助下引进中棉所28(中杂028),其F1较中棉所12增产20%以上,杂交优势显著。1989年开始中棉所28大面积制种,1991年棉花杂交制种面积稳定在33.3 hm2,F1制种田面积达2 000 hm2[2]。
1992年,整个滨州地区杂交棉种植面积达6.7万hm2,生产的杂交棉种供应全国30多个市、县[3]。1996年以后,滨州市杂交棉制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杂交棉种产量一度接近全国的50%,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杂交棉制种基地[4]。2004年,惠民县抗虫杂交棉制种面积达2 333 hm2,召开全国、全省抗虫杂交棉现场观摩会10余次,杂交棉制种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05年,鲁棉研15号全国种植面积为26.2万hm2,中棉所29全国种植面积为12.6万hm2,是当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2个杂交种[5],这2个品种也是惠民县棉种企业的主打品种。
1.1.2 棉种企业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后,滨州市棉种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出台,文件要求2007年6月底之前,全国各级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中剥离。滨州市全面贯彻文件精神,原市、县级种子公司先后进行改制或注销,与其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脱钩,种子市场进一步放开,为民营种子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底,滨州市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几十家,其中棉种企业11家,包括山东中棉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农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惠民县供销棉花良种厂、山东惠民新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惠禾种业有限公司、滨州博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华棉科技种业有限公司、山东滨州地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博兴县金种子有限公司等,大部分在惠民县。部分棉种企业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提高了滨州棉花种业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如:山东农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棉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山东省种业二十强,生产的杂交棉种子远销安徽、江苏等地;山东农兴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农兴”牌棉种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山东中棉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了全国抗虫杂交棉高级研讨会,承建了山东省抗虫杂交棉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1.2 棉种市场持续低迷的现状
滨州市曾是全国的棉种生产基地,但是受全国及当地植棉面积下降、植棉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价格同比涨幅大、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不及时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当地棉花生产效益不高。根据牛娜等[6]调查数据,2020年滨州市滨城区植棉纯收入为5 575.5元·hm-2,同期全年粮食生产效益为23 552.1元·hm-2,植棉纯收入比种粮少17 976.6元·hm-2。这直接导致当地棉种生产效益下降,主推品种以常规品种、老品种为主,杂交棉品种、新审定品种减少。
当地棉种市场的低迷导致棉种企业效益直线下滑,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致使有的企业破产重组,有的转向其他行业。2021年底,滨州市仅剩山东华棉科技种业有限公司、山东省博兴县金种子有限公司、山东绿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开展棉种生产经营活动。其中:山东华棉科技种业有限公司主要在新疆等外地生产销售棉种,当地生产经营规模很小;山东省博兴县金种子有限公司主要靠小麦、玉米销售利润贴补棉种经营成本;山东绿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则兼营牧草及农机社会化服务,以牧草养棉、以农机养棉。总体而言,当前滨州棉种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已相当困难。
据调查,2021年和2022年,滨州市棉种企业棉种销售量分别为31万kg和41万kg。涉及的棉花品种主要包括常规品种鲁棉研37号、鲁棉研532、鲁棉研27号、玉君6号、创鲁1号及杂交品种鲁棉研38号、鲁棉研39号、LH7等。与之相比,在棉种市场行情最好的时期,仅山东省博兴县金种子有限公司的棉种年均销售量就达150万kg左右。2021年和2022年滨州市棉花常规种批发价格为10~18元·kg-1,杂交种批发价格为110~120元·kg-1,销售价格有所增长,但是综合整体物价上涨等因素后,企业利润空间下降。销售地区除滨州本地外主要为新疆、鲁北及鲁西南部分地区,安徽、江苏等地已不再是滨州市棉种企业的市场。
植棉面积减少,棉种市场逐渐萎缩,棉花繁(制)种面积缩减,且繁(制)种基地逐渐向新疆等外地转移。受市场行情及棉种库存影响,滨州市棉花繁(制)种面积年际波动较大,但是整体趋势与棉花种植面积一致,均自2014年以来持续减少。2013年滨州市棉花繁(制)种田面积为0.737万hm2,2018年仅有0.013万hm2(图2)。
2 滨州市棉种产业发展前景
2.1 棉种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受棉花价格下降、生产成本增加、气候环境变化等影响,近年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持续向新疆集中[7]。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棉花产量的公告,2020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17.0万hm2,比2019年下降5.1%;其中,新疆植棉面积占全国的78.9%,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植棉面积均比2019年下降16%以上[8]。2021年全国棉花播種面积为302.8万hm2,比2020年下降4.4%;其中,长江流域棉区植棉面积比2020年下降18.2%,黄河流域棉区植棉面积比2020年下降25.7%[9]。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21》[10],山东省2019年、2020年棉花播种面积分别为16.9万hm2、14.3万hm2,与2007年前后的90万hm2左右的种植面积相比,减少70万hm2以上。从全国、全省范围看,棉花种植面积在短期内难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滨州棉种产业形势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较好的改变。
2.2 滨州棉种产业优势
目前滨州市棉花主要集中在无棣县、沾化区,以及滨城区、博兴县等县(区)的个别乡镇,种植棉花的土地皆偏盐碱,不宜种植粮食、蔬菜等作物。虽然目前大力提倡抗盐碱育种,但是受作物生长特性限制,短期内粮食、蔬菜等作物无法达到棉花的耐盐碱水平,滨州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下降空间有限。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21》[10],20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滨州、东营2市棉花种植面积约为3.7万hm2。这部分耕地不适宜改种其他作物,可保持稳定的植棉面积,这是当地棉种产业发展的基础。
《山东省“十四五”棉花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黄河三角洲棉区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4.1万hm2左右;完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棉花良种繁育基地[11]。《规划》强调,通过棉花生产大县奖励、棉花品种研发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及棉种产业的发展。滨州市现有3处区域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惠民县为国家级,无棣县、博兴县为省级)、1个国家级棉花制种大县(无棣县),这些棉花基地所属的县政府已出台了相关规划,后续将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
2.3 棉种产业发展建议
一是选育推广耐盐碱棉花品种。据农业部门调查,山东省现有盐碱地 59.3万hm2,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盐碱地 46.6万hm2,主要分布在滨州、东营2市[12],仅滨州地区含盐量小于0.4%(质量分数)的轻度、中度盐碱地面积就达6.7万hm2。当地可依托当前耐盐碱品种选育政策,与科研院所联合选育耐盐碱棉花品种,将工作重点放到耐盐碱品种的选育与引进推广上。
二是加强棉花良繁基地建设。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各级良繁基地认定、制种大县认定等项目的政策、资金支持,建设标准化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棉花良种繁育基地,提高棉花繁(制)种产量与质量。
三是探索棉花栽培新模式。探索适宜盐碱地的栽培模式与技术[13],提高种植户收益。如滨州市无棣县正在探索短季棉晚播与黑麦草连作模式,该模式下短季棉能避开3代棉铃虫为害,蚜虫的为害也较春播棉轻,同时牧草能有效提升地力,棉花、牧草2季收益较一季春棉收益大幅提升[14]。该模式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面积推广[15]。新的栽培模式能提高种植户收益,有望促进植棉面积的增大,从而扩大棉种需求。
同时,通过落实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加大棉花价格补贴力度,增加植棉效益,提高棉农的植棉积极性。进而增加棉花种植面积,促进棉种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滨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滨州调查队. 滨州统计年鉴[Z/OL]. 2003-2021. [2022-08-01]. http://tj.binzhou.gov.cn/col/col163680/index.html.
[2] 李剑峰,张俊生,于金花,等. 分清优劣 重点突破——浅谈滨州市种业发展发现[J]. 种子科技,2008,26(6):36-38.
[3] 邢以华,冯象秦. 杂交棉的应用与展望[J]. 中国棉花,1993,20(5):6-8.
[4] 袁树军,张小娣,李剑峰. 山东滨州市棉种企业发展方向的思考[J]. 中国棉花,2008,35(10):38-39.
[5] 邢以华. 中国杂交棉步入生产的发展历程[J].中国棉花,2007,34(12):7-10.
[6] 牛娜,仝连芳,刘明云,等.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0年棉花种植与收益情况及2021年植棉意向[J]. 中国棉花,2021,48(3):45-46.
[7] 刘文静,范永胜,董彦琪,等.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分析及建议[J]. 中国种业,2022(1):21-25.
[8]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关于2020年棉花产量的公告[EB/OL].(2020-12-18)[2022-08-01].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12/t20201218_1810113.html.
[9]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关于2021年棉花产量的公告[EB/OL].(2021-12-14)[2022-08-01].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12/t20211214_1825231.html.
[10] 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山东省统计年鉴202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1] 郑俊,李林. 黄河三角洲棉花良种繁育现状与建议[J]. 中国棉花,2022,49(6):41-43.
[12] 陈文. 让盐碱地“焕绿生金”[N]. 联合日报,2022-07-20(001).
[13] 董合忠,王留明,赵洪亮,等. 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山东篇[J]. 中国棉花,2009,36(S1):12-17.
[14] 崔立华,牛娜,纪莲莲,等. 黄河三角洲地区短季棉无膜栽培的种植表现和效益分析[J]. 棉花科学,2020,42(2):38-41.
[15] 王智华,苗兴武,代建龙. 黄河三角洲棉饲两熟模式中早熟棉鲁棉532表现及栽培要点[J]. 中国棉花,2022,49(4):43-44.
(责任编辑:秦凡 责任校对:王小璐)
收稿日期:202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