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忠,邹金波
摘要:为提高农药利用率,大力推进减量增效,开展了甲维盐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制剂5%甲维盐6 g/667m2,有20.8%的幼虫从玉米芯叶爬出且死亡;单独施用制剂5%甲维盐分别4 g/667m2、3 g/667m2、2.4 g/667m2时,从芯叶爬出且死亡的幼虫比率均6.3%,而加入助剂后,幼虫从芯叶爬出并死亡比率均超过20.8%,且防效与单独施用高剂量的5%甲维盐6 g/667m2差异不显著,均超过91.7%;推荐在对草地贪夜蛾虫害防治中添加增效助剂,可以提质增效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增效助剂;防治试验
中图分类号:S435.132文献识别码:A文献编号:1005-6114(2023)01-055-0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灰翅夜蛾属的一种昆虫[1]。根据种类和生物型鉴定目前我国主要为玉米型,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具有暴食性,群体作战时,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啃完后迁移下一片地,轻则减产20%以上,重则毁种绝收[1]。谷城县常年种植玉米面积9 333 hm2,其中夏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占比50%以上,最高达70%。2019年5月28日首次在我县发现草地贪夜蛾,之后每年都有危害发生,尤其以在夏玉米危害最重。本实验开展了市购5%甲维盐WG不同剂量处理及各处理桶混增效助剂后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以期为广大种植户在进行草地贪夜蛾防治中科学及经济用药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谷城县城关镇青山村五组春夏玉米作物交叉田,肥力中等的沙壤土。春玉米2022年4月4日播种;夏玉米2022年5月28日播种。本试验选择在夏玉米小喇叭口期进行。
1.2试验材料
供试昆虫:在本实验地周边区域及邻近乡镇的夏玉米地统一采集的田间草地贪夜蛾3~4龄幼虫(体长约6~10 mm)。
供试药剂:5%甲维盐WG(河北国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草地贪夜蛾增效助剂MN-R71(云南勐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试验设计
为避免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具有的相互残杀性,供试昆虫选用草地贪夜蛾的4龄前(虫体青可识别)幼虫;而根据甲维盐农药胃毒兼触杀作用方式和“饿死虫”特性,后期各处理计算药后防效和爬出率(死亡)进行对比并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
本试验共设9个处理(表1),全部按用水量30 kg/667m2标准进行稀释。试验小区面积225 m2(15 m×15 m),无草地贪夜蛾为害。对处理1~8,每个处理周围至少间隔≥1健株,处理9(清水喷雾)周围间隔≥2健株。每个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4株玉米植株,依次或并排排列。
1.4气象资料
2022年7月7日接虫当日天气为晴转多云,东南风3级,气温25℃~35℃,平均相对湿度64%;2022年7月9日喷雾当日天气为晴转多云,东南风3级,气温25℃~35℃,平均相对湿度62%;2022年7月12日调查当日天气为晴转多云,东南风3级,气温27℃~37℃,平均相对湿度66%。
1.5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施药前每株玉米芯叶接入3头3~4龄草地贪夜蛾幼虫。
试验于2022年7月9日用手持式压力喷雾器(市购)喷药,每棵玉米喷药3 mL(用电子秤反复练习测量),重点喷芯叶,施用药剂(比例换算)采取二次稀释摇匀记录和保存。不同处理药剂更换时,用清水反复清洗手持式压力喷雾器及移液管[1]。3 d后调查爬出芯叶的死虫数(用钢针触动,不能正常翻身、爬动视为死亡)及芯叶内部的活虫数及死虫数。计算公式为:
防效(%)=处理前活虫数-处理后活虫数处理前活虫数×100
各处理防效采用SPSS 22.0的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单独施用最高剂量甲维盐(处理1)后,有20.8%的幼虫从玉米芯叶爬出并死亡,但是单独施用低剂量的甲维盐(处理2~4),从芯叶爬出且死亡的幼虫比率均6.3%;加入助剂后,所有处理(处理5~8)从芯叶爬出并死亡的幼虫比率均超过20.8%;且处理5~7的防效与只施用高剂量的甲维盐处理(处理1)差异不显著,均超过91.7%。处理1-8植株生長情况较为正常。另外,处理9(清水喷雾)草地贪夜蛾为害明显(这里未做进一步分析)。
3结论
试验表明5%甲维盐加助剂MN-R71后,有20.8%~29.2%的钻芯幼虫从芯叶内爬出且死亡,表明添加助剂后有显著促进钻芯状态的草地贪夜蛾幼虫爬出的作用;加入助剂后,低剂量的甲维盐处理(3 g/667m2)与最高剂量的甲维盐处理(6 g/667m2)幼虫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且均超过90%;试验既有显著提高5%甲维盐药效性,又有使5%甲维盐用药使用量减少一半经济性,因此在草地贪夜蛾虫害防治中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雪飞.10.5%三氟甲吡醚EC与苏云金杆菌复配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2021(1):20-21,27.